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不歸之路(2)(1 / 3)

外麵拚命給壓力,裏麵還在自縛手腳,這仗當然隻會越打越憋氣,越打越失敗。到1934年夏,中央蘇區已由原來的縱橫近千裏,縮小到300餘裏,中央軍委也不得不考慮離開蘇區,進行長征。

1934年7月,紅七軍團被調回瑞金,包括李德在內的中央軍委接見了軍團領導人,當麵宣布由紅七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

當時中央軍委沒有把先遣隊的戰略意圖說得太清楚,隻是告訴他們,這次行動的最後到達地域為皖南,因為那裏將舉行“皖南暴動”,並由此建立蘇區,紅七軍團到皖南有立足之地。

若幹年後,粟裕才知道,事情遠非如此簡單。

從字麵上看,紅七軍團是“先遣”,主力紅軍會隨後跟進,但按照後來朱德提供的說明,派先遣隊北上,隻是要讓他們“去做個引子”,以便掩護中央紅軍南下。

換句話說,中央紅軍和紅七軍團的行軍方向正好相反,當紅七軍團北上,從而調開敵軍兵力時,中央紅軍將從中央蘇區的西南部尋求突圍。

其實早在第五次反“圍剿”初期,毛澤東就曾提出過一個挽救中央蘇區的策略。那時恰好爆發了“福建事變”,他主張趁機派紅軍主力挺進包括皖南在內的蘇浙皖贛地區,向廣大無堡壘地帶尋求決戰,以迫使對方的“圍剿”大部隊回援。可惜的是,當時毛澤東沒有決策權,中央未能采納這一良策。

時移世易,現在再派小股部隊深入險地,其本來的效果和意義已一去不複返。畢竟蔣介石也不傻,在第五次“圍剿”勝局已定的情況下,他絕不會因為一個北上抗日的口號,或者一支小股部隊的出動而改變原有部署,更不會放鬆對中央蘇區的繼續圍困。

當然,在情況萬分危急之際,中央嚐試丟卒保帥也未必就沒有一點道理,事情糟就糟在,決策者中途又頭腦發熱,對先遣隊的要求也遠遠超出了“保帥”的範圍。

橡皮膏藥一樣粘著

先遣隊從瑞金出發後,按原計劃渡過閩江,準備北上浙西去皖南,但這時中央軍委忽然改變計劃,命令隨之更改為:停止北上,攻取福州。

1934年8月,紅七軍團開始奉令進攻福州城。中央軍委下達的這個命令其實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福州是福建省會,築有高大城牆以及堅固工事,更重要的是,守城的國民黨部隊為王敬久第八十七師。

第八十七師是當時中國軍隊中裝備最好的部隊,也是早期國民黨“中央軍”裏戰鬥力最強、兵員素質最高的勁旅,其內外戰表現均十分出色,兩年前的“一二八淞滬會戰”,該師是絕對主力,曾在著名的廟行大戰中與日軍常備師團對攻。

福州城裏隻有第八十七師的一個團,可你要想攻破他們固守的城池也不易。

另一方麵,紅七軍團經過連續作戰的消耗,全軍團僅剩4000多人,經過突擊補充,才增加到6000多人,其中戰鬥人員4000多,分編成3個師,但實際上隻相當於3個大團。

除此之外,攻城需要重武器,而紅七軍團隻有一些輕重機槍和6門迫擊炮,用來攻城遠遠不夠。

打了一晚上,打不下福州,隻得向閩東轉移,結果第八十七師的那個團還從城裏追了出來,在背後一路攆趕,軍團為此傷亡了好幾個師團幹部。

福州難以攻克尚是小事,麻煩的是實力被完全暴露了。紅七軍團渡過閩江時,聲勢浩大,對方陣營也弄不清楚究竟來了多少兵力,“圍剿”中央蘇區的東路軍總司令蔣鼎文曾一麵緊急調兵,一麵親自飛往福州進行“視察”。

一個回合過去,弄明白了,原來是一支紅軍的牽製部隊,而且力量也並不怎麼大。

“帥”沒有保成,倒是“卒”逐漸被推入了危險境地。蔣介石任命浙江省保安處處長俞濟時為“追剿軍”總指揮,從蘇浙皖贛就地調集兵力,對紅七軍團展開追堵,一時間紅七軍團如同被橡皮膏藥粘著,想脫身都脫不了。

閩東有一塊蘇區,領導人是菲律賓歸國華僑葉飛。當紅七軍團到達閩東蘇區時,葉飛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軍團槍多兵少,有一人背兩支槍的,有民夫挑著槍的。

葉飛是有人沒槍,尋淮洲和粟裕卻是有槍沒人,福州一戰後,光傷病員就有七八百人,行動異常不便。

協商下來,雙方交換,紅七軍團留下多餘的槍和傷病員,葉飛給紅七軍團補充了1000多名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