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經營東北3(1 / 3)

當時,張學良立即回到軍中。張作霖命以郭鬆齡部為第一路,李景林部為第二路,左右相顧,兩路聯合,在山海關重整旗鼓,準備迎敵。此時的形勢對奉軍極其不利,直軍是乘勝追擊,希圖一鼓作氣,打到關外。張作霖又把張學良調離前線,把第三、第四、第八3個混成旅的指揮權全部交給了郭鬆齡。郭鬆齡使出渾身解數,指揮剛剛打了敗仗的奉軍,同彭壽莘的直軍展開了殊死戰鬥,終於阻止了直軍的猛攻。山海關成了直軍前進的最終地點。但是,直到此時,戰爭還沒有最後結束。

張學良張作霖知道,這時應該議和了。他派張學良出麵,找張學良在奉天基督教青年會的美國朋友幫忙。張學良找到這個組織的兩名美國牧師普賴德和楊古,讓他們請英美駐奉天領事出麵,向直軍方麵斡旋停戰和談事宜。不料,被兩國領事以不幹涉中國內戰為由,加以拒絕。這是英美支持吳佩孚的一個明顯的表現。

無法,普賴德和楊古隻得以私人的身份親赴山海關前線,找到彭壽莘斡旋。雙方在6月9日於直軍前線司令部所在地秦皇島接洽,約定於6月11日再進行具體商談媾和事宜。

但是,前線的直奉雙方一直在衝突。11日至15日,激戰未息,雙方死傷均有3000餘人,奉軍戰死3名團長。一直沒有死心的彭壽莘久戰不勝,感到山海關是攻不下了,才走到談判桌旁。

6月16日午夜12時,在秦皇島車站上,張學良在楊古牧師和開灤礦務局英籍局長的陪同下,會見了直軍代表王承斌,決定雙方停戰。

第二天17日,在秦皇島英艦克爾留號上再進行第二次和談。由孫烈臣、張學良代表奉軍,王承斌、彭壽莘代表直軍,在英艦上簽訂和約8條,附約2款。並由中央派王占元、宋小濂赴榆關監視雙方撤兵。王、宋於6月24日電告北京政府,雙方已如約撤完。

直奉一戰,奉係打敗了。奉軍死傷3萬餘人,被俘4萬餘人,軍費損失3000餘萬。然而,張作霖的元氣並沒有受到損傷。

在5月10日,北京政府宣布罷免張作霖本兼各職後,於5月12日,張作霖在灤州宣布獨立,東三省自治,改稱奉軍總司令。並對外發表宣言:“對於友邦人民生命財產力加保護,所有前清及民國時期所訂各項條約一概承認。此後如有交涉事件,請徑行照會灤州本總司令行轅。自本月一日起,所有北京訂立關於東三盛蒙古、熱河、察哈爾之條約,未得本總司令允許者,概不承認。”口氣強硬,表現了軍閥的本質。

奉軍戰敗後,日本外相內田發表了對東三省局勢的宣言,聲稱嚴守中立。其實,這是一顆煙幕彈。日本是積極支持張作霖的,日本當時甚至出現了張作霖後援會。日本嚴防英美勢力侵入東三剩5月20日,東三省議會宣布“聯省自治”,表明對張作霖的支持。

5月26日,張作霖、孫烈臣、吳俊升聯名宣布:“自五月一日起,東三省和西南及長江各省同誌一致行動,擁護法律,扶植自治,促進統一。”

1922年5月20日,張作霖返回奉天。6月上旬,奉天省議會與吉黑兩省的代表召開會議,推舉張作霖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孫烈臣、吳俊升為副總司令,並正式宣布東三拾聯省自治”。張作霖繼續霸占東北。

7月間,張作霖將巡閱使署和督軍署合並,組成保安總司令部,軍政大權集於一身。各省省長也以虛偽的“民馴形式,確定下來。任命王永江為奉天省長,魁升為吉林省長,史紀常為黑龍江省長。至此,張作霖在東三省的“聯省自治”就完成了。東三省脫離中央,完全成了張作霖軍閥割據的一統天下。

(六)

1922年7月16日,東三省保安司令部正式成立。這標誌著東三省同中央完全脫離關係,正式獨立。張作霖任總司令,孫烈臣、吳俊升任副總司令,楊宇霆任總參議。成立秘書、副官、軍務、軍需、軍醫、軍法稽查等處,分管相關事宜。張作霖請書法家在他的紙扇上書寫了“毋忘吳恥”4個大字,借以時時提醒自己,以報前仇。張作霖這類人,意誌頑強,輕不言輸。為了盡雪前恥,經總結教訓,張作霖采取了一些重大的改革舉措。

首先,改組領導機構。張作霖設立了一個最高的整軍經武的領導機構,名為東三省陸軍整理處。該機構是1922年7月24日成立。委任孫烈臣為統監,張作相、薑登選為副監,張學良為參謀長。1925年,東三省陸軍整理處改為東三省陸軍訓練處,人員相應做了更動。由張作霖任統監,薑登癬韓麟春、李景林、張學良為副監。這次改動是為了加強張作霖父子的權力。陸軍整理處下設兩個處和若幹科。兩個處是,軍學處,處長為陳瑛;工務處,處長為張宣。

據曾任東北軍高級將領的何柱國將軍回憶:“第一個重要機構是陸軍整理處。這是整軍經武的最高執行機構,凡屬部隊整編以及人事的部署和升遷等都由這裏決定。除了最高決策由統帥部直接掌握之外,一切日常有關整軍經武的重大事情,都要通過這裏。”他又寫道,“因此由張作霖自兼統監,下設副監多人,新舊兩派都有,但實際負責的是副監薑登癬韓麟春和參謀長張學良。”這段回憶有點兒誤差,但是可以看出新派實際掌握了改革的實權。薑登癬韓麟春和張學良都是新派人物,尤其是張學良更是新派的首腦。由於新派掌握了改革的實權,為推進奉軍的近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矗

其次,嚴肅整頓陸軍。奉軍存在新舊兩派。何柱國將軍寫道:“我要談談奉軍新舊兩派的消長。舊派的主要人物就是人們熟知的張景惠、吳俊升、孫烈臣、張作相和湯玉麟等跟張作霖一起打天下的眾好漢。新派人物是楊宇霆起的頭。楊是東北法庫人,日本士官八期畢業,為人精明幹練,勇於負責,從1918年繼張作相為統帥部的總參議,始終得到張作霖的特殊信任。就是由楊宇霆先後吸引了韓麟春、薑登癬郭鬆齡、戢翼翹、臧式毅、於國翰、熙洽、王樹常、於珍、邢士廉等成了新派的骨幹。後來張學良又以少帥的身份列入新派的首腦,並由張學良和郭鬆齡分任新軍主力第三、八旅旅長。從此新派逐步抬頭,逐步壯大,終於成為以後整個東北軍的主體。”這個看法是很有道理的。

張作霖原來依靠的完全是舊派,是什麼原因促使張作霖開始決心重用新派呢?這主要的是直奉一戰的教訓。

何柱國將軍分析:“然而新派之所以能壓倒舊派,也並不是偶然的,其中至少有兩件事值得一提。1922年的直奉戰爭,奉軍舊派的軍隊在長辛店作戰,新派的三、八旅在楊柳青以西作戰,結果長辛店方麵的舊派軍隊潰不成軍,而楊柳青以西的第三、八旅則雖敗而未潰,這是一件。另一件是王升文團在山海關的浴血奮戰。原來奉軍在長辛店和楊柳青戰敗以後,直軍以破竹之勢直追到山海關,滿以為一舉可以搗毀奉張的老巢,不想到了山海關石門寨一線,突然遇到第三、八旅中王升文團的猛烈抗擊。王部戰鬥力之強,遠遠超出曹吳意料之外。結果王升文團長陣亡,全團官兵也損失甚重,但畢竟阻止了直軍的攻勢,穩住了整個奉軍的陣腳,迫使曹吳不能不有所顧忌而接受了議和。”

接著他又寫道:“這兩件事不但博得了張作霖的特殊賞識,而且鼓舞了新派的信心,同時也使舊派相形見絀,不得不在軍事上有所讓步。因此以後的整軍經武,事權大部掌握在新派手中,並且逐步深入到舊派軍隊,使舊派軍隊也起了變化。”這個分析是很中肯的。張作霖在實踐中看到了新派的潛力,因此他決心重用新派。張作霖的頭腦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發展的。

整頓陸軍的指導思想是依靠新派力量,裁汰為非作歹的胡匪及行伍出身的官佐。這已經成為張作霖的整軍指導方針了。借著總結直奉戰爭各部的表現,嚴厲地懲處了違反軍紀的軍官。根據不同情況,分別加以懲處。

在戰爭中,臨陣退縮、貽誤戰機、焚劫擄掠者,一律槍決。槍決的有第六混成旅旅長鮑德山,第二十七師第一百零六團團長閻玉成,第十混成旅第一團團長許益三。槍斃了1個旅長和兩個團長,震動很大。

對指揮不力、能力不佳、犯有小過者,給予撤職處分。這有奉省軍隊中的第二十八師師長汲金純,第二混成旅旅長鄭殿升,第九混成旅旅長牛永福,第十混成旅第二團團長朱硯長,獨立騎兵第一團團長朱益清;吉省軍隊中的第二混成旅旅長張九卿,第三混成旅旅長成明,第五混成旅旅長李慶祿,第六混成旅旅長高鳳城,第七混成旅旅長李桂林;黑省軍隊中的第一混成旅旅長英順,第二混成旅旅長張明九,第三混成旅旅長巴英額,第四混成旅旅長張海鵬,騎兵第一旅旅長馬瑞祿,騎兵第二旅旅長張魁武,炮兵獨立團團長吉興等。這些受到處分的軍官遍布東三省,計有1個師長,13個旅長和3個團長。對他們的處分,也同樣產生很大反響。

當然,經過整頓,受到處分以後表現好的,又有重新得到任用的。如李桂林、李明九、巴英額等又當上了旅長。而吉興反而由原來的團長被提升為旅長。

同時,對如馮德麟、張景惠、鄒芬等重量級的舊派人物則調為保安司令部顧問,使其有職無權,養尊處優。

對官佐的整頓如此,對士兵的整頓也如此。他們本著“兵在精而不在多”的精神,大量裁汰兵員。把老、弱、並殘、劣的士兵,都給資遣散還鄉。立有戰功的老弱士兵,照顧改充輜重兵或後勤兵。總計東三省的奉軍共裁減6.9萬人。奉軍總數大大減少了,但戰鬥力卻提高了。

從以上舉措不難看出,此次整頓力度很強,動作很大。雖然個別人有怨言,但總體上,整頓還是通行無阻的。其根本原因是有老帥張作霖的堅定支持。這個強而有力的後盾,保證了陸軍整頓的順利進行。這也說明張作霖對於新的形勢,還是能夠主動適應的。

懲處裁汰的同時,奉軍又大量引進新式軍事人才。他們求賢若渴,廣攬人才。不僅在東三省招攬各種新式軍事人才,還派人到關內的重鎮京、津、滬、寧、漢等地,去廣招各類新式軍事人才。舉凡航空、航海、炮術、軍需、軍醫、兵工等人才,他們都給予高待遇、高禮遇,悉數請來,為我所用。他們很重視文憑,對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北洋武備學堂、保定軍官學校、北京陸軍大學以及各地軍官學校的畢業生,都極力延攬。其中,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和北洋武備學堂的畢業生,更是受到特別的重用。

奉軍還規定各部隊采取考試的方法提拔軍官,廢除原來的推薦製。推薦製的人為因素很大,不利於軍官素質的提高。同時,對軍官的培養,也有一套科學的做法。“全軍各師旅的參謀長和各團掌管教育的中校團附,全數由軍校學生出身的人充任。其中保定軍校各期畢業生為數最多,來自關內的各國陸軍留學生和陸大出身的人次之;並且,以後遇有團營長出缺,一般皆由各部隊的參謀長、團副以及講武堂的教官和隊長調充。”

軍校 畢業生認為到奉軍來有前途。“當時北洋軍閥一般都喜歡行伍出身的人帶兵,學生出身的人隻能用作參謀之類的幕僚,獨有奉軍與此不同,很多學生出身的人都直接帶了兵。”何柱國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投奔到奉軍來的。

經過統一整編的奉軍,統稱東三省陸軍。共有3個師,27個混成旅和5個騎兵旅。每旅設3團,每團設3營,每營設3連,每連足額150人。整編後的奉軍有17萬人,比直奉一戰前減少很多。但軍隊的素質有很大提高,士氣也非常旺盛。朝氣蓬勃,麵貌一新。

再次,建東北講武堂。東北講武堂最早創辦於1906年,即光緒三十二年。那時是奉天將軍趙爾巽為造就陸軍初級軍官而設立的,原名為奉天講武堂,訓練期為一年,隻辦一期。1907年徐世昌任東三省總督兼管三省將軍事務時,將講武堂擴大,改為東三省講武堂,地點在小東邊門外老龍口燒鍋東側。每期學期定為6個月。1910年革命軍興起,該堂即停辦。1912年,巡防營改為陸軍師,為整頓軍隊,又繼續開辦,辦至第三期停辦。曾在陸軍第二十七師任旅長、團長的孫烈臣、湯玉麟、張作相等,都先後是該堂的畢業生。至1915年中日交涉起,複行停辦。這是講武堂的前身。但這兩期講武堂是短訓班性質,而且都是采用舊式的軍訓方法。因此,影響不大。

真正有全國影響的東北講武堂是指張作霖於1918年任東三省巡閱使後,為了整頓東北軍隊,在1919年3月,所成立的東三省陸軍講武堂。這個講武堂是奉軍自辦的培養陸軍軍官的學校。張作霖認識到,軍隊戰鬥力的提高,有賴於軍事學校,有賴於軍事教育。因此,他對獨立開辦軍校,極為重視。新中國成立前,中國有四大軍官學校,即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東北講武堂,黃埔軍官學校和雲南講武堂。東北講武堂是其中之一。至1931年“九·一八”事變,在13年中共訓練了11期學員,學生8900餘名。在東北軍上自最高統帥張學良,下至連排長,絕大多數都是從東北講武堂畢業的。

現在著重說一說,直奉一戰後,張作霖狠抓講武堂訓練的情況。這時適逢講武堂的第四期。第四期是1922年10月召集的。因為直奉之戰,奉軍戰敗。為此,張作霖聽從有益的意見,對講武堂加強了管理,進行了改革。在組織體製、主要領導和學員招生等方麵,均作了較大改變。堂長仍由張作霖自兼。在堂長下增設一名監督,由張學良兼任。並由中、日兩個陸軍大學畢業的福建人蕭其煊以教育長的名義代張學良負責。將原來的9個區隊改為3個中隊,下轄10個分隊。取消總隊長一職,增設步、騎、炮、工、輜各科,由資深的中隊長兼任術科教官。學習時間明確規定為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