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瓦羅蒂在40多年的歌唱生涯中,不僅創造了作為男高音歌唱家和歌劇藝術家的奇跡,還為古典音樂和歌劇的普及做出了傑出貢獻。帕瓦羅蒂經常舉辦大型的戶外演唱會,無論是倫敦海德公園、還是紐約中央公園,每次都能吸引幾十萬現場觀眾和數以百萬計的電視觀眾。

從1990年開始,帕瓦羅蒂還聯手多明戈和卡雷拉斯組成了史上最強的演唱組合和演出品牌“三大男高音演唱會”,從羅馬古代浴場、洛杉磯道奇體育場、巴黎埃菲爾鐵塔……直到北京紫禁城的午門廣場,“三大男高音”的歌聲響遍全球。此外,帕瓦羅蒂還以他寬宏包容的音樂態度、善良廣博的愛心以及無與倫比的強大號召力,創立了“帕瓦羅蒂和朋友們”的超級品牌,與斯汀、U2樂隊等眾多流行音樂巨星同台演唱,為遭遇貧窮、戰亂的地區和兒童籌款。帕瓦羅蒂以多種輕鬆、娛樂的方式,將幾百年一直局限於古典音樂殿堂的美聲歌唱,帶到了普通大眾中間,並受到了最廣泛的關注和歡迎,這不僅促進了古典音樂市場的繁榮,同時也帶動了一股新的音樂風尚,更為古典音樂注入了新的生命。

閱讀點睛: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抉擇的時刻,或許,自己的選擇和別人的看法有很多不相同,一時之間難免會產生迷茫,而最終成功的人隻有一個經驗,那就是看準自己的目標,像釘子一樣朝著一個方向努力。堅持下去,成功就不會太遠。

冼星海的音樂夢想

佚名

冼星海,祖籍廣東番禺。中國近現代著名音樂家、作曲家。代表作《遊擊軍歌》、《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黃河大合唱》等。

冼星海的祖上幾輩都以捕魚為生,父親是個海員,在他出生前半年就已去世,母親隻好抱著他去投靠澳門的外祖父。

澳門的下環街,住著許多漁民、海員和流浪到這裏的苦力。冼星海在外祖父家裏長大,生活雖然清苦,可家裏充滿了歡樂。晚上,外祖父經常拿出竹簫,吹起漁民們愛唱的勞動歌。冼星海總是好奇地聽著,模仿著外祖父的吹簫動作。外祖父很高興,就手把手地教他吹簫。不久,隻有幾歲的冼星海學會了吹簫。音樂,從此陪伴了他一生。

外祖父離世後。母親帶著當時隻有六歲的冼星海飄揚過海,到新加坡謀生。在新加坡,母親靠給人幫傭、洗衣服,掙來錢送兒子上學。冼星海學習很用功,成績很好。可學校裏最能吸引他的還是禮堂的那架鋼琴。隻要琴聲一響,他就飛一樣地奔去,站在琴旁不願離開。音樂老師看他這樣入迷,又知道他從小喜歡音樂,就主動提出教他彈鋼琴。

從這以後,每天放學,他都要到禮堂去練習鋼琴。

1918年,十三歲的冼星海和母親回到祖國,進入嶺南大學華僑特別班學習。

1928年,冼星海進入上海國立音樂學院,主修小提琴,選修副課鋼琴,並學習音樂理論。他立下誓願,要以貝多芬為榜樣,做一個真正的音樂家。

1929年暑假就要來臨了。學院突然發布通告,讓每個留校住宿的學生,暑假額外再交住宿費八元。這分明是有意為難遠離上海的外地窮學生。為了對付那些不滿的同學,校方竟派人鎖上鋼琴,抬走鋼絲床,關上房間,讓學生睡地板。

此時,冼星海和母親住在校外,額外交納住宿費本來與他無關,可是正義感和對窮同學的感情,促使他投入了一場學生運動。

在老師們的支持下,學生會派代表前往南京教育部請願。教育部長王世傑應付幾句,讓學生回校靜候結果。可學生走後,王世傑竟命令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停辦,改組為“國立音專”,宣布招收新生。

冼星海被迫退學後赴巴黎勤工儉學,1931年,考入巴黎國立音樂學院肖拉?康托魯姆作曲班。冼星海每次上課結束,就匆匆趕往打工的飯店幹活。他的住處是一間隻能放一張床和一張方桌的小屋子,房子低矮得直不起身,好在房頂有個透氣的大天窗,他風趣地把它稱為“牛眼”。這“牛眼”天窗正是他絛琴的好地方。

每天朝霞升起時,他就彎著腰挾著琴,跨上小方桌,然後打開天窗把上半身伸出屋頂,在晨輝中拉響手中的提琴。

這種勤學苦練的精神,深深感動了他的老師。奧別多菲爾對他說:“年輕人,憑你的毅力和努力,是可以學好小提琴的。我會全力幫助你。”

“多謝老師。如果有機會,我還想學習作曲。”冼星海懇切地說。

“好,我可以介紹你去向作曲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