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軍閥之爭4(3 / 3)

第一,張學良、楊宇霆所部第三、四方麵軍團,大部開赴邯鄲以南,向安陽的馮玉祥軍進攻。以一部應對娘子關、五台方麵的閻錫山軍的進攻,並相機向山西內部推進,擊破其主力。

第二,張宗昌所部應固守魯南,不可出擊,布置縱深配備,步步防守,抵抗敵軍北進。

第三,孫傳芳所部在濟寧一帶防守,與張宗昌部密切聯係,固守魯南。

第四,褚玉璞所部在大名一帶防守,與左翼的張學良、楊宇霆的第三、四方麵軍密切聯係,阻敵北進。

第五,張作相所部應配合第三、四方麵軍團作戰,向平型關、大同進攻,並相機攻入晉北內部。

當天,軍事會議閉幕。5月26日,奉魯軍將領急忙趕回駐地。

以上的軍事部署,奉魯軍是三麵出擊,對付三個方麵的敵人。而奉魯軍的主力是張學良、楊宇霆的第三、四方麵軍。這兩個軍團是奉軍的精銳部隊,兵員足額,軍餉充盈,武器精良,官兵善戰。約有140個團,總計所轄兵員不下50餘萬人。它擔負著對蔣介石北伐軍三分之二的作戰任務。但是,奉魯軍卻用這兩個精銳軍團,來攻打馮玉祥和閻錫山的部隊。這是以硬攻軟,以強擊弱。而蔣介石的第一集團軍是北伐軍的精銳,奉魯軍卻用軍紀廢弛、兵無鬥誌的張宗昌、孫傳芳的軍隊來抵擋。顯然,這在戰略的部署上,就首先輸了一著棋,而且是致命的一著棋。

據說,在這個會議上,有人看出了這個嚴重的破綻,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建議。他建議,津浦線的敵人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蔣介石直屬部隊,戰鬥力很強,可否由第三、四方麵軍抽調兩個或三個軍,開到山東中部協助防守。山東是張宗昌的地盤,他不願意別人插手山東事務。他認為自己兵多糧足,完全可以保住山東,否決了這個提議。

從後來戰事的進展看,恰恰是由於張宗昌和孫傳芳在山東的失敗,造成了奉軍的全軍潰敗。一著不慎,全盤皆輸。雖然第三、四方麵軍打敗了馮玉樣、閻錫山,張作相也順利地攻占了大同,但由於天津吃緊,後路危殆,奉軍不得不全線撤退。

1928年2月16日,蔣介石於徐州抵開封,和馮玉祥會商北伐大計及作戰方略。閻錫山的代表朱振聲與會。會議決定,彰德(安陽)、大名方麵及山西先取守勢,集中兵力解決山東,期於三個月內會師北京。其作戰部隊為:用於山東方麵者為第一集團軍第一軍團劉峙、第二軍團陳調元、第三軍團賀耀祖、第四軍團方振武、第二集團軍第一方麵軍第三軍孫良誠、第四軍馬鴻逵、第五軍石友三、第二十一軍呂秀文、騎兵第二軍席液池;用於河北方麵者為第二集團軍第二方麵軍孫連仲、第三方麵軍韓複榘、第八方麵軍劉驥、騎兵第一軍鄭大章;用於山西方麵者為第三集團軍全部。

蔣介石的這個作戰部署,好像是針對奉魯軍的作戰意圖製定的。蔣介石集中優勢兵力,專門攻擊奉魯軍的薄弱環節山東地區。而在河北、山西一帶則采取守勢,隻投放有限的兵力,與奉魯軍周旋。從戰略部署看,蔣介石就比張作霖略高一籌。

張作霖偵知蔣介石等在開封開會的消息,也在北京召開奉魯軍高層會議,製定作戰方略,但是和以前製定的沒有什麼差別。張學良、楊宇霆會後,從北京回返保定,準備與馮玉祥作戰。限於3月26日前部隊到達指定防地。

4月1日,張學良、楊宇霆率領參謀處等有關人員乘專車由保定開赴邯鄲,並在邯鄲設立前線指揮部,派參謀處長謝珂負責。 保定為後勤總站,派參謀長鮑文越負責。張學良、楊宇霆暫住火車上辦公。

張學良、楊宇霆在部署完前方戰事方略後,又電邀駐軍大名的安國軍第七方麵軍軍團長褚玉璞到邯鄲,商討聯防事宜。褚玉璞隨身攜帶三套大煙具,倒在床上,吸了半個小時,才議論正事。商議完後,他就返回了大名。像褚玉璞這樣的大煙鬼,竟然指揮一個軍團的官兵,奉魯軍不打敗仗,才是怪事。

4月2日,張學良、楊宇霆下達攻擊令。命令於學忠、戢翼翹、富雙英各軍及騎兵第一、第二兩軍,以戢翼翹為中心,向豐樂鎮一帶的馮軍進攻。奉軍進攻一晝夜,馮軍不支,4月5日,退守漳河南岸。戢翼翹軍繼續前進,驅逐了安陽城北麵的馮軍。於學忠軍渡河占領回龍鎮等處,逼近安陽城東麵,奉軍重炮轟擊安陽。馮軍孫連仲部潰退,被俘1500餘人。安陽指日可下。

此時,張作相的第五方麵軍由平型關起包圍了晉北,已經進占了重鎮大同,繼續進兵,逼近五台。張學良、楊宇霆由北京返回保定後,下令總攻閻錫山。奉軍迅速占領了進陘,閻軍退守娘子關。奉軍連日猛攻娘子關,閻軍已呈動搖之勢。據當時情報,閻軍似乎準備撤退。可以說,奉軍在對馮玉祥和閻錫山軍的作戰方麵,呈現優勢狀態。

然而,奉軍在山東一線卻連吃敗仗。孫傳芳被張作霖任命為安國軍第一方麵軍軍團長,駐守濟寧。 本來讓他固守魯南,可是4月上旬,他主動出擊,進攻徐州。在進軍途中,後路被孫良誠、方振武兩軍襲占,不得已回軍馳援。濟寧雖然一時收複,但無力防守,隻得命令全軍向濟南方麵撤退,孫傳芳和張宗昌幻想固守濟南。

蔣介石4月1日到徐州,4月7日發布北伐的總攻擊令。蔣介石率領14個軍北進。劉峙軍迅速攻占了魯南重鎮韓莊,守將許琨潰敗。張宗昌命令所部在泰安、界首兩地嚴密布防。蔣軍連續攻下泰安、界首,魯軍兵敗如山倒,一潰千裏。張宗昌、孫傳芳退出濟南。5月1日,蔣介石進入濟南。5月2日,日本第六師團福田彥助由青島率所部600人抵濟南,在正金銀行樓上設立司令部。

5月3日,日寇陰謀製造事端,槍殺中國軍民,並乘機將北伐軍第四十軍第七團千餘人繳械。同時,殺害了戰地政務外交委員會主任兼山東交涉員蔡公時等17人,即“五三慘案”。日方發出通牒:(一)濟南商埠街道,不許中國官兵通過;(二)膠濟與津浦鐵路不許中國運兵;(三)中國軍隊一律撤離濟南20裏外。蔣介石決定對日本的挑釁采取容忍的態度,退出濟南,分5路大軍渡過黃河,繞道繼續北伐。當晚,蔣介石密令城外的各路大軍渡河北進。因此,蔣軍北進一時遲滯。

張作霖一看形勢不好,就斷然采取措施,一麵命令軍隊在灤東5縣(灤縣、樂亭、昌黎、盧龍、撫寧)構築第二道防禦工事,並沿灤河架設橋梁;一麵命令第三、四、五、七方麵軍迅速撤退,向灤東5縣和關外轉移,以保實力。

接到張作霖的撤退命令後,張學良、楊宇霆製訂了撤退計劃,下令各部遵照執行。第一期,把攻打馮軍安陽一帶的部隊先撤到保定附近,然後由鐵路運輸到灤東各縣。第二期,把攻打閻軍的石家莊、娘子關的部隊撤到保定以南,先掩護由安陽方麵撤退的各部安全通過保定之線,以後作掩護的部隊,再以軍為單位,按照計劃經過京、津中間地帶,向灤東一帶撤退,集結待命。5月下旬,奉軍全部安全撤回灤東一帶。奉軍的軍事實力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失。

5月9日,張作霖急召張學良、楊宇霆到京,討論停戰息爭之事。張學良、楊宇霆均力主停戰息爭。會後,張作霖發出息戰電報,願將所有軍隊開出關外,不問關內政治。在此之前,蔣介石與馮玉祥在黨家莊車站的清真寺內舉行會議,參加會議的還有黃郛、王正廷、楊傑、楊永泰、蔣作賓等人。蔣介石鑒於日本人插手內戰,提出停止北伐,與張作霖劃江而治,分“南北朝”。馮玉祥堅決反對。會議決定:濟南事件以外交方式解決,繞開濟南繼續北伐。因此張作霖的來電,北伐軍不予理睬。蔣介石下令馮、閻和白崇禧的部隊急向北京推進,蔣介石部隊沿津浦路繼續北進。張作霖見主和無望,決定奉軍出關,以圖再舉。於是下令奉軍全部轉移灤東集結,逐步出關。張學良、楊宇霆製訂撤退計劃。

當北伐軍大舉向京津進發,奉軍撤退時,5月9日,以陳篆為首的駐外各國公使聯名發出了請求息爭禦侮的通電。同一時期,徐世昌、段祺瑞、黎元洪、曹錕、王士珍、熊希齡、汪大燮等北洋元老和名人也紛紛發起和平運動。

30日,張作霖在北京主持北京政府最高級會議,討論和部署撤離北京,退回關外的問題,並即日下總退卻令。6月1日,張作霖在居仁堂接見各國公使,隨後又傳見北京商會會長,告以本人即將離開北京,政務交國務院代行,北京秩序請王士珍負責維持。同時,南京國民政府與張作霖協議,並取得外交使團同意,北伐軍以和平方式接收京津,奉軍退出關外。撤退時,北伐軍不進行追擊,撤退未完成前,北伐軍不進入北京。奉軍撤出北京後,成立以王士珍為首的臨時維持會,維持北京治安,奉軍留下鮑毓麟旅維持北京治安,待北伐軍和城後即行撤退,國民黨方麵保證該旅的安全。

6月15日,南京政府發表宣言,宣布“中國之統一,因全國人民奮鬥與犧牲,以告完成”。南京政府宣布將直隸省改為河北省,北京市改為北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