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74 章(2 / 3)

現在則不一樣了。來逛街的人很多,新開了很多商店。

付導演好奇道,“這縣城挺熱鬧啊。”

“哈哈哈,那是現在,以前可不這樣。”老局長道,“以前這裏什麼都沒,也是今年才建起來的。大家口袋裏都有錢了嘛,都舍得花了。”

他把當初蘇青玉親自來啟動邊州項目,到如今邊州老百姓家家戶戶都種藥材,每畝年賺幾百塊的事兒大說特說一番,說的拍攝團隊一個個眉頭直跳。

感覺這比電視裏演的還要誇張啊。

蘇市長可真是一個神奇的人。

青山縣知道有團隊要來拍攝宣傳片,整個政府從上到下都樂壞了,極為熱情的招待他們。

縣長更是親自配合他們上山看藥田。

如今是青山縣種植藥材的第二年,也是老百姓自己開始種植的第一年。許多藥材還在地裏沒長成。所以村子裏並沒有大變樣。但是和村子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那一片片收拾的極為齊整的藥田了。

藥材都長的極好。可見都是精心收拾了的。

再看看老百姓臉上的神情,也和以往蘇青玉他們第一次來的時候看到的麻木的,沒有追求的樣子截然不同。

他們大部分人都是帶著笑容的,在藥田裏勞作的時候,臉上的神情中自然而然的有著對未來收獲的期待。

“好素材啊。”付導演不禁感慨道。

“貧窮的過去,充滿希望的現在,富饒的未來,都同時的展現在一個鏡頭下麵。這樣才能對人的視覺和思想進行衝擊。這個宣傳片,很好拍。”

他頓時十分有信心。

實在是邊州如今這個時期剛剛好。

如果是再晚點,大家都富裕了,可能拍的還沒現在這種效果了。

少了過去的對比,就算視頻裏麵再怎麼說,別人也想象不出一個富裕的地方過去能有多窮。

自然也不會明白,這裏的人對藥材是多麼的重視。

隻有重視,用心,才有可能栽培出好的藥材啊。

青山這邊拍攝宣傳片的時候,蘇青玉則去其他兩個縣裏看教育情況了。

和青山縣之前一樣,這兩個縣裏也是通過做手工來吸引這些孩子來這邊住讀。

雖然蘇青玉沒和之前那樣親自看著,但是連副市長也是一個對教育很重視的人。

之前青山項目,連副市長也是親自對接過的,所以知道怎麼做。

在他的親自指導下,這兩個縣裏的教育工作也開展的很不錯。

隻是兩個市裏的情況都不算好,哪怕市裏撥款,也給與不了太多支持,所以在條件方麵也不算好。

不過這個標準也是和那些條件好的市比,和曾經的鄉村小學比,就好太多了。

隻是連副市長還是心疼未來要來上學的學生們。覺得連個正經的課桌都沒有。雖然肯定是要建設新學校的,但是至少還要等一年多才能開學。

蘇青玉倒是已經習慣了這種情況。

以前在花崗的時候,大隊的學校不夠的,也借過農村的老房子來當教室。

“困難隻是暫時的,以後環境會好的。而且有了這樣的對比,孩子們也許更會明白好生活來之不易,會更珍惜,也會更努力。我建議把這些經曆都拍下來,記錄一下。以後當記錄片給未來的學生們看。”

連副市長笑道,“蘇市長,你總能把不好的情況說的充滿希望。”

蘇青玉也笑了,“咱們當領導的,必須要有希望,才能引導人民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