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 帝國的崩潰(3 / 3)

據說,人死了以後,會以靈魂的形式出現,依舊會看著我們的世界。如果秦始皇在天有靈的話,他會驚訝地發現:自己這個最寵愛的胡亥,不僅是一個背叛自己,違背自己意願的亂臣賊子,更是一個利欲熏心、草菅人命、作威作福、隻會享受的禽獸。

除此之外,秦始皇還會驚訝地發現,自己建立的這個龐大帝國,即將壽終正寢,距離它的滅亡,還有3年。

李斯之死。

公元前209年,胡亥登基為帝,史稱“秦二世”。這一年,也成為“秦二世元年”。

既然是新皇登基,那就要幹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論功行賞、秋後算賬。

論功行賞的人很少,就兩個,即趙高、李斯。

秋後算賬的人卻很多。首先被算賬的,就是秦二世的那些兄弟姐妹們。

由於自己心裏有鬼,秦二世特別害怕兄弟姐妹們反對自己,所以為了自己的江山穩固,秦二世授權趙高——將他們全都宰了吧。

政令一出,趙高立刻全權辦理。很快,秦始皇的十個公子就被斬首示眾,其他的公子一看見這幅場麵,隻能惶惶不可終日,有的選擇逃走外鄉,有的選擇屈膝求饒,更多的公子,則是選擇了一種最體麵的辦法——自盡。

這種大規模的殺戮一直持續了很久,它不僅讓整個皇族震驚,更是轟動了整個朝堂,而朝堂的轟動也會導致民間恐慌。此時的這個大秦王朝,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懼之中。從那以後,朝堂大臣各個戰戰兢兢,人人自危。為了保住自己的祿位,保全自己的性命,他們隻能屈服於秦二世,任由秦二世胡作非為了。

當然了,也不是所有的大臣都選擇沉默不語,即使選擇了背叛秦始皇,但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李斯還是站了出來。但是,現在的秦二世,上到國家大事,下到嬪妃嬉戲,全都要仰仗於自己的老師趙高,他能聽得進李斯的話嗎?

根本不能!

對於李斯的苦口婆心、諄諄教誨。秦二世不但沒聽進去,反而還擔心李斯的權力過大,就私下裏和趙高聯手,把李斯抓進了監獄。

從一介布衣到大秦宰相,再到階下之囚,李斯入獄之後老淚縱橫、義憤填膺。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居然變成了第二個呂不韋,甚至連呂不韋都不如。呂不韋如果自己不折騰,秦始皇也不會殺他,而自己,什麼都沒幹,居然也惹上了殺身之禍?

絕不甘心失敗的李斯在獄中憤然起筆。就像當年寫《諫逐客書》一樣,李斯希望這封書信能夠扭轉乾坤,重新說服秦二世。這篇文章,也是李斯最後的一篇文章。在這篇文章中,李斯采用了“正話反說”的辦法,列舉了自己協助秦始皇的“七條大罪”。

脅韓弱魏,破燕、趙,夷齊、楚,卒兼六國,虜其王,立秦為天子,罪一矣。

地非不廣,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見秦之強,罪二矣。

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親,罪三矣。

立社稷,修宗廟,以明主之賢,罪四矣。

更剋畫,平鬥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樹秦之名,罪五矣。

治馳道,興遊觀,以見主之得意,罪六矣。

緩刑罰,薄賦斂,以遂主得眾之心,萬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

我幫助秦始皇統一六國、南征百越、北擊匈奴、擁立皇帝、修建宗廟、統一文字經濟、大興土木、緩刑罰,薄賦斂獲得民心。這七條大罪,條條都是死罪,我居然沒有死,實屬萬幸,還望陛下明察!

這根本不是罪己詔,而是幫助秦始皇立下的七大奇功!如果秦二世看見這封奏折,他一定會念及先帝的感情,進而放李斯一馬。

但是,李斯的這封奏折,最終沒有為他爭取來自由。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秦二世根本沒有看見這封奏折!

趙高防著這手呢,當他看見這封奏折後,隻是淡淡地說道:“囚犯怎麼能夠上書!”隨後,趙高就把這封詔書燒毀了,李斯費勁全部心思書寫的文章,就這樣石沉大海、不知所蹤了。

經過這麼一件事,趙高徹底明白了,留著李斯就是一個禍害,必須要讓他死於獄中。

相比較之前韓非入獄,李斯送毒酒這種笨拙的手法,趙高使用的辦法,要“藝術”得多。

趙高精通秦法,他知道,如果想讓李斯俯首認罪,必須讓他自己“承認”罪行。但是,根據李斯的表現,這就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實現的辦法。

如果換成別人,估計就沒招了。但是,負責審訊的是趙高呀,他不費吹灰之力就解決了這一問題。

為了完成這個任務,趙高派了很多的門客,讓他們假扮秦二世的禦史、謁者、侍中,去輪流審訊李斯。一看到這些秦二世的使者,李斯立刻信以為真,他馬上大吐口水、徹底翻供。結果,李斯隻能被這幫假欽差狠狠打一頓,直到這個時候,李斯才知道自己上了趙高的當。這種貓捉老鼠的遊戲,趙高玩了很多次,每一次都讓李斯遍體鱗傷。玩到最後,李斯被徹底地玩殘了,不管是誰來,李斯也絕不改口了,其中也包括秦二世真正的使者。當真正的使者如實彙報後,秦二世大喜,說道:“我就知道他不是一個好人,若不是老師幫忙,我幾乎被他騙了。”

這就是趙高害人的辦法,很藝術,確實很藝術……

李斯就這樣被趙高坑了,他輸得無話可說。縱觀李斯一生,雖然他才高八鬥、絕頂聰明,但是在他的智慧哲學中,依舊存在著無比的缺憾。李斯到死也不會明白,在其輝煌的一生中,始終少了三樣東西。而這三樣東西,才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第一樣東西叫“愛”——愛能止恨。

第二樣東西叫“忍”——忍住誘惑。

第三樣東西叫“舍”——舍得放下。

如果李斯擁有這三樣東西中的任何一個,在沙丘政變的時候,他一定會誓死不從,反正也是死,但是死得其所,不會像現在這樣,死得這麼窩囊,死得這麼遺臭萬年……

據說,李斯在臨刑前老淚縱橫,對著自己的兒子發出最後一聲憾言:“我想和你牽著黃狗出城,到上蔡的老家去打獵,還有這種可能嗎?”

“吾欲與若複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上蔡東門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歸?

功成不解謀身退,直待鹹陽血染衣!

秦二世二年(即公元前208年)七月,李斯在鹹陽被“夷三族”。這位大秦第一宰相,終於走完了自己“流血的仕途”,享年72歲。

尾聲:秦國最後的歸途。

李斯死後,為了這個國家能夠“長治久安”,秦二世就拜趙高為中丞相,還“事無大小輒決於高”。

此時的趙高,也絲毫沒有讓秦二世失望。在一個早朝的時候,他玩了一把“指鹿為馬”的把戲,開始大權獨攬,獨斷朝綱。

對於秦二世而言,趙高怎麼幹都行,隻要自己開心就好,而他“開心”的辦法,就是瘋狂地玩。

為什麼一個剛剛二十一歲、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就如此地自甘墮落呢?

還不是他父親鬧得!

在目睹父親求仙未果、慘死沙丘後,秦二世明白了一個道理:所謂的長生不老,不過是癡人說夢,現在癡人都死了,夢也該醒了。既然人終究有一死,那就拚命享受生活吧!正所謂“人生短短幾個秋,不醉不罷休”,現在不玩,更待何時!

秦二世到底是怎麼玩的,您隻要知道一句話就行了——除了煉丹,秦始皇玩過的,他全玩過,秦始皇沒有玩過的,他也玩過。而且,還有更重要的一點,秦二世玩的規模,是秦始皇的十倍!

整整十倍!

搞到這種地步,已經不是濫用民力、重用刑罰、不施仁政的問題了,更不是民不聊生、天下怨聲載道這麼簡單了。

如今的大秦帝國,隻能用四個字來形容——民心盡失!

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

公元前209年七月,伴隨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在今天安徽宿縣的大澤鄉,陳勝、吳廣正式起義。昔日的星星之火,終於燎原!這場農民起義,一下子點燃了所有大秦人民長期積壓的怒火。陳勝、吳廣的振臂一呼,導致天下“雲集響應”。一夜之間,整個大秦帝國,山東六國全部複國,一場聲勢浩大的反秦大起義,徹底席卷了華夏九州!

大秦要亡國了!

當年,李斯、頓弱、王翦、王賁、李信、蒙恬、蒙毅等一批英才聚集在秦始皇周圍,幫助他勢如破竹地統一六國。如今,王翦、王賁、李信、頓弱已經下世;蒙恬、蒙毅、李斯相繼被殺,如今的大秦帝國,還有人能拯救它嗎?有!章邯。

在大秦帝國風雨搖擺之際,章邯統兵出征。他果然不負眾望,在釋放了所有“酈山徒”後,得70萬大軍。這支軍隊,成為了大秦最後的一支有生力量。

在擊敗進入關中的起義軍後,章邯繼續高奏凱歌,“澠池一戰”大敗周文,“陳縣一戰”大敗陳勝、吳廣,並直接導致其被部下殺死。隨後,章邯更是大敗項梁,平定了南方的叛亂。在回師期間,章邯還順便滅了魏國,殺死了新立的魏王。最後,章邯揮師進入趙地,準備一舉消滅這個新誕生的趙國。攻陷趙國,則反秦力量徹底滅亡;保住趙國,則還可以保留住反秦之火。毫不誇張地說,趙國的存亡決定著天下的走勢。而雙方的決戰地點,就在今河北平鄉的巨鹿。就在這個時候,上天徹底拋棄了這個帝國,並將它最後的一絲夕陽,也徹底吞噬殆盡。出來吧,被上天選中的男人,利用你們楚國人的決心,去結束這個腐朽、殘暴的王朝吧!

秦二世三年(即公元前207年)冬,“西楚霸王”項羽橫空出世。在這場改變中國曆史的“巨鹿之戰”中,項羽大敗楚軍,並且坑殺了章邯率領的二十萬秦軍,徹底消滅了秦國最後的有生力量。

同年,劉邦率軍攻陷了函穀關。這座昔日秦國的國門、百年來從沒有淪陷過的“不敗要塞”,就這樣畫上了一個淒慘的句號。攻陷函穀關後,劉邦更是率領大軍逼近鹹陽。在大勢已去、萬念俱灰的情況下,秦國的最後一代國君子嬰,隻能率眾向劉邦投降。

公元前206年,項羽率軍來到鹹陽。懷著與秦國的血海深仇,項羽立刻殺死了子嬰,還在鹹陽城大開殺戒,最後更是放火燒毀了阿房宮。

伴隨著阿房宮的熊熊大火,秦始皇夢想著千秋萬世的帝國,在僅僅過了15年後,就在血腥的刀光劍影和連綿不絕的大火中化成了滾滾的濃煙,徹底地灰飛煙滅。

公元前206年,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壽終正寢,享年15歲。

秦始皇一手創建的這個龐大帝國,就這麼滅亡了。至於秦帝國滅亡的真正原因,曆史上眾說紛紜。但是它真正滅亡的原因,直到今天,也沒有一個徹底的定性。

也許,伴隨著阿房宮的熊熊大火,聆聽著《阿房宮賦》,我們大概能夠知道秦王朝滅亡的真正原因吧……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複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振聾發聵,字字誅心。

也許,這才是秦始皇留給我們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