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意見則認為韓信死於誣陷冤獄。明代散文家歸有光、清初詩人馮班、清代考據家梁玉繩等人都從剖析韓信謀反是出於誣陷,肯定韓信被殺是一大冤獄。例如宋代學者朱熹就認為:“韓信反無證見。”梁玉繩《史記誌疑·淮陰侯列傳》中也說:“信之死冤矣!前賢皆極辨其無反狀,大抵出予告變者之誣詞,及呂後與相國(蕭何)文致之耳。史公依漢廷獄案敘入傳中,而其冤自見。”清人郭嵩燾認為:(韓信)“貴賤生死一取資於人,是乃人臣之定分。非能反者。”即是說韓信不可能謀反。劉知幾《史通》認為:史書真偽並存,未可全信;他也認為史書對韓信的貶損、浮言不當。近人朱東潤也指出:“論者以為疑獄,真偽不可知。”清代史學家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信自立為假王》中也認為韓信自己請封假齊王,是他被殺的禍根;但他認為韓信謀反一說係“間左蜚言,略無證據”。他們都認為,韓信根本無意背叛劉漢王朝,他的被殺完全是呂雉疑忌名將,殺戮功臣的陰謀。更有學者指出司馬遷在寫《史記》之時,迫於漢武帝的高壓,隻能用曲筆在文中故意留下多處破綻,以待後人為韓信辨析冤枉。
韓信位居齊王坐鎮齊地之時最有條件背叛劉邦,他卻對劉邦忠心耿耿;在被奪去兵權、遷徙為楚王之時,仍有機會造反,他卻仍舊對劉邦忠心不二;最後在被貶為淮陰侯軟禁在京城之時,手無兵權,在最不可能反叛的時候,居然涉嫌謀反了!有的學者據此認為智勇兼備、百戰百勝的絕世奇才韓信,斷然不會出此昏招,因此,韓信絕對不可能謀反。也有的學者認為韓信“能忍奪軍徙王,而不能忍奪王貶爵”,因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而且更被劉邦的強勢步步進逼,無路可退,這才出此下策,那是被逼上了梁山。
其實,縱觀史書的記載,說韓信謀反疑點甚多:第一,韓信臨死之際所說的話“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這句話本身就說明韓信根本沒有謀反,因為此話是在後悔自己當初沒有聽信蒯徹的建議而謀反,言外之意就是說自己當初沒有謀反,現在卻被冤枉謀反而處斬,所以很後悔啊!如果他此時真的謀反,那麼他慨歎的應當是此次謀反計劃不周密而破敗,而不是悔不當初。第二,陳豨謀反並不是出於韓信的指使,也不是蓄謀造反。史書記載:陳豨所以造反,是他養的門客甚多,趙相周昌發現陳豨有一次請假回鄉,經過趙國時,跟隨陳豨的賓客竟有一千多輛車子,浩浩蕩蕩,把邯鄲所有的館驛都住滿了。於是,周昌要求入見劉邦,把陳豨賓客盛多的情形報告給了劉邦,並且說陳豨擁有重兵在外地已經有好多年了,恐怕會有反叛的事情發生。劉邦聽了,就派人再三調查陳豨的賓客居住在代地之時的種種不法之事,有很多都牽連到了陳豨。陳豨知道後很害怕;這時,韓王信蓄謀造反,就利用這個機會派王黃、曼丘臣等人遊說他,引誘他反叛漢朝。後來,太上皇劉太公去世之時,劉邦派人召見陳豨,陳豨借口生病不到;這年九月,陳豨就和王黃等人造反了,自封為代王,侵占了趙、代等地。《史記評林》上說,陳豨如此的謀反經曆“安得與淮陰有夙謀”?第三,智勇兼備、百戰百勝的韓信謀略超卓,怎麼會在自己被貶為淮陰侯之時無兵造反呢?第四,史書記載的韓信與陳豨密談,這段話隻能是韓信和陳豨知道,作為史官的司馬遷怎麼可能知道呢?並且還繪聲繪色的記敘下來呢?所以,有的學者就認為:司馬遷明知韓信的冤枉,但在專橫跋扈的漢武帝時代不敢直書其事,遂故意留下有破綻的記載,讓後人辨析真相。第五,陳豨本是劉邦的親信,當他上任代相之時,韓信居然敢於和陳豨密謀造反?也太匪夷所思了。第六,以韓信的大才,他密謀造反的計劃怎麼可能讓自己舍人的弟弟知道呢?第七,當蕭何騙他說陳豨已死,力請韓信入宮祝賀之時,韓信如果真的蓄謀造反,那麼同謀已死,他韓信還會心無顧忌地坦然入宮?第八,匆匆處斬韓信,似有滅口之嫌;為什麼要迫不及待的處死韓信呢?以韓信這樣功蓋天下的勳臣,就算被貶落魄,可當時還是淮陰侯啊!對這樣一個重臣,即使謀反被拿,也要經過有司審訊明白才能論罪,為什麼要在長樂宮鍾室匆匆處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