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三足定鼎辭蒯徹(1)(1 / 3)

這時,漢王劉邦箭傷也養好了,就從成皋向西進入關中。到達櫟陽逗留了幾天之後,又回到軍中,駐紮在廣武。

劉邦接到韓信平定齊國的報捷書後,欣喜若狂,樂得合不攏嘴了,大笑道:“寡人有戰神韓信,削平天下,指日可待,哪裏還會懼怕項羽?”

不久,韓信派人從齊地來到廣武,呈給劉邦一封信,劉邦溫言對使者道:“韓相國勞苦功高,功績顯赫,寡人一定會厚待於他,且待此間大事一了,就把天下最好的土地封賞給他。”使者連忙謝過。

隨即,劉邦展讀韓信的書信,隻見信上大略寫道:“齊地之人虛偽、狡詐,而且變化無常,很不講信用,是個反反複複,屢降屢叛的國家,根本不可依靠。但是,齊地卻當戰略要衝之地,南與楚國接壤,西鄰趙地、燕地,背靠大海,大王要想奪取天下,就必須牢牢地控製住齊地。隻有控製住了齊地,才能攻滅楚國。這也正是臣去年所提出的開辟北線戰場,迂回合圍,攻滅楚國的戰略啊!為了確保這一大戰略的順利實施,臣鬥膽懇請大王讓我做個齊國的假王,這樣才能鎮服齊人。”

劉邦看了,頓時大為生氣,罵道:“混蛋!韓相國這也太過分了吧!寡人被圍困在這裏,早晚都在盼望著你來幫我打退敵兵,你卻要自立為王!”張良和陳平見他當著韓信使者的麵發火,登時大急,兩人一左一右都猛踩劉邦的腳麵,陳平連使眼色,示意他不可如此說話;張良則俯下身去,用嘴巴貼在劉邦的耳邊,悄聲道:“大王不可亂說。如今,漢軍正處在不利的時候,韓信又手握重兵,我們怎麼能夠阻擋他自立為王呢?不如順水推舟,賣個人情給他,順著韓信的請求,封他為王,好好地對待他,使他能夠平安地守住齊地;不然的話,恐怕會生變故了。”

劉邦頭腦何等機敏,聽了這話,頓時就醒悟了過來,心中一驚,自知失言,不禁爽然若失,但他應變也是奇速,當下就順著原來的口氣,又改口罵道:“混蛋!大丈夫平定了齊國諸侯,功勳蓋世,那就是真王了,還做什麼假王?還做什麼代理齊王?韓相國太也小家子氣了!寡人胸懷四海,禮賢下士,賞罰有信,這就封韓信為真齊王。”

韓信的使者大喜,當即磕頭謝過,滿心歡喜地回去給韓信複命去了。

公元前202年(楚漢五年)春天,二月,劉邦派遣張良拿著印信到達齊地,封韓信為齊王,並且征調他的部隊回廣武幫助劉邦抗擊楚軍。

再說項羽聽說龍且被韓信所殺,濰水一戰,二十萬楚軍全軍覆沒,頓時非常恐懼,暗道:“怎麼連龍且也被韓信滅了呢?二十萬大軍可是我的家底啊!我自統領楚軍以來,橫掃天下,所向披靡,從未遇到過韓信這樣的強敵。看來,這個韓信大不尋常啊!”

項羽思慮多時,越來越感覺到了韓信的可怕,而且那是自己從來沒有過的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就派遣自己帳下最為傑出的辯士盱台人武涉前去齊國遊說齊王韓信。

武涉趕到了齊國,晉見齊王韓信,說道:“天下百姓苦於故秦的暴政,已經很久了,黎民塗炭,置身水火,苦不堪言,所以,天下英雄豪傑四起,揭竿舉義,大家同心協力消滅殘暴的秦朝。現在,秦王已被消滅了,敵寇盡除,大家一起計算功勳,分割天下的土地,各自稱王,按甲休兵,讓百姓脫離戰火的災難,也使士卒們能夠休息,這是天下人之福啊!”

說著話,武涉側目看了看韓信,見他雖然不動聲色,卻也沒有反對,當下便繼續講道:“可是,漢王卻帶兵進犯東方各國,倚仗軍威暴力侵犯了其他諸侯王的名分,肆意奪取別人的土地,據為己有,妄圖稱霸。當年項王被天下諸侯共推為上將軍,在戲分封天下十八鎮諸侯王,天下遂安,四海升平。不想漢王心有異誌,久有逆謀,攻破三秦,帶兵出關,劫持各路諸侯的士卒,向東攻打楚國。看他的意圖是不吞盡天下的土地是不肯甘休的,他的貪心不足,竟是如此的嚴重!而漢王這個人狡詐多變,是十分靠不住的:他有好幾次身落在項王的掌握之中,都是項王憐憫,放他一條生路;可是他恬不知恥,每一次脫險,就立即翻臉無情,背叛了盟約,再度攻擊項王,他是這麼的不可相信,寡廉鮮恥到了這般地步,整個兒一個恬不知恥的小人。”

韓信聽他如此指斥漢王劉邦,不禁有些不高興了,但略一思忖,感覺武涉說得可都是事實啊,心中暗道:“劉邦就是個無賴出身,就那麼樣一個人罷了,人無完人,很難責備求全的。”心中隨即坦然不疑,繼續聽武涉說道:“現在足下雖然自以為和漢王有深厚的交情,替他拚力作戰,攻城掠地,滅亡了魏、代、趙、燕、齊五個諸侯國,掃平了北方,但以劉邦的為人,我敢斷言:到得最後,足下你還是要被他所暗算的,不免會成為他的階下之囚。足下所以能夠保全性命到今天,是因為項王還活著!現在漢王、項王之間的成敗生死之事,關鍵就在你身上了。你如果向著右邊,漢王就勝了;向著左邊,項王就勝了。如果項王今天被滅亡,那麼,漢王下一個目標就會收拾你。”

韓信聽了,不禁心中一驚,暗道:“武涉此話倒也有幾分道理。”但又一轉念,想起了漢王劉邦對自己的恩遇之厚,信任之專,說得上是古今罕有,千載不遇,自己思前想後,確實不忍心背棄劉邦,又自忖道:“若然沒有劉邦當初的知遇之恩,自己卻也無法建立今天的豐功偉績。”這麼一想,韓信內心深處對劉邦的感激之情又占了上風,遂輕輕地“哦”了一聲,仍然不作表態。

武涉續道:“再說了,大王和項王本來就有老交情,為什麼你不反叛漢而和楚連結和好,一起三分天下而稱王呢?大王你現在如果放棄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而堅定不移地跟著漢王走,去攻滅楚國,那麼,足下潛伏著的隱患就要發作了,漢王布下的陷阱也正等著你呢?大王英明睿智,謀略蓋世,但是,真正聰明的人會這樣嗎?”

韓信聽罷,雖然略有所感,但仍然拒絕了他的好意,說道:“當初,寡人事奉項王時,官位不過是個郎中,身份不過是拿著戟擔當守衛的宮禁武官;我的建議項王不聽,計謀也不被采用,空有一身本領卻無所事事,藉藉無名,所以這才背楚投漢。漢王則大不相同了,他授給我上將軍的印信,給我數萬兵馬,脫下自己的衣服讓我穿,把自己吃的食物推給我吃,解衣推食之恩沒齒難忘!而且,我的話他都聽信,我的計謀他都采用,所以我才能有今天的成就啊!人家深深地親近信任我,我若背叛他,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我不能做忘恩負義的小人,我對漢王的忠心,至死也不會改變!希望先生替我韓信辭謝項王的美意吧!”

武涉說不動韓信,隻好無奈地離去了。

武涉離開後,蒯徹知道決定天下大勢的關鍵就在韓信,想起了自己昔年與韓信在南鄭茶樓初見之時的約定,於是就來見韓信。

韓信非常尊重蒯徹,當下熱情相待,蒯徹笑道:“大王還記得當年你我南鄭茶樓的一番長談嗎?”

韓信大笑道:“那日情形,曆曆在目,言猶在耳,如在昨日!”

蒯徹道:“記得就好!我的相麵之術得自祖傳,向來秘不示人,而且百無一失,可惜當年南鄭匆匆一晤,未能細細為大王剖析,不知大王願意聽聽嗎?”

韓信撫掌笑道:“好啊!就請先生為寡人相一麵吧!”

蒯徹道:“人的一生貴賤,可以從骨法上揣測出來;心中的憂喜,可以從麵容氣色上看出來;事業的成敗,可以從他處事決斷方麵推測出來。以這些普遍的道理參詳麵相,萬不失一。”

韓信道:“先生說得很對!那麼,你看寡人的麵相如何呢?”

蒯徹道:“相術乃是天機,敢請大王摒退旁人。”

韓信依言斥退左右人等,說道:“左右都已退下,請先生相麵吧。”

於是,蒯徹起身,來回踱步一圈,矚目端詳了一陣子韓信,麵露訝異之色,說道:“大王天庭飽滿,地頜方圓,龍行虎步,舉止不凡,實乃是大貴之相。但我相君之麵,最高不過封侯罷了,而且還危險不安穩,難保富貴終身,最終必為小人算計,有性命之憂;但我相君之背,卻是貴不可言!”

韓信遽然一驚,道:“先生這話怎麼說呢?”

蒯徹道:“大王麵相如此啊!其實,麵相與現實,自偶然與必然之間一脈相承,關聯縝密,萬事萬物看似紛亂,其實都有道理可循。自來因果相隨,所謂天道循環,天人合一,生生克克,往往複複,一切都在現實當中具體表現啊!”

韓信點頭道:“先生精通易理,洞察天機,大是不俗,請為寡人一一剖析。”

蒯徹道:“天下英雄豪傑剛開始發難抗秦之時,眾誌成城,萬眾一心,大家所憂慮的,都是如何把秦消滅罷了。而一旦秦朝覆亡了,那麼就開始爭奪王位、權勢和土地了!所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現在就是楚王和漢王在爭奪天下,楚漢紛爭,戰火連綿,使得天下百姓遍地死傷,父子雙亡,屍骸暴露在荒郊野外;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不計其數。楚王從彭城起兵,摧毀強秦,縱橫天下,北擊齊,西攻漢,南滅英布,轉戰八方,追逐敗北的漢軍,乘著軍威席卷天下,四海響震。以如此強大的軍事實力,可是,楚軍卻被困在京縣、索城之間,被阻擋在成皋一帶的西部山區,不能向前推進,已經有三年了。漢王率領十萬兵馬,奔騰如虎,平定三秦,揮師出關,爭奪天下,占據了鞏、洛,憑借山河的險阻據守,多次進兵,一天裏打好多次的仗,卻不能攻取一尺一寸的土地,而且還屢打敗仗,無法自救。漢王敗於滎陽,傷於成皋,這才兵出宛、葉之間,那是情勢所逼啊。楚漢持久對抗,戰事相持不下,這就是所謂智者、勇者都要遭受困頓的情形啊!漢王的兵鋒銳氣挫折於險要的城塞,糧餉耗竭於內庫。天下百姓長期遭受戰亂的禍害,如今已是精疲力竭,從內心裏怨恨戰爭,盼望和平,他們已經沒有歸宿之處了。”

韓信聽了,很有同感,便問道:“先生怎麼看待天下的局勢呢?有什麼好的主意可以迅速消除戰爭,解民倒懸嗎?”

蒯徹道:“以我看來,現在天下這個格局,若非天下最聖賢的人出來,是不能夠平息天下這場戰禍的。而大王你正是肩負這一神聖使命的救世主啊!”

韓信聽了,心中一震,連忙遜謝道:“先生莫開玩笑,寡人雖然願意拯救天下百姓脫離戰亂的水火,可是我自忖是沒有那個神通的。”

蒯徹微笑道:“大王過謙了!真人麵前不說假話。請聽我為大王剖析天下的局勢:目前,漢王和項王的命運都掌握在你的手上,你幫助漢,漢王就勝利;你連結楚,楚王就勝利。如果你能真心聽從我的計謀,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和楚漢兩方都保持良好的關係,兩不相幫,讓他們都能存在下去,避免消滅對方,這時把天下分成三份,就像三足鼎一樣穩定,三方力量並存,你就可以和他們並駕齊驅了。在這種三足鼎立的局勢下,漢王、楚王和大王三方就沒有誰敢於先動手了,天下得以平安。以大王你的聰明才智,又擁有眾多的甲兵,占據強大的齊地,率領趙、燕兩國部眾,出兵收複楚和漢兵力不足的地方,牽製他們的後方,順應百姓們的願望,出兵向西化解楚、漢的戰爭,撲滅戰火,為百姓請命,使楚漢各安一方,讓天下趨於安寧,人民休養生息,安居樂業。那麼,天下百姓就會風動百草一樣地響應你,追隨你,感念你的恩德!享受你帶來的和平與幸福。”

韓信聽到這裏,不禁心中一動,暗道:“若能迅速消弭戰亂,拯救黎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我韓信的功名利祿又算得了什麼呢?但我受漢王大恩,怎可背棄於他呢?這……”

蒯徹察言觀色,立刻就察覺了韓信內心在波動,愈發有了說動韓信的信心,便接著說道:“如果你能做到,那時天下還有誰不聽從你呢?大王以齊王之尊,以齊國之強,統率精兵強將號令四海,改變天下的態勢,分割大國的土地使他弱小,削弱強國的勢力使他變弱,用來分封那些無家可歸,失去土地的各國諸侯。假若這些諸侯都能分土立國,那麼,天下諸侯就會都信服你,以你為尊,俯首聽從你的命令,從而把安定天下的一切功德都歸到你齊王一個人的身上!穩守齊國原有的土地,據有膠河、泗水等流域的廣大地區,幅員遼闊,土地肥沃,國富民強。大王利用這些土地,秣兵厲馬,養精蓄銳,內修德治,強國富民,並以謙讓的禮節對待天下的諸侯王們,那麼,天下的諸侯王一定相率影從,一起到齊國朝拜了。我聽古人說:‘上天賜給你的好處,你卻不接受,反而會遭到懲罰;時機到了,卻不趁機采取行動,反而會遭受災殃!’希望大王你仔細、慎重地考慮一下吧!”

韓信道:“漢王待我恩深義重,他的車子給我坐,他的衣裳給我穿,他的食物給我吃。我聽說,坐人家車子的人,要分擔人家的禍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裏要想著人家的憂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為人家的事業效死。我怎麼可以貪圖私利而背棄信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