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帝死國亡(1)(2 / 3)

大家正拿不定主意,博士仆射周青一步上前,對始皇帝施禮之後說:“我皇神靈明聖,平定海內,功蓋三皇五帝,現在一改舊製,以諸侯為郡縣,使人人安康快樂。陛下的大恩大德、威武神功,從古至今,無人能及,根本不要去學什麼古人,隻要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就行。”

始皇帝聽了,心中高興,表麵上卻還是那樣的平靜,一言不語。李斯見了,知道該自己站出來說話了,便上前一步,對始皇帝施禮:“臣有話要說。”

“說罷。”始皇帝微笑著點點頭。

“臣知道,就是古時的五帝,他們的國策也都各行其是,不相重複;古時的三皇,也是如此。不同的時代,應該有不同的治國措施。現如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奇功,根本不必去效法三皇五帝!再說,文王、武王創立周朝,立馬分封了許多子弟同姓為諸侯,目的是為了國家長久永固。可是後來呢?諸侯國與周王朝的關係越來越疏遠,又彼此間如同仇敵般不斷互相攻戰,周天子沒法子禁止,至使天下混戰了幾百年。如果不是陛下統一了天下,天下如今一定還在混戰。情況明明白白,分封製好不好,就是瞎子也能看的見。分封製必然導致新一輪的混亂和戰爭,陛下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實行了郡縣製。天下各地都直屬朝廷,諸子和功臣都可以用國家的賦稅收入給予豐厚的賞賜,這樣既便於控製天下,又實現海內承平。這些,又豈是分封製能比?”

李斯一口氣說到這兒,停了下來,看一眼群臣,把目光轉向始皇帝。

始皇帝創立的皇帝製度屬於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政體。君權至上法則是皇帝製度最基本的構建法則,一切具體的製度都體現著這個原則。它有三個基本特征:一是最高權位隻能由皇帝一個人占據,實行終身製、世襲製。二是最高權力不可分割,皇帝一人獨占一切最高權力,他擁有支配天下一切土地和人民的主權以及立法權、最高行政權、最高司法權、最高監察權、軍事統帥權和國家財政大權。三是地方絕對隸屬於中央。上述政治原則使皇帝在政治生活中處於主宰和中樞地位,他幾乎成為國家政治製度的人格化身。這樣一來,君主實際上兼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最高立法者、最高軍事統帥和最高司法官於一身。各種國家機構都是君主的辦事機構,宰相以下公卿百官都是君主的辦事人員。君權至上法則又把縱橫的各種關係綜合為一體,形成至高無上的個人政治權威。

始皇帝聽了李斯的一番長篇大論,點了點頭,緩緩地說道:“長久以來,天下飽受戰爭之苦,就因為諸侯王割據爭奪,幸有祖先神靈護佑,朕能平定四海,使天下安定、免受戰爭之苦,如果再重新實行分封、立諸侯國,就是自尋戰亂,亡我大秦!丞相的看法,完全正確。”

李斯聽了,滿心歡喜,立刻接著說:“可是,現在卻還有人不正視眼前的事實,肆意誹謗當世,以求嘩眾取寵。依臣看來,有這樣的言論的人不止淳於越博士一個,還有許多人,都在他們的私學、私教中,在他們的詩書、文章裏,造謠生事。”

李斯說到這兒,停下來,望著始皇帝。整個朝堂,都安靜下來,人人的心,都提得緊緊的。

始皇帝在心裏舒了口氣。這個李斯,真行!他在心裏誇讚著,思考著。這麼看來,僅僅隻殺了淳於越是不行的,該怎麼辦呢?他一時沒有想出個眉目,便對李斯說:

“依愛卿的看法,此事該當如何處置?”

“臣建議,首先要廢除私學,不能讓這些人有誹議朝廷大事的場所;其次是把誹謗國事的書,如《詩》、《書》、卜筮、諸子百家語的統統燒掉。今後,有再說《詩》、《書》的,斬;有借古諷今的,滅其族;當地官吏這事辦得不好的,以同罪論處;令下三十天還不燒書的,若是一般百姓,貶為城旦……”

這城旦,是當時的一種刑罰名稱,受此刑的人,要服四年兵役,白天防守敵寇,夜裏修築長城。

李斯的建議,正中始皇帝下懷,全部照準采納。始皇帝以雷厲風行的習慣開展這項活動,焚書事件很快在全國範圍內發生。結果,除了《秦記》與博士官所藏《詩》、《書》、百家語以及醫藥、卜筮、種植之書可以保存,民間的各種書籍,特別是諸侯國的史籍和儒家一些著作,均在全國各地被一一焚燒。

為了提高皇權,維護皇朝的政治體製及其統治秩序,始皇帝很早就對所有不合意的詩書、對那些讀書人心中有氣。始皇帝的這點心事,朝夕相處的李斯明白,所以倆人一拍即合,借淳於越之事,了結了一樁心中宿願。

始皇帝所生長的時代是戰國。一個“戰”字,充滿了血腥的殺氣,也充盈著勃勃的生機;殘酷與沒人性、追求與創造力,都蘊含其中,秦始皇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我們每個人似乎都有自己的品德、個性、價值觀和感情,其實這一切都是你所處的社會和你個人的遺傳、經曆賦予的。一個人在自己所處的社會、遺傳和經曆麵前,想要改變社會、或是改變別人、或是改變自己,常常會感到非常無奈,常常會覺的非常無力。社會就是社會,是從前方流下來的,任何人都隻是裏麵的一條魚、或一隻蝦。單個人的任何努力,怎麼也無法阻擋它潺潺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