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接手聚寶閣砸出金絲描線(1)(3 / 3)

後來胡龍觀的永慶堂買下了這件寶貝,但是誰知道永慶堂的掌櫃居然把這東西賣給了走私文物的人,結果宣德爐就流到國外去了,那可是國寶啊。雖然大家對此事都心知肚明,可因為他做得幹淨,誰也沒有證據將他怎樣。

第二年的夏天,還是午後,一陣雷陣雨過後,一道霹靂,永慶堂的房簷被雷劈了個粉碎。報應啊,大家都說這是報應。雖然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老板心虛,反正最後他自己關門回家去了。

這一次雷陣雨過後,不知道又會發生什麼,也不知道對王海東來說是好是壞。後來王海東才想明白這次雷雨其實是上天給自己的一個警示,是自己的一個轉機。

雨漸漸停了,空氣變得清新起來,胡龍觀古董市場上的人也慢慢多了起來。這個時候,三個民工模樣的人在聚寶閣的外麵探頭探腦。

王海東睜開眼睛說:“別看了,就我一個,你們三個應該是有東西出手吧?什麼東西進來讓我看看。”

為首的那個長得五大三粗,可眼睛骨碌碌不停轉著,一看就很精明。他聽王海東這樣說了,抬起胳膊攔住另外兩人,一臉緊張地看著王海東說:“你是怎麼知道我們有東西要賣的?我們什麼都沒說啊。”

王海東笑嗬嗬地說:“你們三個像是買古董的嗎?我們這條街上,每天來來往往不知道要有多少人,我要是連誰是幹什麼的都看不出來的話,那還做什麼古董生意啊?”

為首的笑嗬嗬地說:“我們進了不少的古董鋪子,也就你一眼看出來我們三個是來賣古董的,有兩家根本連門都沒讓我們進,說是怕我們打碎了他們的古董。真是狗眼看人低,我們三個可是有寶貝要出手的。”

王海東不會對農民工歧視,可並不代表古董市場上的其他人不會。他們手裏麵的東西是不是好的暫且不說,可要是打碎了一件古董的話,他們可不一定賠得起。因此,有些古董老板也確實不樂意看到農民工。

王海東讓三個人進來坐下,聊了幾句就清楚了這三個人的具體情況,為首的叫張三郎。他雖然比較謹慎,防守的也很嚴密,可也敵不住王海東的套話。王海東慢悠悠地拿起茶壺,給每人倒上了一碗茶,不管對象是誰,起碼的禮數還是應該有的。

聊了一陣,王海東還沒有打開包袱的意思,這個時候就要沉得住氣,雖然麵對的是三個貌似不懂行的人,但誰知道他們是不是在扮豬吃老虎。如果表現的太著急,萬一是真東西的話,很容易讓他們三個坐地起價。看到三人慢慢平靜了下來,他這才讓張三郎把一個藍色的棉布包袱給打開,一件青花瓷露了出來。

王海東先是一陣驚喜,隨後就很失望了。這件青花瓷不管從紋飾、器形、款識、做工上看一定是明代的,這個把握王海東還是有的。隻是瓶口被人給打碎了半邊。可惜了,明代的青花本身的價值就無法與元代的相比,而且還是一件殘次品,這就更大打折扣了。

王海東此時才問:“三位能告訴我這東西是怎麼來的嗎?”

說他們是盜墓者,王海東有點不信,看張三郎這體型就不怎麼適合,他們也沒有那些盜墓者的謹慎。因此,王海東確定他們三個就是一般農民工,這東西指不定是從什麼地方給弄出來的。

張三郎說:“王掌櫃,這玩意兒是從我們的工地上弄出來的,好像是一個古墓,不過,被挖土機給破壞了。我們三個也不懂,是聽一起過來的老人們說,這玩意比較值錢。工地上的老板帶著錢跑了,工地也停了下來,我們這些人一家老小還要吃飯啊,就打算把這東西給拿到這裏賣了。可這裏的人都狗眼看人低,忽悠我們不懂,就給一千塊錢。這不是欺負人嗎?我們村裏的那個老人年輕時可是做瓷器的,他老人家都說了,這玩意雖然是打破了一點,但一萬塊錢還是值的,隻給我們一千,我們當然不幹,這可是官窯的瓷器。”

就他們的水平能說出是官窯的瓷器,自然是有人在背後指點,不過他們村子的那個老人說的價格是遇到了愛好青花瓷的收藏者才會出的。如果僅從收購角度的話,給一萬是不可能的。從它的品相和損壞的程度,還有拙劣的拚接手法看,能給到三千就已經是相當不錯了。

王海東沉思了一下說:“他們給一千雖然有點少,但也不是完全誆騙你們。你們說的一萬,如果遇到一個喜歡的買主也許會有這個價格。不過要我收的話,頂多三千。當然,如果你想寄存在這裏賣也是可以的。但最後成交了我們要抽取三成的費用。”古董行是有寄存寄賣一說的,一般收兩到三成的中介費也是合理的。

張三郎盤算了一下說:“三千不成,算上村子裏的那個老人我們四人每個人才分不到八百塊錢,怎麼著要每人一千才行,四個人要四千,四千我們就賣了。”

其實這花瓶要是重新拚接一下,再處理一下表麵的拚接痕跡,賣個三五萬還是很有可能的,最次也能賣個兩萬。王海東再善良也不可能給他們說實話,做生意的人誰會傻到把自己的底牌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