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1月5日,省長公署批準,以沈陽高等師範學校改建理工科,以公立文學專門學校改建文法科。擬訂《東北大學組織大綱》,規定設立6科,即文科、理科、工科、農科、商科、法科。每科又設若幹係。後來這些學科發展為學院,即文學院,法學院,理學院,工學院,教育學院,以及後來成立的農學院等。東北大學的經費來源基本是奉天省占9成,另1成出自黑龍江剩1923年4月26日東北大學正式成立,以此日為建校紀念日。
為了解決校舍問題,王永江絞盡腦汁。他看中了沈陽昭陵東南的一塊500畝地,撥款買下,但其中有300畝是清皇室的陵地,不得隨意動用。王永江特地去函,請醇親王相助,得到同意,才開始動工。1923年5月開工,1925年竣工,理工兩科遷入新校舍。當時,東北大學是南北分校,有諸多不便。張學良動議,將北陵南側的空地擴建為新校舍。
在建校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資金不足。王永江多方籌措。除奉天省長公署撥款外,張學良個人慷慨解囊,出資奉洋150萬元,以解燃眉之急。購地款除外,東北大學的基建費用即達奉洋600萬元。省財政向東北大學的投資巨大,每年人均為奉洋800元。僅1929年度,就投入經費133萬元。經費的投入在全國58所大學中占第四位。功夫不負有心人,1929年,一所規模可觀、設備齊全、建築新穎的現代化的高等學府便建成了。
1923年,首任校長是奉天省長王永江兼任。1927年3月7日,王永江辭去奉天省長一職,東北大學校長職務自然解除,由奉天省長劉尚清兼任。劉校長派馮廣民為總務長,主持日常校務工作。1928年,張學良主政東北,兼任校長,以劉鳳竹為副校長,具體承辦校務。1930年改副校長為秘書長,由寧恩承任秘書長,代行校長職務。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由王卓然接任。
東北大學非常重視師資的質量。一所大學質量的優劣,關鍵在師資,這是東北大學曆屆校長的共識。因此,他們把視野擴大到全國,不惜重金聘請一流學者到校任教。教師的待遇是很高的,在全國首屈一指。以教授為例,預科教授月薪最高為260元現大洋,最低為150元現大洋;本科教授月薪最高為300元現大洋,最低為180元現大洋。後來教授的月薪提高到360元現大洋。著名學者月薪更高,文法專家章士釗的月薪高達800元現大洋。當時,南開大學教授的月薪是240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的月薪是300元,還常常欠薪。此外,校方還專門為教授修建了宿舍區,所建皆為新式高等洋房。
由於對教師重金聘請、大禮相邀,因此許多國內著名學者和社會名流,都曾到東北大學任教。如曾任外交總長的羅文幹,文字學家黃侃,著名學者梁漱溟,文法學家章士釗,建築學家梁思成,著名學者林徽音,俄文學者曹靖華,清華校長劉仙洲等。
東北大學在管理上吸取了國內外先進的方法。對學生采用了具有約束力的學分製,這是當時大學管理學生的好辦法。優勝劣汰,要求嚴格。同時,還建立了一套獎勵製度,鼓勵學生努力向學。其中公費留學製,很有激勵作用。該製度規定,凡應屆畢業生考試第一名者即公派英、美、德留學。
1929年7月1日舉行第一屆畢業典禮,盛況空前。首屆畢業生中,就有8位第一名被派往國外留學。這對後學者很具刺激性。東北大學為東北各個方麵輸送了許多高層次人才。30年代是東北大學的鼎盛時期。學生3000人,教授300人,經費每年160萬元。校園大於沈陽舊城,巍然壯觀。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軍侵占東北。東北大學流亡關內,走向衰落。現在東北大學又恢複了,張學良曾任名譽校長。
張作霖重視教育,積極支持興辦東北大學,為東北培養了多方麵的高級人才。這對他鞏固在東北的統治地位,幫助很大。張學良時期,對東北大學更為關注,出謀、出力、出資,使東北大學一度成為中國大學之最。由於張作霖一心一意地整軍經武,並專心致誌地培養人才,隻經過短短的兩年時間,奉軍麵貌就有很大改觀,成為一支令人生畏的勁旅。
張作霖對東三省的財政問題,十分關注。張作霖以前的東三省各屆掌權者,雖然也整理財政,但收效各有不同。1905年趙爾巽繼增祺之後,任盛京將軍,著意整理財政。開始設立財政局,鑄造銀元,創辦東三省官銀號,發行紙幣。因其措施得當,為人清廉,在任兩年,使奉天省的財政大有改觀。
1907年4月,趙爾巽調入中央,徐世昌任奉天省總督之時,省金庫貯藏現金達600餘萬兩。徐世昌當政以後,濫設官廳,增添冗員,貪汙中飽,賄賂公行,將庫存積蓄揮霍一空。1909年4月,錫良任東三省總督。他采取了節約經費、裁汰冗員等措施,但入不敷出,年欠360餘萬兩。錫良乏術,辭職而去。1911年6月,趙爾巽任清朝最後一任東三省總督,省庫空空如也。以後奉天省都督張錫鑾、段芝貴對財政虧空,也毫無辦法。
1916年4月22日袁世凱任命張作霖為奉天將軍兼巡閱使,張作霖掌握了奉天省的軍政實權。6月袁世凱死後,北京政府命令各省軍政首腦改變稱呼。張作霖遂改稱奉天督軍兼省長。當時奉天省的財政金融到達崩潰的邊緣。除欠外債1000餘萬元外,每年尚虧累200餘萬元。起初,張作霖任用王樹翰為財政廳長。但他也回天乏術,虧欠繼續增加,任職1年後即去職。
1917年5月22日,張作霖任命當時的省警察廳長王永江為財政廳長。第二年,又讓王永江兼任東三省官銀號督辦。這才使奉天省的財政金融走上正軌。當時,張作霖曾對王永江不解地問道:“東北這麼大,為什麼窮得沒錢花?你去接財政廳長,看看毛病在哪?”王永江猶豫地答道:“我接財政廳長可以,隻要巡閱使信任我,兩三年內,便可自給自足,外債亦可還清。但怕有人說閑話。”張作霖果斷地說:“你隻管幹,我什麼也不聽。”給王永江吃了一顆定心丸。其實,王永江要的就是這句話。
王永江長期在基層,了解官吏貪汙腐敗的內幕,也懂得應該如何加以治理。這次得到尚方寶劍,他便大動幹戈了。
首先,撤換貪官汙吏。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縣知事和稅捐局長逐一考察,凡是貪官汙吏的,都一律加以撤換。情節嚴重者,還繩之以法。殺一儆百,人人自危。這就嚴厲地打擊了貪官汙吏的囂張氣焰,為整頓稅收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矗
其次,推行幾項政策。大體是:關閉虧損的官營企業;開墾荒地,獎勵移民;收回省內礦山的開采權,變為官營;官有企業,經營不善者,盡快賣給民營。這幾項措施的實行,做到了開源節流。
再次,大力整頓稅收。調整稅收人員,厘定稅收項目,清丈土地麵積,定出稅收額度,確立賞罰章程。定職定責,賞罰分明,調動了各級稅收人員的積極性。各地的實際稅收定額,是根據各稅捐局轄區的耕地麵積和生產狀況來製定的。對貪汙偷漏者,按章嚴懲。因此,清丈土地人員,不敢徇私舞弊,工作認真負責。
被清丈的民戶,牽涉實際利益,過去瞞報的地畝數,這次被查出,都滿腹牢騷。王永江,字岷源,人們諧音罵他為“萬民怨”。清丈局局長曾有翼,字子敬,人們也諧音罵他“整之淨”。王永江頂住壓力,堅決推行他的政策。
由於措施得力,經三年多的努力,終獲成效。1920年末,除還清4000萬元外債,省庫尚存1100萬元的結餘金。 本來張作霖應該利用豐盈的財富,做些利國利民的好事。但這時,他的政治野心極度膨脹,欲問鼎中原。於是,在1922年4月,爆發了第一次直奉戰爭。奉係戰敗,退回關內。
雖然張作霖在政治上失掉了熱河、察哈爾兩特區,但在經濟上卻沒有任何損失。因為東北宣布獨立,截留了東三省的鹽稅收入和奉榆鐵路的運費收入。這樣,奉天省的收入反而有了很大的增長。1923年奉天省的稅收總額高達3000餘萬元,扣除支出,當年的盈餘約有820萬元。王永江的意見是,利用這些充沛的資金,興辦實業、教育、交通、城建、屯墾等大事,閉關自守,保境安民,以固根本,而圖發展。張作霖聽不進這個有益的建言,圖謀全國的野心再度膨脹,於1924年又挑起第二次直奉戰爭。以後的財政狀況就每況愈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