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軍閥之爭1(1 / 3)

(一)

奉係軍閥在第一次直奉戰爭失敗後,在東北地區積極經營儲備武力,以圖東山再起。為了壯大聲勢,並與粵、浙結成同盟,共同對付直係政權。

1924年9月3日,江浙戰爭爆發,張作霖即以粵、浙同盟關係,於9月4日發表通電,譴責曹、吳政府,並以援助盧永祥為由,組織“鎮威軍”,向山海關、熱河一帶增兵。張作霖自任“鎮威軍”總司令,將所屬部隊共25萬人編為6個軍,以薑登選為第一軍司令,出兵山海關;以李景林為第二軍司令,由錦縣攻朝陽;以張學良為第三軍司令,會同薑登選部,攻山海關九門口;以張作相為第四軍司令、吳俊升為第五軍司令,作為援軍,部署於錦州、興城、綏中一帶,防止直軍從海上登陸,並隨時策應兩翼作戰;以許蘭州為第六軍司令,由西麵的開魯攻打赤峰,而後向承德開進。

9月13日,京奉線火車停駛。15日,奉軍分兵兩路向榆關和朝陽出發。同日,張作霖向曹錕發出挑戰電稱:“日內將派員乘飛機赴京,藉候起居。”

曹錕接到張作霖從奉天發來的挑戰書後,便急如星火地電召吳佩孚迅速到京主持作戰工作。9月17日,吳佩孚由洛陽趕赴北京時,直係大將馮玉祥、王懷慶等和全體閣員以及北京城的高級文武官吏都到車站排隊恭迎。當日,曹錕發布討伐張作霖電令,任命吳佩孚為“討逆軍總司令”,將所屬部隊共17萬人,分3路出兵。其兵力部署為:以彭壽莘為第一路軍司令,出兵山海關;以王懷慶為第二路軍司令,出兵赤峰口;以馮玉祥為第三路軍司令,出兵古北口。另設十路援軍,分別以曹、胡景翼、張席珍、楊清臣、靳雲鄂、田維勤、張治公、李紹雲、潘鴻鈞、譚慶林為司令,隨時準備投入戰事。

在奉軍發動進攻之前,直軍主力第一路軍已開進榆關中立區。吳佩孚派溫樹德率領渤海艦隊兩度由秦皇島進攻葫蘆島。奉軍將領沈鴻烈率領東北艦隊加強沿海防務,使直軍海上進攻計劃始終未能得手。奉軍的空中力量優於直軍,因此,奉軍飛機先後在榆關和秦皇島一帶投彈轟炸,破壞直軍的陣地。

9月15日,奉軍分兩路進攻熱河。熱河都統米振標部和前去增援的王懷慶部第十三師,是三路直軍中兵力最弱的一部。自15日至22日,奉軍一路進展順利,接連占領開魯、朝陽並開始向淩源發起攻勢。同時,在榆關中立區,奉直兩軍主力開始發動戰爭。20日,張作霖邀請沈陽領事團的教士傳話,除表示盡力保護中立區僑民安全外,並稱因戰爭需要將派飛機前往秦皇島轟炸直軍的大本營。因此,請外國僑民先行撤離戰區,由榆關到秦皇島的外國艦隊也請先行離開。

這時,直軍第三路軍的戰鬥任務是由古北口、喜峰口一線向平泉開進,會同第二路軍進攻奉軍的側麵。但是,第三路軍的行動比較遲緩,9月23日,馮玉祥才與陝軍師長胡景翼率部離開北京。走到懷柔時,部隊又停頓下來,借口交通不暢,叫士兵一麵修路一麵開進,因此,行動更加遲緩。此時,熱河方向戰況十分緊張,奉軍已突破直軍的東部防線,正向承德開進。吳佩孚連連電催第三路軍迅速開赴前線阻敵,並派“討逆軍”副總司令王承斌前往承德指揮第二、第三路軍聯合作戰。

奉、直兩軍主力在榆關地區相峙數日後,自9月28日起戰事轉趨激烈。直軍處於守勢,居高臨下,占據地理優勢。但是奉軍精銳部隊第三軍在張學良、郭鬆齡的指揮下,前仆後繼,奮勇仰攻,雙方死傷慘重。10月7日,在奉軍的強烈攻勢下,直軍力不支敵,九門口被奉軍攻破。直軍第十三混成旅旅長馮玉榮見守城無望,畏罪自殺。

由於榆關前線形勢危急,吳佩孚急調後援部隊迅速開赴前方,自己也於10月11日離開北京出發到灤州坐陣。12日,吳佩孚前往榆關巡視戰況,親自督陣,使直軍前方的形勢得以穩定下來。

榆關激戰之時,熱河戰線的奉軍於10月9日占領赤峰,15日,直軍第三路軍爭奪赤峰,不攻而克。原來,這一路的奉軍已奉命向輸關秘密移動,攻占赤峰的目的不是占領,而是為了調動直軍。

奉軍將主力集中在榆關一帶,發動全線猛攻,先後又攻占了石門寨、山海關,於10月17日開始進入關內。吳佩孚憑關據守的作戰企圖失敗後,率部退至秦皇島,又以艦隊運兵3萬餘人,向榆關方向增援,企圖挽救直軍的頹勢。但是,由於此時馮玉祥秘密率部回師北京發動政變,遂使直軍士氣大傷,吳佩孚原定的作戰計劃全盤打亂。

事實上,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剛剛發動的時候,馮玉祥、王承斌、胡景翼、孫嶽等人就設想了兩種計劃:一種是吳佩孚打勝了,他們就將自己的軍隊集中到榆關,阻止吳軍回來,同時逼迫曹錕任命吳為東三省的巡閱使,這是排吳不倒曹的計劃;另一種是吳佩孚打敗了,他們就回師北京,發動政變。這是曹、吳並倒的計劃。10月15日,王承斌和馮玉祥在古北口會麵時,預見了戰爭形勢的發展將不利於吳。19日,馮玉祥接到總部參謀長張方嚴的急電,催促馮部按預定作戰方案迅速發起攻勢,以策應榆關方向的作戰,電文中有“大局轉危為安在斯一舉”一句話。同時,馮玉祥看到戰情報告,得知直軍在榆關之戰中損失慘重,已勢衰兵竭。在此情況下,馮玉祥認為回師北京的機會已經到來,便電令孫嶽迅速將駐防大名的軍隊調回南苑,同時下令所屬部隊將後隊改為前隊,即刻回師北京。

馮軍沿途割斷電線,封鎖消息,並以晝夜兼程70公裏的行軍速度,迅速殺回北京。10月22日晚9時,馮軍第八旅旅長李鳴鍾、第二十二旅旅長陸鍾麟兩部率先開回北京。隨後,陝軍胡景翼師也開進通州,隔斷了吳佩孚與京東方向的聯係。

10月23日,陸軍檢閱使兼第十一師師長馮玉祥、陝西陸軍第一師師長胡景翼、大名鎮守使兼第十五混成旅旅長孫嶽聯名發出了呼籲和平的通電。在電文中,他們把直奉戰爭說成是吳、張兩人的“私鬥”,痛斥吳佩孚“憑戰勝之餘威,挾元首以自重,攬國柄以掌握,視疆吏若仆從,逞一人之忿,興孤注之師……業經電請大總統明令懲警以謝國人,停戰言和用蘇民困”。馮玉祥在此采用了倒吳而暫不倒曹的辦法,還想利用曹錕這個傀儡總統來收束前方的軍事,以製止吳佩孚的反抗行為。

由於馮軍秘密回師北京,曹錕在23日上午接到通電後才知道馮軍回京。隨後,孫嶽率兵進宮,以保證“總統”的安全,同時,逼迫曹錕表態,給吳佩孚一個適當的名義讓他體麵下台。24日,內閣通過決議發表四道命令:一、停戰言和;二、撤銷討逆軍總司令等名義;三、解除吳佩孚的直魯豫巡閱使及第三師師長等職;四、任命吳佩孚為青海墾務督辦。

10月25日,公府衛隊曹世傑旅(曹錕的子弟兵)被繳械,從此,曹錕便處於馮軍的直接監視之下。同日,馮玉祥、王承斌、胡景翼、孫嶽等人在北苑召開會議,決定組織中華民國國民軍,馮玉祥為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胡、孫二人分任副司令兼第二、第三軍軍長。

另一方麵,吳佩孚在榆關前線接到馮玉祥10月23日通電後,當時大吃一驚,但又疑心是張作霖捏造出來的假通電,以迷惑軍心。24日,查明情況屬實後,吳佩孚又寄希望胡景翼未必加入政變之事,即任胡為第三軍總司令取代馮,並派張敬堯到通州傳達命令。結果,胡景翼把張敬堯扣留起來。25日,一切真相大白,吳佩孚才心慌意亂地把前方作戰任務交給張福來主持,自己率領第三、第二十六師各一部約8千餘人乘車回救北京。26日,吳佩孚把司令部設在天津,軍隊到達楊村布防,對馮軍采取守勢,以待後援。

此時,吳佩孚惟一的希望就是調動齊燮元、孫傳芳的軍隊由津浦路北上,調李濟臣、蕭耀南的軍隊由京漢線北進,兩路夾擊進攻北京。

北京政變後,津浦路成為直係軍閥貫通南北的主要交通線,而山東督理鄭士琦,是一個對直係懷有敵意的皖係軍閥。在這種情況下,吳佩孚如果放棄榆關停止對奉係的戰爭,把全部兵力調到津浦路上來,就有可能控製這條交通要道,以便與山東、河南、江蘇、浙江各省的直係力量連結起來,使自己戰敗後轉入到一個進可以娶退可以守的機動地位。可是,吳佩孚沒有考慮到這一點,仍把主力擺在榆關不動,自己僅抽調少數兵力回救北京。而此時,榆關直軍因為北京發生政變而軍心動搖,已不可能與聲勢方張的奉軍相抗衡。

在此期間,由於北京政變後情況不明,各省直係軍閥對吳佩孚還存有幻想。因此,在10月26、27日,蕭耀南、齊燮元、孫傳芳、馬聯甲、周蔭人、杜錫、蔡成勳、楊樹莊等人紛紛發出了助吳討馮的通電。蕭耀南派出陳嘉謨師、寇英傑旅;齊燮元派出陳調元師;孫傳芳派出孟昭月、張允明兩旅;馬聯甲派出田錦章旅等,分別由津浦、京漢兩路北上拔吳。

但是,各省援直軍尚未開動,馮玉祥、胡景翼的軍隊即已到廊坊,準備進攻天津。此時,在天津做寓公的張紹曾,看到吳佩孚的地位十分危險,便充當中間人,奔走於北京和天津之間,協調馮、吳言和。這種調停仍無效果。

10月28日,榆關戰事發生急劇變化,由平泉、冷口入關的奉軍張宗昌部,從翼側占領灤州,截斷了榆關直軍的歸路和榆關與天津之間的交通幹線,因此,榆關的直軍土崩瓦解,從榆關潰敗下來。31日,奉軍占領了榆關和秦皇島。繳獲了直軍槍支3萬餘支,吳佩孚多年經營的直軍主力至此也已基本瓦解。

至此,第二次直奉戰爭從9月15日起到11月3日止,一共打了50多天,以直軍主力的全部覆滅和吳佩孚的狼狽遁逃而告結束。

(二)

兩次直奉戰爭,都是吳佩孚和張作霖之間的戰爭。第一次直奉戰爭,吳佩孚打敗了張作霖;第二次直奉戰爭,張作霖打敗了吳佩孚。他們兩人是不共戴天的冤家對頭,張作霖怎麼能夠和吳佩孚聯合起來討伐馮玉祥呢?原來,民國期間的軍閥之間,無所謂真正的朋友,也無所謂真正的敵人。他們的分聚離合,完全是以個人的私利為前提。對自己有利時,可以和往日的敵人聯合為友;對自己不利時,可以和自己過去的朋友反目成仇。

現在,他們有了一個共同的敵人,就是馮玉祥。

馮玉祥是吳佩孚的敵人,自不待言。第二次直奉戰爭,如果不是馮玉祥的倒戈,吳佩孚也許不會遭到慘敗。由於馮玉祥、胡景翼、孫嶽結成的反吳三角同盟的作用,馮玉祥的倒戈相向,使得吳佩孚一敗塗地。1924年11月3日,吳佩孚含淚率殘部5000餘人,在塘沽乘上“華陽”艦,浮海南下去了。

11月7日,吳佩孚到達煙台。段祺瑞的門生山東督理鄭士琪監視其行動。吳佩孚企圖在青島登陸重返洛陽,被鄭士琪拒絕。

12月中旬,吳佩孚抵達南京。部將齊燮元迎接,但吳佩孚不敢登岸,怕有生命危險。

12月17日,吳佩孚到達漢口。在武昌,他糾集十省區代表,宣布成立護憲軍政府,代表中華民國,行使一切權力。遭到武漢各團體的通電反對。

吳佩孚旋即離開武漢赴鄭州,後又輾轉來到湖南嶽州。在嶽州,他大事活動,企圖東山再起。他的活動初見成效,嶽州已門庭若市,冠蓋雲集了。他打出的招牌是反奉。1925年10月20日,受到張作霖威脅的長江流域的直係軍閥聯合起來,由蘇皖贛閩浙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領銜,蕭耀南等20人參加的直係將領,發出通電,敦請吳佩孚出山,共同討伐張作霖,並推舉吳佩孚為14省討賊聯軍總司令。10月21日,吳佩孚抵達漢口,就任14省討賊聯軍總司令職,擔當起主持軍國大事之重任。

吳佩孚聲稱討賊,但這個賊,在吳佩孚的心中有兩個,一個是張作霖,另一個是馮玉祥。而孫傳芳當時隻把威脅他的張作霖當作賊。起初,討賊是指討伐張作霖,後來一變而為聯合張作霖討伐馮玉祥了。

吳佩孚出山之後的進軍計劃,是假道河南,北攻直魯,與東南聯為一氣,會師於京津。吳佩孚的戰略目的是聯張討馮,但他將此計劃暗藏於心。河南督辦嶽維峻是馮玉祥的國民第二軍的軍長,受馮王祥的指揮。嶽維峻雖然迫於形勢,參與了14省聯盟,但他對吳佩孚始終抱有高度的警惕。他知道吳佩孚會睚眥必報的。為此,嶽維峻聽從了馮玉祥的警告,不準吳佩孚假道河南。這樣,吳佩孚和馮玉祥的矛盾再一次大白於天下。

而1925年11月22日,郭鬆齡舉兵反奉。馮玉祥所屬的國民第二、三軍不聽馮玉祥的勸阻,違背簽訂密約的諾言,而乘機向奉軍李景林部發起攻擊。發起進攻的原因,一是孫嶽所在陝西地區很是貧困;二是張作霖曾有驅逐王承斌出津之事;三是逼於李景林的壓迫,不甘讓步。於是,在郭鬆齡反奉之時,馮玉祥的國民第二、三軍便猛烈攻擊李景林。馮玉祥事後回憶:“但此時我仍屢次致電陝豫,說我與郭鬆齡已有密約,若有動作,必須商酌而行,萬萬不可造次。可是他們大利當前,即不顧大局,對我們的密約,完全不肯承認,竟一意孤行,冒昧地攻擊保定。”如此,國民第二、三軍就和李景林部正麵衝突,而一發不可收拾了。馮玉祥雖然沒有能幫上郭鬆齡,但他同郭鬆齡簽訂密約一事,卻曝光於天下。張作霖聞之大怒,認為馮玉祥是反複無常的小人,必欲除之而後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