麵對危局,苻堅並不慌,他相信自己,同時他更相信另外一個人,能夠幫助他扶大廈於將傾,這個人叫作——王猛。

這是亂世之中的一個奇人,在苻堅看來,簡直就是“諸葛再生”。

這位前秦的“諸葛亮”是一個漢人,他生逢亂世,從小顛沛流離,日子過得很苦。為了養家糊口,王猛很小就到處販賣畚箕,就是用木、竹做成的撮垃圾、糧食等的器具,很像現在的簸箕,這和一百多年前劉備幹的基本是一個行當。

苦難有時最能檢驗一個人的成色,有人在苦難中跌倒便再也無法爬起來,有人在苦難中自暴自棄隨波逐流,有人則把苦難當作人生的一所大學,不忘初心並磨礪自己,王猛就屬於這樣的有誌青年。

王猛不願意一輩子賣畚箕,雖然兵荒馬亂,貧困交加,但是並沒有摧毀他的誌向,他刻苦攻讀,尤喜讀兵書,日積月累,擁有了經世致用之學。隨著年齡的增長,王猛決定丟掉畚箕,追求屬於自己的人生。

王猛選擇的第一站是後趙的都城鄴城,但是當時是羯族人的天下,對於這位初來乍到的漢人,朝中的達官貴人都瞧不上,隻有侍中徐統覺得他與眾不同,想征召他做自己的功曹,不過王猛看到後趙已經病人膏盲,不想去當殉葬品,所以謝絕了徐統的好意,前往華山隱居,以退為進,靜觀其變。

再次讓王猛心動的時刻,是東晉大將恒溫的到來。公元354年,桓溫北伐打敗了前秦的苻鍵,駐軍霸上,離長安隻有咫尺之遙,這是關中百姓時隔許多年後又見到王師,激動之情可想而知,在華山隱居的王猛聽到這個消息,也和百姓一樣心潮蕩漾,他畢竟是漢人,從骨子裏還是向著晉王朝,如果能將自己的才學貢獻給東晉,那是最好不過的事情。

於是,工猛下山來見桓溫,桓溫對這位不速之客比較客氣,邀他談談天下時局,王猛在曆史上留下的最著名形象出現了,他在大庭廣眾之下一邊捉掐虱子,一邊縱論天下大事,真正做到了“兩不誤兩促進”,虱子沒少抓,話也沒少說,滔滔不絕,旁若無人,桓溫的手下不少皺起眉頭,但桓溫卻覺得他是個奇人。

桓溫問了一句掏心窩子的話:“我奉天子之命,統率大軍北伐,為百姓除害,但為什麼關中豪傑卻沒有人來效力呢”,既然桓溫敢問,工猛覺得也沒有隱晦的必要,直言道:“您不遠千裏深入北境,長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卻不渡過灞水去把它拿下,人們都摸不透您的心思,不知道您是來真的還是玩虛的,所以不肯前來”。工猛的話徹底扒出了恒溫心底藏的“小九九”。

是的,桓溫的北伐並非真心要救北方蒼生於水火之中,他這樣積極,不過是想借此提升自己名望和實力,他眼光始終望著東晉的都城建康,而不是眼前的長安,所以並沒有想全力以赴去攻打堅固的長安城,怕折損自己的實力。桓溫覺得這位不拘小節的“隱士”非同一般,沉默好一會兒,他對工猛感歎道:“江東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你的見識。”

麵對危局,苻堅並不慌,他相信自己,同時他更相信另外一個人,能夠幫助他扶大廈於將傾,這個人叫作——王猛。

這是亂世之中的一個奇人,在苻堅看來,簡直就是“諸葛再生”。

這位前秦的“諸葛亮”是一個漢人,他生逢亂世,從小顛沛流離,日子過得很苦。為了養家糊口,王猛很小就到處販賣畚箕,就是用木、竹做成的撮垃圾、糧食等的器具,很像現在的簸箕,這和一百多年前劉備幹的基本是一個行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