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事:叫做“熒惑守心”。
古代人不比現在,他們相信天上的星星就代表著自己的國家,所以給人算命需要看手相,給國家算命就得看天象。因此,那個時候的欽天監監正(天文館館長)的工作不像現在的天文台那樣整天研究太陽黑子對地球2012年的影響。古代的天文館館長更像一個大個兒的算命先生。
這一年,這些天文館的工作人員向秦始皇彙報了一個巨壞的消息:天上星象異常,出現了“熒惑守心”。對於秦始皇而言,沒有比這更鬧心的事情了。
什麼叫“熒惑守心”呢?”熒惑”就是現在的“火星”。在歐洲的浪漫文化中,他們把“火星”稱為“戰神”,號稱“阿瑞斯”,認為他是這個世界上最勇猛好戰、百戰百勝的神,也是力量與權力的象征。但是在中國的文學中,這顆火星卻是一顆“妖星”。中國古代人相信,隻有那天上的二十八星宿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吉祥的星象。這二十八星宿中間的“心宿”,就是“熒惑守心”的“心”了。說是“心”,實際上是三顆心,這是三顆一字排開、無比耀眼的星星,位置在現在天文學天蠍座那裏。古代天文學者會告訴我們,這三顆星星中最亮的一顆代表著皇帝,旁邊的那兩顆,一顆代表著太子,另外一顆代表著臣民。而“熒惑守心”就意味著,“熒惑”(火星)這顆妖星居然敢運行到這三顆心附近,這是要天下大亂呀!
出現了這種“熒惑守心”的現象,秦始皇立刻驚慌不已,他根本就不想,也不敢想這種天象意味著什麼。天下大亂,輕者天子失位,重者皇帝……
就在秦始皇為這種天象苦思冥想、焦頭爛額的時候,這年秋天,秦國又爆發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們稱之為“沉壁事件”。
第二件事:沉璧事件。
這年秋天,有一位秦國的公務員回京交差,就在他趕夜路經過“華陰平舒道”的時候,突然之間,有一個人手持玉璧將他攔了下來。這個手持玉璧、無比奇怪的人說道:“請將這塊玉璧交給滈池君。”就在秦國公務員莫名其妙,問他什麼意思的時候,這個奇怪的人又說了一句更加驚人的話:“今年祖龍死”。
這句話絕對是大逆不道,誅連三族的呀!就在秦國公務員瞠目結舌、不知所措的時候,這個奇怪的人放下玉璧,轉眼就消失在了夜幕之中。最後,這名稀裏糊塗、全身驚恐的公務員隻能拿著這塊玉璧,急匆匆地趕回鹹陽,並且第一時間上奏了秦始皇。
聽完這個故事後,秦始皇沉默了很長時間,跟這位公務員一樣,秦始皇的第一反應是,這句話中的“祖龍”,就是指的自己,所以今年……
到了最後,秦始皇自嘲道,區區僅知道一年事情的山鬼,他的話不足為懼。後來,在一次退朝後,秦始皇又對旁邊的人說道:“什麼是祖龍,就是人們的祖先。”從這裏可以看出,即使秦始皇裝作無所謂,但是這句“今年祖龍死”,還是在他的心裏留下了巨大陰影。
這句話就讓人鬧心了,而這塊玉璧更讓人鬱悶。
在得到這塊玉璧後,秦始皇命人給它做鑒定。鑒定的結果是,這塊玉璧竟然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19年)祭拜水神之物。按理來說,現在的這塊玉璧應該已經沉睡在河水最深處,不可能找到了。那麼,這塊八年前的祭拜水神的玉璧,是如何找到的呢?這個人又是為什麼送回來呢?
“熒惑守心”、“沉璧”這兩件事情,已經夠讓秦始皇鬱悶和鬧心的了。但是第三件事情,則讓秦始皇無比地震驚。
眾所周知,秦始皇有一個“怪癖”。在巡視自己偉大帝國的時候,秦始皇每走到一個地方都要刻字為證。而他這些輝煌的戰績,也被《史記》詳細地記錄了下來。
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留《嶧山刻石》。
後遂上泰山,立石,留《泰山刻石》。
同年,始皇到琅琊台,頌秦德,明得意,留《琅琊台刻石》。
秦始皇二十九年:始皇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留《之罘刻石》。
同年,後到東觀,繼續立石頌秦德,留《東觀刻石》。
秦始皇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刻碣石門,留《碣石刻石》……
對於秦始皇而言,這些刻在石頭上的文字,既是留給當世的,也是留給後人的。通過這種“到此一遊”的辦法,秦始皇可以向全世界證明:即使我死了,我也是這個世界上最雄心勃勃、最有作為的男人。
但是,這一次,這個有刻字怪癖的男人不刻了,因為他病了。
準確地說,是被嚇病了。
為了回應秦始皇刻字的習慣,老天爺給秦始皇“回信”了。秦始皇三十六年(即公元前211年),一顆流星墜落到了東郡。
如果您有印象的話,東郡是呂不韋時期攻下來的,這是一把插在韓、魏身上的尖刀,更是秦國馬踏中原的跳板,它的意義不言自明。
經過了30多年的不斷建設,此時的東郡已經成為大秦帝國東麵的一個軍事重鎮。這顆隕石掉在了這麼一個人口眾多的地方,勢必會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
當然了,經濟損失是不重要的,死多少人也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這顆隕石真正的可怕之處,是它表麵最醒目的地方毅然刻了七個大字:“始皇帝死而地分”。
這七個字可是非同小可!這代表著上天的旨意呀,即預示著秦始皇要“完”;也預示著大秦帝國要土崩瓦解,徹底滅亡。
這玩意兒一出來,大秦帝國所有的人全蒙了。毫無疑問,這顆隕石帶來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大秦的老百姓們開始議論紛紛,他們多數人相信,這絕不是人為在搞鬼,而是神靈在作祟。從此,這些人對大秦江山還能存活多久,表示了自己的極度懷疑。
因為一塊破石頭,導致秦王朝人心渙散,眼看隊伍要不好帶了,秦始皇震驚不已。為了查明事情的真相,秦始皇立刻派禦史到隕石落地處,逐戶排查,勢必要找出刻字之人。
可見,秦始皇雖然自己求仙問藥,是一個標準的“有神論者”。但是對待這件事情,秦始皇又變成了一個標準的“無神論者”。秦始皇相信,這件事情肯定是人為的,是有作案者的,而且這個作案者,肯定就是受益者。
在這個社會中,受益者可以分為兩種。
第一種,我們稱之為“現實受益者”,如果秦始皇死了,什麼人可以獲利呢?就當時的朝局而言,嫌疑人很多,而真正受益者卻很少。況且,這些嫌疑人都是達官顯宦、士族皇親,負責辦案的工作人員不敢查,也不能查。
除了現實受益者,剩下的就是“精神受益者”了。所謂精神受益者,就是看不慣秦始皇的暴行,路見不平也不吼,專門暗地裏下黑手的人,寫這些字罵幾句,出出心中這口惡氣。在當時的社會中,這種受益者非常多,範圍也極廣,根本沒法查。
這些禦史查到最後,隻能如實向秦始皇彙報:無從查找,一無所獲。
對於這個結果,秦始皇的內心非常“平靜”。他依舊用自己的方式,最後“完美”地處理了這個問題。
憤怒的秦始皇下令:處死這顆隕石周圍所有的居民,並徹底焚毀這塊刻字的隕石。
“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禦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銷其石。”
雖然人死了,石頭也被毀了,輿論也暫時平息了。但這一年之中接二連三發生的怪事,還是在秦始皇心中留下了陰影,並且自始至終揮之不去。
為了知道這三件事情的後果,秦始皇隻能舉行大規模的祭祀儀式。在不斷地占卜後,這些神官告訴秦始皇:要想避凶趨吉,隻能遷移百姓和自己出巡,否則沒有辦法。
對於這個結果,秦始皇很是滿意,不就是遷移百姓嗎?這還不好辦。他立刻頒布聖旨,下令遷移三萬戶人家到北河、榆中地區,並且給每位遷徙居民贈送一級爵位。
另外一件自己出巡的事情,也不難辦,最近朕也沒有好好旅遊了,正好出去散散心。
秦始皇三十六年(即公元前211年)十月,秦始皇開始了自己的第五次出巡。這次出巡,將是秦始皇生平最大規模的一次,也將是最後一次。
由於有三件怪事為背景,所以秦始皇的這次出巡,沒有刻意的目的與時間,而隻是為了趨吉避凶。為了不耽誤國事,秦始皇開始精心挑選這次出巡的人員,趙高是自己的貼身護衛兼馬夫,自然要全程護駕;左丞相李斯是朕的親信,自然也要陪我出巡;左丞相走了,右丞相馮去疾就不要去了,老老實實地留守京城吧。
對於其他的人員,秦始皇也做了逐一安排。就在這個時候,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仗著平日深受秦始皇的喜愛,非嚷嚷著要跟去。秦始皇拗不過他,隻能隨了他的心意,讓他陪王伴駕,隨自己出巡。
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
事實證明,這是秦始皇這輩子最愚蠢、也是徹底改變大秦命運的一道命令。
除此之外,此時的秦始皇還不知道,他能夠活著離開這座雄偉的鹹陽殿,卻再也無法活著回來了。
公元前211年,這是一個神奇的時間,一個永載史冊的時間。
因為這一年,一個皇帝正在享受他最後的晚餐,而在不為人知的角落裏,卻出現了另外兩位皇帝。
公元前211年,在中國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居然同時出現了三位皇帝。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秦始皇三十六年(即公元前211年),秦始皇開始了自己的第五次出巡。如果要說這次出巡的場麵,用四個字足以描述:驚天動地。
首先,秦始皇出巡的當天,鹹陽城所有的百姓都要站在大街上,等待著跪拜君王。那真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萬人空巷呀,而秦始皇的車隊富麗堂皇的程度,簡直讓人窒息。
其次,曆代帝王出巡,無不要彰顯自己的權力,顯示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力,所以秦始皇的車隊,更是奢侈無比,光前呼後擁者就多達5000人。
這麼多的人,要是走亂了,那還不亂套了。所以這些人,總共按照三個方陣進行排列。
第一個方陣:為“護軍方陣”,他們手持長槍利刃,身騎高頭大馬,威風凜凜、耀武揚威地走在隊伍的最前麵,負責開路護駕,看那車騎如雲、槍戟蔽日,真是殺氣騰騰、生人莫進。
第二個方陣:為“鹵簿旗幡方陣”,就是那些舉旗的人。不要小看這些人,這個儀仗隊可是烘托氣氛、渲染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呀,沒有這些人,誰知道這是秦始皇出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