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控縱濰水破龍且(1)(3 / 3)

數月之後,楚軍糧草不繼,軍心浮動,項羽也很憂慮,就命人把劉邦的父親放在一塊大木板上,讓人傳話給劉邦道:“你不快點投降楚國,我就把你的父親烹煮了!”劉邦聽了,就讓那使者傳話給項羽道:“我和你項羽都曾經是楚懷王的臣子,共同接受懷王的命令,相約為兄弟,所以我劉邦的父親也就是你項羽的父親。如果你一定要烹殺咱們的父親,那麼,到時候希望你能夠分給我一杯肉湯喝喝!”

項羽聽了大怒,罵道:“劉邦這廝簡直連個畜生都不如!虎毒尚且不食其子,這家夥居然要與別人一同分享自己親生父親的人肉湯!”就要殺了劉邦的父親。

項伯勸道:“楚漢紛爭多年,天下大事還未可預料。況且爭天下的人是不顧家的,如今即使殺了他的父親也於事無補,根本起不到什麼作用,徒然為自己背負殺人父親的罪名罷了!隻能激起劉邦與天下人的不滿。”

項羽想了想,覺得有道理,就接受了項伯的建議,沒有殺劉邦的父親。

項羽相持已久,頗不耐煩,希望速戰速決,就率軍多次挑戰,劉邦總是據守營寨,閉門不戰。

這天,項羽又率部叫陣,劉邦隔了營寨察看,項羽望見劉邦就大聲叫道:“天下洶洶,戰亂紛仍,已經好幾年了,都是因為咱兩人爭奪天下罷了!我願意向你挑戰,你若有膽量,便出來和我單打獨鬥,決一勝負。咱們從此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結束楚漢紛爭,再不讓天下的百姓父子兄弟喋血戰場了。”

劉邦大笑道:“我寧可鬥智,不願鬥力!恕難從命。”說罷,轉身回入營壘中去了。

項羽求戰不得,怒火中燒,命部下健將每天前去漢營挑戰,不料,漢軍之中有一個擅長騎射的樓煩人,居然把項羽所派遣的健將一一射殺了。

項羽大怒,便親自披掛出馬,持矛挑戰,那個樓煩人射手又引弓來射,項羽望見,突然怒目斷喝一聲,猶如晴空響了一聲炸雷,聲威極是懾人。那樓煩射手頓時一驚,不敢正視項羽,雙手哆嗦著也不敢發箭,就溜回了營寨裏麵,不敢出來了。

劉邦聽說,派人暗中詢問是誰如此厲害,一聲暴喝就嚇退了樓煩射手,一問才知道原來挑戰的就是項羽本人,不禁心中大是驚恐。

又一天,項羽和劉邦各引一支兵馬隔著廣武澗水相遇了。

項羽仍然大聲叫喊,要和劉邦一對一交戰,單打獨鬥決一勝負,以此來了結楚漢多年的戰事。

劉邦自知難敵項羽勇猛,心中恐慌,不敢應戰,當此之時,又不便灰溜溜地逃走,便想要岔開話題,用言語來折辱他一番,略一沉吟,想起了自己那年在修武初遇陳平之時,陳平所列舉的項羽七條大罪來了,再加以這之後項羽所犯的幾項罪過,湊成了十條罪狀。

於是,劉邦大聲道:“項羽匹夫,休要張狂,你倒行逆施,惡貫滿盈,犯了十條大罪,寡人今日便一一數給你聽。”

項羽大急,縱聲大叫道:“寡人為天下匡扶正義,鏟除叛逆,有什麼罪過了?劉邦逆賊休得信口雌黃!”

劉邦隔了廣武澗水,扳著手指,朗聲數落項羽道:“你項羽背棄當年楚懷王對天下諸侯‘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誓約,把我封在窮僻荒涼的巴蜀、漢中,實屬背信棄義,這是你的第一項罪過;當初你奉懷王之命,和宋義一起率兵救趙,但你卻假借懷王之命,擅自誅殺了卿子冠軍宋義,手足相殘,奪取軍權,這是你的第二項罪過;當年,你在巨鹿破釜沉舟,大敗秦軍,已經救了趙王歇之後,卻不回報楚懷王,反而倚仗積威,劫持各諸侯的軍隊攻入關中,搶奪我入關破秦的勝利果實,強權劫掠,這是你的第三項罪過;入關之後,你縱兵劫掠,燒毀秦王宮室,挖掘秦始皇的陵墓,盜取秦的金銀珠寶等財物,把個富麗堂皇的鹹陽城化為了一片瓦礫,殘暴成性,肆意破環,這是你的第四項罪過;秦王子嬰已經投降,俯首聽命,仍然被你殺死,實屬暴虐不仁,這是你的第五項罪過;章邯所部秦軍既然已經投降了你,就當善待,可是你竟然喪心病狂,泯滅人性,用欺詐的手段,在新安活埋了已經投降你的秦軍子弟兵二十萬之眾,冤魂不散,白骨累累,這是你的第六項罪過;當年在戲分封,你自恃強權,以自己的好惡為標準,從自身利益出發,不顧天下人的利益,把好的土地封給你的部將,而隨意遷徙驅逐原來的諸侯王,如齊王田巿、趙王歇、韓王廣等,以一己之私禍亂天下,這是你的第七項罪過;你不守臣節,犯上忤逆,竟然將義帝逐出彭城,遠徙到荒僻的郴縣,不但如此,你還倚仗強勢,侵奪韓王的土地,合並梁、楚,將這些土地據為己有,如此欺上淩下,大行霸權的強盜勾當,讓天下人心寒,這是你的第八項罪過;你暗中派人在江南殺害義帝,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韙作惡,實屬大逆不道,這是你的第九項罪過;你素無才幹,驕狂固執,橫行霸道,殘暴不仁,治理政事不能公平,主持盟約卻不信守,全不以天下人為念,所作所為都是倒行逆施,為天下百姓所不容,真是禍害天下,惡貫滿盈,這是你的第十項罪過。你犯了十條大罪,十惡不赦,我現在率領仁義之師,隨著天下諸侯,來誅殺你這殘暴的賊子,這是順應天命的義舉。像你這種人隻配和罪犯動手過招,我以王者之尊,何苦與你一個徒逞匹夫之勇的家夥單獨決一死戰呢?”

項羽聽了,惱羞成怒,氣急敗壞,直氣得哇哇大叫,喝令暗伏的弓弩手一齊射擊劉邦,於是,亂箭如雨,疾射而出。

劉邦心思機敏,口才便利,一番縱論,在兩軍陣前說得項羽罪大惡極,一無是處,但他所列舉的這些罪狀,卻也都是眾所周知的事實,項羽雖然大怒,一時竟也有口難辯,所以這才突放弩箭齊射劉邦。

劉邦一番數落,折辱得項羽無言答對,不禁得意起來。就在劉邦正自洋洋自得之際,突然望見楚軍弓弩手對著自己猛射,大驚之下,匆忙閃避,然而卻已不及,一支弩箭飛來,正中胸部,劉邦大叫一聲,翻身摔落馬下。

眾將大驚,匆忙喝令軍中盾牌手上前掩護,爾後,一起搶上前去,來救劉邦。

劉邦胸部中箭,傷勢不輕,但他極是冷靜,身子蜷伏在一起,用左手袍袖遮住那支弩箭,伸右手握住自己的左腳,大叫道:“賊人射中了寡人的腳趾而已!不礙事,不礙事!諸將不要慌亂,抬了寡人回營便是。”拚命咬牙忍住劇痛,用眼神示意張良遮擋諸將的近前探視。

張良會意,當即上前攔住諸將,說道:“大家不要驚慌,賊將隻不過射中了大王的腳趾罷了!無甚大礙。大王有令,請諸位將軍,各領本隊部卒,返營去罷!”說著話,一邊圍住劉邦,用袍袖遮住劉邦的胸部箭傷,一邊匆忙命士卒找來擔架,抬了劉邦返回營寨去了。

回到大營,劉邦忍不住痛楚,呻吟不止,額頭汗珠滾滾而落,張良慌忙喚來隨軍醫官診治劉邦的箭傷,脫卻衣服,卻見那箭射在正胸,深入數分,血流如注,雖不致命,卻也十分危急,當下拔出箭簇,敷上了金創藥,包紮起來。

第二日,劉邦因箭傷過重,遂臥床療養休息,拒見諸將。

諸將都不知道劉邦的傷勢到底如何,今日又被拒見,不禁議論紛紛,都是胡亂猜測,莫衷一是。

張良見諸將悄悄議論,猜測漢王傷勢,頓時一驚,擔心就此軍心動搖,影響了漢軍士氣,遂入見劉邦。

劉邦側目望見張良過來,仍是不斷地呻吟呼痛。張良心中甚是著急,說道:“昨日大王中箭,諸將不明就裏,議論紛紛,如此一來,勢必軍心動搖,還怎麼抵禦楚軍?大王此刻且忍住痛楚,勉力起身巡視營寨,慰勞將士,以安軍心。切不可因此傷痛,懈怠了軍心,為楚軍所乘。”

劉邦呻吟道:“寡人胸口劇痛,難以起身,怎麼巡視?”

張良仍道:“如今將士多有議論,軍情不穩,務請大王勉力巡視!”

劉邦無奈,隻得強忍劇痛,勉力起身,由張良攙扶著到各營巡視慰勞了一遍;漢軍眾將士見劉邦無恙,於是,歡呼雀躍,軍心振奮了起來。

劉邦巡視完畢,已是筋疲力盡,遍體虛汗,待得回到帷帳之中,翻身跌到,箭傷發作,血如泉湧,張良大驚,慌忙再請軍中醫官救治。

那醫官過來敷藥包紮,勸道:“大王傷勢嚴重,不可再留軍中,速回城內療養才好。”於是,劉邦讓張良傳令,部署諸將據守營寨,自己乘車馳入成皋養傷去了。

再說韓信率部平定了臨淄之後,就揮師向東追殺齊王田廣,進逼高密。

項羽得到齊王田廣的求救信,立即派出大將龍且率領一支大軍,號稱二十萬人,以救援齊國,約定和齊王田廣的軍隊在高密會合,共同抵擋韓信。

龍且率領大軍從彭城出發,向北直奔高密。

進兵途中,楚軍之中的謀士就對龍且道:“韓信所部的漢軍遠道趕來齊國拚死作戰,其鋒銳不可抵擋!而齊、楚的軍隊在本地作戰,思念鄉土,依戀親人,所以缺乏必死的信念,很容易潰敗分散。將軍你不如駐軍高密,把壘溝挖深,虛張聲勢,堅壁不戰,再命齊王田廣派遣親信的大臣去招撫那些已經喪失的城邑,被韓信攻占的城池的舊將如果聽說齊王田廣還在,又有將軍親自統率楚軍大隊人馬前來救援,那些舊將就一定會反叛漢軍。這樣一來,韓信所部的漢軍遠到二千裏以外的異地齊國,齊地的人又都反叛,漢軍勢必糧餉補給缺乏,時間一久,軍心動搖,不戰自亂。這時,將軍你就可以不戰而使韓信投降了。”

龍且聽了,不以為然,大笑道:“先生過慮了!我一向了解韓信的為人,這個人沒有什麼雄才大略,很容易對付的!他早年饑寒交迫,曾經寄食於一個漂洗絲絮的婦人,沒有謀生的能力;還遭受過別人的胯下之辱,而不敢還手反擊,那是沒有超人的勇力!這樣的一個人不值得畏懼。況且,我是項王帳下的大將,聲威赫赫,戰績輝煌,如今統率二十萬大軍前來挽救齊國,如果不經過作戰就迫使漢軍投降,這勝利來得似乎太過容易了,算我龍且什麼功勞呢?我大軍向前,攻滅韓信易如反掌,如果能夠一戰而全殲漢軍,收複齊地,居功厥偉,那麼,我就可以得到齊國一半土地的封賞了。”

那謀士見他渾不將韓信放在眼裏,又進言道:“韓信極善用兵,奇謀百出,高深莫測,有戰神之譽,將軍還是持重一些為好。”

龍且不屑一顧地笑道:“韓信也算戰神?開玩笑!他隻不過是僥幸打了幾個勝仗而已,那是他沒有遇到真正的將才決戰罷了!當今世上,能稱得上戰神的隻有我家楚霸王項羽!九江王英布號稱勇冠三軍,猛悍絕倫,夠厲害的吧?去年淮南一戰,還不是照樣讓我打了個落花流水嗎?你等腐儒之見,鼠目寸光,休長他人威風,滅自己的銳氣,且看我一陣破滅韓信不敗的神話!”

那謀士見他不聽勸諫,素知龍且驕狂自大,剛愎自用,而且性情暴躁,當下不敢再勸,隻好無奈地退下了。

於是,龍且引領二十萬楚軍與齊王田廣所部齊軍在高密會師,合兵一處,而後向西迎擊韓信,在濰水河濱與漢軍相遇,隔河對峙。

公元前203年(楚漢四年)十一月,韓信所部漢軍駐屯在濰水河西岸,龍且、田廣所部的楚、齊聯軍在濰水河東岸,兩軍隔著濰水河各自布置了戰陣。

夜晚,韓信在大帳中召來部將陳賀,說道:“我給你三萬兵馬,即刻趕造一萬餘條皮囊、布袋,悄悄地趕到濰水河上遊十三裏處,那裏地勢高峻,河道甚窄,正好可以封堵河水,你率領兵士用皮囊、布袋就河邊滿盛沙子,堵住上遊河水。而後悄悄渡過河去,埋伏於河東岸上的樹林之中,明日待見我引軍涉河進攻楚、齊聯軍,詐敗誘敵渡河之際,你等立即掘開沙囊,水淹敵軍,而後沿著河濱向北攻擊齊、楚聯軍的岸上慌亂的殘部兵馬,我更率大軍掩殺,一戰可破龍且。”

陳賀領命引軍去了。韓信又召來左丞相曹參,命他引二萬人馬,連夜悄悄渡過濰水河去,埋伏於齊楚聯軍的營寨北側,囑道:“且待明日我大破龍且之時,東岸敵軍慌亂,你引軍乘勢掩殺,可獲全勝。”

曹參心中不解,說道:“如今,齊楚聯軍勢大,相國隻給我二萬兵馬,怎破敵軍?”

韓信笑道:“我自有妙計破敵,你無須多問。須得牢記:敵軍大部被我所破,東岸上敵眾慌亂之際,才可出擊!”曹參不敢再說,心中暗道:“齊楚聯軍足有二十六七萬之眾,大破敵軍,談何容易?讓我等東岸之敵慌亂之際攻擊,敵將龍且威名響震,戰績彪炳,連九江王英布這等悍將都被他攻滅,豈是等閑之輩?韓相國如何也輕敵了?”但隨即轉念又想:“韓信自領兵以來,奇謀克敵,揮灑自如,百戰百勝,從未一敗,實是亙古未有的軍事奇才,卻也由不得不信。”當下,遵命領軍渡河埋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