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鍾山風雨起蒼黃(3)(2 / 2)

葉飛監聽到這一情況後,趕緊命令追擊部隊活捉湯恩伯。可惜的是,追擊部隊光惦記追敵,不注意同後方的通訊聯絡,葉飛用報話機呼叫數次都叫不通,結果讓湯恩伯跑掉了。

廈門之後是金門。粟裕這時已經意識到,金門與廈門不同,需要渡海進行兩棲作戰,但在兩棲作戰方麵,解放軍還缺乏相關訓練和經驗,因此他對攻占金門持謹慎態度。

在收到解放金門的作戰計劃後,粟裕與葉飛約法三章,強調“三不打”——以金門守軍的現有兵力計算,隻要再增加1個團就不打;準備一次性載運6個團的船隻,船不夠不打;從蘇北或山東沿海挑選6000名有經驗的船工,船工不到不打。

廈門的速戰速決,讓前線指揮員不可避免地又一次產生了驕傲輕敵的思想。葉飛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廈門的接管上,沒能像過去那樣親自對戰役進行分析和準備,具體部署完全交由第二十八軍執行。

第二十八軍的軍長和政委因病正在福州治療休養,相關事宜又隻能交由副軍長肖鋒負責。當有人對此提出疑問時,葉飛不以為然:“廈門有湯伯恩據守,尚被我攻克,金門島不過彈丸之地,又沒有什麼堅固工事,守軍名義上是一個兵團(李良榮兵團),實際上不過是2萬名殘兵敗將。”

葉飛斷言:“沒有必要再改變部署,我還是那句話,此役必勝!”

但是準備工作一啟動,很快就出現了許多困難。

國民黨軍從大陸沿海撤退時,對船隻進行了破壞和搶奪,所剩漁船寥寥無幾,這使肖鋒很難搜集到渡海船隻。直到10月24日,所集中船隻僅夠一次性載運3個團。

在實在無法籌措到足夠船隻的情況下,肖鋒做出了一個過於理想化的預想,即把部隊分為兩個梯隊,第一梯隊渡完3個團,再返回接第二梯隊的3個團。

第二十八軍原定於10月20日對金門發起總攻,為了搜集船隻,行動已整整推遲了4天,從蘇北或山東挑選船工的事也就無法落實,“三不打”再次被打折扣。

1949年10月24日中午,肖鋒電告葉飛,準備於當晚向金門發動進攻。

接到電報後,葉飛馬上召集兵團作戰處長、情報處長等相關幕僚開會,對金門之戰做最後定奪。

時間緊迫,船隻、船工似乎隻能這樣權宜從事了,葉飛關心的最後一個問題——胡璉兵團會不會登陸金門。

情報顯示胡璉兵團已乘船離開原駐地潮汕,去向不明。所謂的胡璉兵團當然也是重建部隊,但三野上下長期跟胡璉打交道,深知此人擅長練兵和作戰,如果他參與金門的防守,勝負就很難說了。

葉飛問參謀人員,胡璉兵團是否已到達金門,對方根據情報回答,胡璉兵團尚在海上徘徊,尚未到達金門。

就在葉飛猶疑不定之時,機要部門截獲並破譯了一份電報,就是這份電報決定了金門之戰的未來命運。

善之善者

電報是胡璉發給蔣介石的,他在電報中請求撤回台灣。

現在胡璉兵團的去向無非兩種可能,一是增援金門;一是撤回台灣。葉飛將電報與偵察情報聯係起來一分析,最可能出現的情況是,蔣介石命令胡璉增援金門,但胡璉不願意,打電報給蔣介石要求撤回台灣,所以現在還在海上徘徊。

反複考慮之後,葉飛批準第二十八軍準時出擊,以便趁胡璉尚未到達之際,搶先奪取金門。

10月24日黃昏,第二十八軍發起戰鬥。至10月25日淩晨2點,第一梯隊順利登陸,奪取了古寧頭灘頭陣地。

葉飛依據的還是渡江作戰時的經驗,認為“登陸就是勝利”,接到部隊登陸的報告後他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