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發布兩項命令:
第1項是公布《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令》。
第2項是特任潘複為國務總理。
潘複為內閣總理是張宗昌邀請孫傳芳共同推薦的,張作霖即日發表。
《組織令》表明,張作霖這個大元帥的權力比大總統的還要大。
此外,張作霖又發表了就職宣言和通電。電文表態稱:“總之,赤逆一日不清,即作霖與在事諸人之責一日未荊如其時局敉平,自當敬賢讓能,遂我初服。政治改革,聽諸國人,此則昕夕盼禱者也。願共勉之。”這是再一次表示要鏟除赤逆,以討得帝國主義的歡心。但是,外國使節沒有承認張作霖的安國軍政府。
6月20日,張作霖以大元帥的名義任命潘複組閣。這是北京政府的第32屆內閣,也是最後一任內閣。這是一個清一色的奉係內閣。
潘複,字馨航,山東濟寧人,1883年生。1927年1月,任交通總長。6月任本屆內閣總理兼交通總長。潘複曾在天津寓居多時,終日以聲色犬馬,聯絡各派政客,與張宗昌交誼甚深。此次,潘複的國務總理是張宗昌聯合孫傳芳推薦的。
張作霖的小朝廷苟延殘喘,難以為繼。
張作霖任命潘複為內閣總理,是希圖在財政上得到緩解。潘複安排他的朋友閻澤溥為財政總長,主要是為了解決籌款問題。他們也沒有點石成金的本領,隻有靠大舉裁員節約支出。但也隻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奉係已經病入膏肓,無法療治了。
張作霖深知處境之艱難,如果同南方交手,凶多吉少。因此,他采取了一個緩兵之計。6月25日,張作霖發出了一個“息爭令”,並發出通電說:“本大元帥與中山為多年老友。十一、十三兩年之役,均經約定會師武漢。當時在事同誌,類能言之……凡屬中山同誌,一律友視。其有甘心赤化者,本大元帥為老友爭榮譽,為國民爭人格,為世界爭和平,仍當貫徹初旨,問罪興討。”張作霖在這個通電中一再表示自己和國民黨是一家人,是“老友”,是“同誌”。他們的共同敵人是“甘心赤化者”。張作霖想以此拉攏蔣介石和閻錫山,對抗馮玉祥與唐生智,組成蔣、張、閻三角聯盟,以應付當前危難之局。
當時蔣介石已經和馮玉祥合作了。他們於6月20日在徐州舉行會議,蔣介石允諾每月撥助馮玉祥軍費200萬元,並預請馮玉祥擔任軍政部長之職。6月21日,蔣介石和馮玉祥聯合宣布:“中正、玉祥”並肩攜手。蔣介石用高官厚祿收買了馮玉祥,馮玉祥開始大肆反共。
蔣、馮合作之後,武漢政府的汪精衛感到孤立無援。汪精衛開始叛變革命,公開反共。1927年7月15日,武漢國民黨中央舉行分共會議,正式宣布同中國共產黨決裂。在汪精衛的“寧可錯殺千個,不使一人漏網”的口號下,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他瘋狂叫囂:“本人願為殺共之劊子手焉。”這就是“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從此,寧、漢合流了。但是,他們可以合流,卻不能合作。蔣介石和汪精衛之間,存在著國民黨最高領導權之爭。
這時的蔣介石對張作霖萌生拉攏之意。7月29日,他曾派何成浚為代表到北京,與奉係軍閥的代表楊宇霆談判,謀求與張作霖休戰。蔣介石的目的是集中兵力對付武漢的汪精衛,然後,再掉轉槍口消滅張作霖。楊宇霆提出的條件是張、蔣、閻聯合攻打馮玉祥和汪精衛。張作霖知道,蔣介石如果打敗了汪精衛,下一個目標就是他了。蔣介石對張作霖提出的條件猶豫不決。因為蔣介石如果聯合張作霖,對日本帝國主義有利,卻得罪了英美帝國主義,這就使他得不到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而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對蔣介石是絕對不可缺少的。當然,蔣介石和張作霖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各懷鬼胎,並不是想真正地合作。
他們雙方各自分析了對方的形勢,認為以武力戰勝對方,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為此,就都放棄了和談的想法,積極備戰,準備兵戎相見。1928年初的中國上空,彌漫著濃重的大戰烏雲。
箭在弦上,一觸即發。
不久,張蔣大戰終於隆重上演。
所謂張蔣大戰,是指張作霖的安國軍與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的國民革命軍之間的大戰。
國民黨新軍閥蔣介石的國民革命軍一直磨刀霍霍,準備繼續大舉北伐。
1928年1月8日,蔣介石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1月20日,南京國民政府頒布《北伐全軍戰鬥序列令》,並決定北伐全軍由蔣介石統轄指揮。閻錫山、馮玉祥、楊樹莊分別致電蔣介石,表示聽候蔣介石指揮。
2月22日,蔣介石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蔣介石發布通電,申明務必於最短時間,完成北伐。至此,蔣介石掌握了國民政府的軍事全權。
2月28日,北伐軍編組正式決定:北伐全軍總司令蔣介石,參謀總長何應欽;第一集團軍總司令蔣介石(兼)(轄18個軍,29萬人);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馮玉祥(轄25個軍,31萬人);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閻錫山(轄11個軍,15萬人);海軍總司令楊樹莊(轄4個艦隊)。後來,又任命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李宗仁。從官兵訓練和槍械裝備來看,這4個集團軍,以蔣介石的力量為最大,馮玉祥、閻錫山次之,李宗仁意在保存實力,並沒有投入全部兵力。
3月16日,蔣介石頒發國民革命軍北伐總方略,分為“方針”“前期作戰任務及部署”“後期任務及部署”三個部分。其方針為:國民革命軍以消滅奉魯軍閥,即行肅清直魯熱察綏境內反動軍隊為目的。當日,蔣介石招待京滬各報記者,發表關於北伐的談話。他說,奉魯軍總計兵力20萬,我方實有兵力50萬以上,革命軍在槍械上和兵力上確有製勝的把握。當然,蔣介石所說的奉魯軍隻有20萬人,是有意貶低對方。實際上,奉魯軍共計有80萬人。
3月31日晚,蔣介石到徐州督師北伐。同日發表《北伐出發告後方同誌書》,要求後方將士恪盡職守,使前方無後顧之憂。
4月5日,國民黨通過《北伐宣言》。
4月7日,蔣介石下達總攻擊令,第一、二、三集團軍分別沿津浦、京漢、正太鐵路前進。同日,蔣介石發布誓詞稱,黨國存亡,主義成敗,人民禍福,同誌榮辱,在此一戰。蔣介石又發表《告友邦人民書》,希望友邦不要接濟奉魯軍軍火。宣布:我國民革命軍所到之地,絕對不致有排外之行動,革命軍對於外人之生命財產必與本國人民同時嚴密保護。
就這樣,蔣介石以人民的名義,假革命的麵孔,掩政治的野心,進行了反革命的北伐。這是新軍閥和老軍閥之間的一次非正義的戰爭。
新軍閥蔣介石對於北伐,在軍事、物資和輿論等各個方麵的準備,可以說是煞費苦心的,也是思慮周密的。
其實,在此之前,馮玉祥和閻錫山的部隊,同奉魯軍的戰鬥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有的戰鬥還異常激烈,如閻錫山所部傅作義進攻涿州並保衛涿州之戰,就是非常殘酷激烈的。閻錫山為了在國民革命軍中占有一席之地,也為了擴大他的地盤,就乘奉魯軍南下攻打馮玉祥之機,於1927年10月上旬,派北方國民革命軍第四師師長戰將傅作義率領一個加強師,偷襲涿州城。涿州在北京以南僅100華裏,又是大軍南下的必經之路。涿州被占,北京震動。張作霖立派第八軍軍長萬福麟,抽調4個步兵旅圍攻涿州,又調鄒作華率重炮、野炮各一團,協助萬福麟進攻。還調工兵一營、坦克一隊開到涿州,歸萬福麟統一指揮。
傅作義退守城內,固守待援。奉軍4個旅分四麵,包圍了涿州城。奉軍在占有絕對優勢兵力的情況下,對涿州城發動了5次進攻。每次都有大炮的掩護,還有工兵的協助,但是久攻不下。傅作義的部隊一直堅守了三個月,直到彈盡糧絕,經人斡旋,後來不得不投降。1927年1月6日,傅作義走出涿州城,與安國軍第三方麵軍第八軍軍長萬福麟晤見,並乘車同赴保定見第三方麵軍軍團長張學良。張學良不似敵人看待,令傅作義住在軍團部參謀長鮑文越家眷宿舍中,並按月發給生活費用,出入也不加限製。後來傅作義乘機脫逃到天津。1月10日,其投降部隊被改編為安國軍第三十六師,派白儒清為師長。
麵對蔣介石北伐軍的強大攻勢,張作霖也加緊軍事部署,準備予以頑強的反擊。
1928年1月25日,張作霖在北京召開安國軍最高軍事會議。張學良、張宗昌、孫傳芳、楊宇霆、褚玉璞等出席。因韓麟春突患重病,第三、四方麵軍全由張學良主持。經張學良商得張作霖同意後,由楊宇霆兼代第四方麵軍軍團長,張學良偕楊宇霆駐保定指揮軍事。此外,主要研究決定了安國軍的作戰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