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鍾山風雨起蒼黃(2)(2 / 3)

1949年5月3日,中央軍委複電同意粟裕的建議,明確在5月10前不占領上海,隻要湯恩伯不撤,就繼續做接管的準備。

上海戰役不光是軍事仗、政治仗,還是經濟仗。國際社會對解放軍最終攻占上海的能力不存疑義,但對他們能否接收好、管理好這座大城市,卻是議論紛紛。

5月初,總前委進駐滬寧線上的丹陽。陳毅在丹陽的一次會議上直陳,上海“很複雜,諸如此類,我們都不大懂,我們不能自大,吹牛”。

上海有600萬人口,陳毅舉例說,單是每天的大小便問題不解決就不得了,每天的垃圾不處理,幾天就堆成一座山。“我們管理不好上海,就無法向老百姓說話。”

上海的生活資料全靠外地輸入,尤其是糧食和煤炭,所需數量很大。三野為此集中了一批經濟專家,又從山東、江蘇等解放區大批調運一黑(煤)、二白(糧、棉)。就當時的情況來說,這些接管準備甚至比軍事準備還要重要,同時也很耗費時間。

1949年5月6日,中央軍委致電粟裕,要求對攻占上海進行方案部署。

相對於野地運動戰,城市攻堅戰要棘手得多,尤其是在重兵設防的情況下。粟裕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精神,堅定不移地實施郎廣圍殲戰,就是為了不讓湯集團的10多萬人馬逃入杭州固守。

如果郎廣圍殲戰後馬上殺入上海,仗要好打得多,但現在湯恩伯已利用這段時間在上海集結了20餘萬人馬,硬行攻堅的話,三野要蒙受的損失將會很大。

減少損失的一個最好辦法就是長圍久困,比如遼沈戰役中的包圍長春,一共圍了150多天,直到把城內守軍完全困死為止。

可是上海不同於長春。長圍久困的結果,很可能是市民生活陷入絕境,造成極壞的政治影響,國民黨守軍卻可以借助於海上通道繼續生存。

長圍久困不行,就隻能突擊。根據情報,因受到上海工商業界的壓力,湯恩伯隻把設防的重點放在外圍的吳淞,蘇州河以南的市區相對兵力薄弱,

插入市區,從裏往外打,顯然可收奇效,過去粟裕也多次采用過這種掏心戰的戰法。

但是這個戰法又不能用,原因很簡單,使用掏心戰,上海市區很可能在激戰中被打爛,而上海又不允許被打爛。

除了要盡量完整接管上海外,眾人還擔心因此引起國際糾紛,甚至美國的武裝幹涉。

據說,對於國民黨失去大陸,蔣介石不恨毛澤東,他一恨美國;二恨桂李(即李、白的新桂係)。解放戰爭末期,眼看著自己即將敗於中共之手,蔣介石和他的將領們眼巴巴地等著美國出手相救,可美國偏偏來了個袖手旁觀,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美必後悔莫及而馬歇爾須負全責。”

先前三野在渡江前,已與英國海軍軍艦“紫石英”號發生過衝突,也就是“紫石英事件”。蔣介石內心裏很希望繼其之後,通過上海戰役把美國拖下水。他給湯恩伯以下的守城軍官們打氣:“不出3個月的時間,第三次世界大戰一定爆發,固守上海3個月是不成問題的。”

湯恩伯也說:“總裁(蔣介石)指示,隻要我們把上海守住半年,美國就會來直接援助我們,那時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打起來,就可整個解決國際共產黨的問題,中國共產黨的問題也就可以一起解決了。”

國民黨上層因此普遍議論:“老頭子一定是跟美國人商量好了,隻要美國出麵就有辦法。”

其實所謂第三次世界大戰和美國插手援助,全都是沒影的事,那不過是蔣介石的一廂情願而已,但對於當時的中共而言,這個危險的確存在——上海駐有各國的領事館,在吳淞口,美、英、法等國軍艦上的大炮炮衣都是卸下的……

在前麵的方案全部被否決之後,隻剩下最後一種方案,它成為粟裕的唯一之選。

第六大主力

吳淞是出海口,卡住吳淞,就好像卡住對方的脖子一樣。湯恩伯非常清楚這一點,他不僅將重點設於吳淞,而且一旦吳淞受到鉗擊,也必然會將市區兵力調出來,在吳淞與解放軍對決,這樣就可以避免在市區進行大規模戰鬥。

從軍事角度上來講,粟裕選擇的戰法並不劃算,迎接三野的必然是一場苦仗、硬仗、惡仗,但為了能夠完整地接管上海,也隻能如此。

1949年5月8日晚,野司從常州移至蘇州。第二天午後,粟裕收到中央軍委複電,同意其圍攻上海的作戰方案。

粟裕的具體戰法是南北鉗擊,其中葉飛第十兵團從北線進擊,負責攻占吳淞,宋時輪第九兵團從南線進擊,負責攻占浦東高橋,兩兵團的攻擊箭頭最終都指向吳淞,以達到切斷湯集團海上退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