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 帝國的崩潰(2 / 3)

高固內官之廝役也,幸得以刀筆之文進入秦宮——《史記·李斯列傳》。

統帥皇帝馬車,掌管皇帝玉璽和調兵的虎符,深得皇帝信任,此時的趙高,絕對是一位成功人士,他應該得意揚揚,位極人臣了。但是,趙高一點兒也不高興,因為現在的他,隻是“臣”,而不是“官”,他一點兒權力都沒有。

人皆有貪欲,趙高當然也希望進步,如何才能進步呢?秦始皇不死,趙高這輩子也就這樣了。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趙高決定尋找一位太子,擁立他為新君,好讓自己更上一層樓。

秦始皇有二十多個兒子,趙高會選誰呢?

毫無置疑,長子扶蘇是最合適的人選,但是扶蘇崇尚仁愛,討厭酷刑,所以也討厭趙高。況且扶蘇已經成年,趙高既忽悠不了,也傍不上,因此隻能作罷。

排除了扶蘇,趙高在一番斟酌後,就把自己的目標對準了秦始皇的第十八子:胡亥。

胡亥與扶蘇不同,在秦始皇二十多個兒子中,胡亥排行第十八。雖然名次靠後,但是胡亥深得秦始皇喜愛,又因為胡亥很年輕,所以趙高既忽悠得了,也傍得著。

在趙高的幫助下,胡亥的法律知識與日俱增。從此以後,胡亥更是深受秦始皇喜愛,成為了秦始皇最喜愛的孩子,並有幸參加了這次出巡旅遊,更幸運地目睹了父親的離世。

這次不期而遇的幸運,讓胡亥當上了秦王朝的第二代國君,卻徹底摧毀了秦國的萬年基業。

從這一刻起,曆史這個導演,已經徹底拋棄了秦朝。他隻是站在遠處冷眼旁觀著,不斷地恥笑著,看著這場鬧劇,最終以何種方式閉幕。

李斯變節。

在發現這個政治漏洞後,趙高立刻找到胡亥,他要說服胡亥與自己合作,共同篡改這道遺詔。但是,讓趙高始料不及的是,這位平時言聽計從的好學生,今天不知道吃什麼藥了,打死也不幹!

沒法兒幹!胡亥異常地清楚:天上不會掉餡餅,如果真掉了一個餡餅,那也不是餡餅,而是陷阱。篡改遺詔,這可是誅滅九族、挫骨揚灰的重罪,你這不是坑我嗎!

麵對趙高的灌輸蠱惑、威逼利誘,胡亥毫不動搖。他還告訴趙高,自己有三個原因不能這麼幹。

第一,廢兄而立弟,是不義也。

第二,不奉父詔而畏死,是不孝也。

第三,能薄而材譾,強因人之功,是不能也。

一個“不義”,一個“不孝”,一個“不能”,所以我不能這麼幹,如果我幹了,就會“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傾,危社稷,不血食”。

對於胡亥的回應,趙高有點兒急了,他大吼道:“別再跟我扯了,你要是聽我的,你就是秦國的大王!你要是不聽,咱繼續當臣民!”

“我聽。”

“這不結了。”

“但是趙老師,這裏有一個問題:不與丞相謀,恐事不能成,臣請為子與丞相謀之。”

“要是丞相不跟我們一條心,這怎麼辦呢?”

“沒事,對付這個家夥,我自有妙計……”

說服了胡亥,趙高馬上開始遊說李斯。如果要完成篡改詔書這項“工程”,李斯是必須要參與的,否則就會前功盡棄,自己也會招來殺身之禍。

但是,李斯是秦始皇身邊的老臣、重臣,已經執掌朝政數十年,位高權重,而且對秦始皇忠心耿耿。讓這麼一位權臣易立新皇、篡改遺詔、發動宮廷政變,李斯會答應嗎?

答案是:否。

不管趙高如何曉以利害,說得天花亂墜,李斯就是不為所動,他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不支持、不參與、不背叛。”

對於這種回應,趙高痛罵道:“你這是不上進、不努力、不作為。”

即使你是秦始皇的第一能臣,手握重權,忠心耿耿,那又怎樣!

在趙國眼裏,李斯就是一個凡人,但凡是一個凡人,都會有自己的弱點。而李斯,他有一個眾人皆知的致命弱點:太迷戀權力。

這就完了!

針對李斯的這個弱點,趙高一口氣問了五個問題。

“君侯自料能孰與蒙恬?功高孰與蒙恬?謀遠不失孰與蒙恬?無怨於天下孰與蒙恬?長子舊而信之孰與蒙恬?”

您的才能和蒙恬相比怎麼樣?您的功勞和蒙恬相比怎麼樣?您的謀略和蒙恬相比怎麼樣?您的人氣和蒙恬相比怎麼樣?您和扶蘇的關係和蒙恬相比怎麼樣?

麵對這五個問題,李斯徹底沉默了……

眾所周知,扶蘇崇尚以德治國,這與李斯的政見完全不同,所以他們的關係肯定也不好。而且,從公元前212年開始,一直到公元前210年為止,扶蘇已經在長城與蒙恬共事了兩年,而且蒙恬也討厭“焚書坑儒”這種苛政。因此,扶蘇與蒙恬的關係,自然要遠遠超過和李斯的關係。

如果扶蘇登基做了皇帝,他一定重用蒙恬,也會罷免了李斯。根據以往的經驗,被罷免的丞相即使不死,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而要想保住自己的位置,隻能不讓扶蘇登基,另立新君,而立什麼人為君呢?您心知肚明。

既然您信奉“倉鼠哲學”,那麼李斯閣下,您會怎麼辦呢?

眼看李斯已經動搖了,趙高順勢發動了更加猛烈的進攻,他說道:“今釋此而不從,禍及子孫,足以為寒心。”現在票數是二比一,你愛從不從,聽我的話,讓你長保封侯、永世相傳;不聽我的話,讓你不得好死、禍及子孫!聰明的人善於轉禍為福,您打算怎麼辦呢?

還能怎麼辦?在趙高不斷地威逼利誘和不懈地軟硬兼施之下,李斯終於臣服了。他仰天流淚,高聲歎息道:“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

就這樣,李斯把秦始皇給賣了。

當然了,即使沒有趙高,當秦始皇死了以後,李斯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榮華、富貴,也一定會選擇背叛。

這,就是李斯的命。

明末大思想家黃宗羲說過一句話:“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厲害,論順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

李斯,你真不是個男人!

至此,在趙高的策劃下,他終於說服胡亥、擺平李斯,為新的秦二世登基做好了準備,也結束了這場轟轟烈烈的“沙丘政變”。

但是,這畢竟不是秦始皇本身的意願,胡亥能夠順利登基嗎?扶蘇與蒙恬能同意嗎?李斯、趙高、胡亥這三個人的政治聯盟,又會采取什麼樣的措施呢?

愚忠盡孝。

在確立了聯盟,有了共同的目標後。李斯、趙高、胡亥這三個人立刻開始了新一輪的決策。他們一致認為,為了能夠讓胡亥順利登基,必須殺死扶蘇。

說實話,以當時的情況,要殺死扶蘇,簡直就是一個夢。

首先,扶蘇是皇長子,擁有無數的政治資源;其次,扶蘇是秦始皇指定的喪事主持人,這就挑明了他是皇位繼承人;最後,扶蘇與蒙恬鎮守邊疆,手握30萬雄軍,誰敢不服?

假設扶蘇知道了真相,那會怎麼樣呢?他一定會舉兵起義,率領這30萬蒙家軍造反!到時候,這個政變集團就會功虧一簣,甚至徹底滅亡。所以,一定要在扶蘇還不知道秦始皇已死,不知道這封遺詔的情況下,讓他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否則,這個政治集團隻能惶惶不可終日。

想到這些,以趙高為首的這個政變集團立刻搜集了很多扶蘇的“罪狀”,並且以秦始皇的名義發布了一封詔書:命扶蘇、蒙恬自盡。

要知道,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秦始皇的死訊和這封賜死的詔書,誰先到扶蘇手裏,誰就能獲得最終的勝利。

很不幸,這封詔書先到了。

當扶蘇看見這封詔書的時候,他會相信嗎?《史記·李斯列傳》記載:“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

一哭,二鬧,三上吊……扶蘇不僅相信了,還準備立刻自殺。

眼看扶蘇要拔劍自刎,身邊的蒙恬立刻不幹了。別看他是一位武將,但是蒙恬曾學過獄法,當過獄官,掌管過監獄文件和獄訟檔案,這可不是一個好忽悠的主兒。

蒙恬告訴扶蘇:“你我統率30萬重兵,此天下重任也,怎麼能夠輕易自殺。就憑這個使者的一番話,憑什麼就自殺,你知道它真的假的呀?不如咱們請示皇帝,等確認了以後,再自殺不遲。”

蒙恬的這番見解,異常地正確。但是,扶蘇依舊對這封詔書深信不疑。他根本不相信這封詔書是假的,更不相信有人敢偽造詔書!到了最後,扶蘇說道:“父而賜子死,尚安複請。”

老爸讓我死,再請示還有什麼意思,說完,隨即自殺。

對於扶蘇的這種所作所為,我無話可說。

對於他這個人,我更是無話可說。

在後世的史學家眼裏,扶蘇勸諫秦始皇焚書坑儒,是一位仁愛之君,如果他能夠管理國家,肯定要比胡亥強,也許大秦的曆史,就可能被改寫。但是,在我的眼裏,扶蘇如此地單純。根本不具備政治家的果斷與魄力,即使這個人登基為帝,他能否稱職,我本人也持懷疑態度。鐵杵能夠磨成針,但木杵隻能磨成牙簽,材料不對,再努力也沒有用。

扶蘇,你就是一根牙簽。

雖然扶蘇自殺了,導致蒙恬陷入了孤掌難鳴的地步,但是,蒙恬還是堅持不自殺,堅持再請示,堅持要見秦始皇。胡亥的使者無奈,隻能把蒙恬先行關押起來,運到鹹陽後再說。

即使這樣,扶蘇自殺,蒙恬被抓的消息,還是讓李斯、趙高、胡亥高興不已,最擔心的事情已經沒了,他們能夠立刻幹大事了。立刻趕回鹹陽,宣布秦始皇的死訊,讓胡亥登基即位。直到這個時候,秦始皇的死訊,才得以昭告天下。

秦始皇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10年),在與一群臭鮑魚為伍數月後,秦始皇那具無比惡臭腐朽的屍體,才終於進入了自己的陵墓。

麵對李斯、趙高、胡亥的所作所為,麵對自己長子扶蘇不甘的冤魂,我真不知道秦始皇會作何感想,如果有來生的話,他還會這麼做嗎?他會狠狠地嚴辦這三個人嗎?

我不知道……

對於秦始皇的評價,我更不知道……

關於秦始皇的評價,曆史上幾乎分為兩派,而且都是兩個極端。

痛恨秦始皇的人,會用這個世界上最惡毒、最醜陋、最侮辱人的句子來評價他。那真是無所不用其極,隻恨自己才疏學淺,詞彙量不夠豐富。

誠然,秦始皇征斂無度,賦稅奇重;好大喜功,濫用民力;嚴刑峻法,民怨鼎沸;鉗製思想,焚書坑儒。鑒於上述這些原因,秦始皇就是一個“千古第一”大暴君。

而讚美秦始皇的人,更是用了各種驚世駭俗的句子,比如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贄,他就這樣讚美秦始皇。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是聖是魔,未可輕議。”

雖然李贄沒有最終評價,隻是給了一句“未可輕議”這種模棱兩可的結論,但是在他的評價中,我還是看見了一句驚人的評價——掀翻一個世界!

在中國曆史上,能當得起這句話的人,隻有兩位:第一位就是推翻封建製度的周朝,建立以皇帝為最高統治者的秦始皇;另一位,就是推翻腐敗的封建王朝,建立民國的孫中山。

秦始皇得此殊榮,實乃“千古一帝”也。

秦始皇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千古一帝”,還是“天下第一大暴君”?我不知道,還是讓您自己來評價吧!公道自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