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已至耄耋之年!”(2 / 2)

由此可見:我們的大腦喜愛下意識的行為。我們很享受我們在睡夢中行事:駕駛車輛、烹飪美食或是用p發送一組照片。做出迅速的評價同樣也是一種很受歡迎的偷懶行為:一旦有啥事發生,我們就打開大腦中一個已熟知的抽屜,一下子一切都豁然開朗了,我們的整個世界又變得井井有條起來。例如婚禮就得熱熱鬧鬧去慶祝,得去跳舞,得和家人一起,還有其他亂七八糟的。某某先生並不能把一切安排得妥當。“醫生”樂隊的成員們似乎更應該去沃爾納叔叔的小作坊裏,而不是把頭發染成五顏六色的,整天製造這些嘈雜的音樂。大多數時候我們自己都不知道這些判斷到底從何而來,以及為何我們能夠這麼快就對他人做出評判和批判。但每每相似的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又會敏感地做出回應。這無不表明著人們的性格真的相當複雜,並且有的時候令人捉摸不透。在這本書的第二部分我會著重討論這一點。

我們的大腦愛偷懶

除了我們每個人的世界觀眼鏡和成熟的評判抽屜,大腦的慢性懶惰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這真是一個節能奇跡!例如,在與人的交往中,我們時常會很自發地去同情與我們相類似的人,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在與這類人交往時我們的大腦會更加放鬆(不用動太多腦筋),在理想的狀況下,我們可以“盲目”地去理解彼此。相反,這會變得更累一些。如果我們想去理解一個與我們並不相似的人,大腦在這個時候必須做更多的功來分類和理解這個人。雖然每個交集(同樣的愛好、類似的措辭、值得信賴的價值觀與行事準則)很容易覺察到,但是總會觀察到一些關鍵的差異,隨後我們的腦海中就會出現這些想法:“他講話的方式太奇怪了!”;“沒想到她對汽車和足球這麼感興趣,但她看起來並不像這種人!”;“怎麼有人願意在屠宰場工作!”。這些誤解很容易衍生為(負麵的)評價。看看您將要參加的下一場派對:在那兒與您交談的人主要都是些老相識,談論的事情也是上一場派對大家已經聊過的話題。我們的大腦總是誘導我們去和熟人交往,而不是期待新的朋友和新的刺激,和老熟人在一起我們可以度過一個輕鬆的(即使有的時候會有些無聊,因為這真的是可以預見的)相互認可之夜。當然,凡事也皆有例外。

您評價別人嗎?沒人知道怎麼做

帶著評價,我們並不能時常幫到我們自己,這不僅僅是因為我們可能會因此錯過一些有趣的新朋友。我們會得罪朋友(請您回想一下我的朋友卡佳,那個曾經預言我在弗萊堡不會有開心生活的女伴),我們會與我們的父母疏遠,我們會陷入與鄰居的爭吵或者在單位裏和人摩擦不斷,因為同事或者領導領會錯了我們想要表達的意思,或是完全拒絕去接受我們的想法。既然您來讀這本書了,這說明您已經意識到了這些問題。但是您會如何評價自己呢?您屬於比較寬容的當代人還是總是精確知曉事態走向的意見領袖?下一段的測試中給出了參考。注意:這裏並不涉及科學的驗證過程(即通過大樣本容量測試以及統計標準化),而隻是一些用於反省自我且令人眼花繚亂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