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也罷,陶淵明、李白也罷,都是當時後來文人們“層累地造出”的神話。文人階層需要此種神話,如民間需要俠的傳奇。
嵇康、陶淵明們的人生,從來不曾真的是古代文人的理想。恰恰相反,山濤與王戎的人生,才真的是古代文人們的夙願。凡那作詩賦詞撰文頌揚嵇康的文人,大抵是想入仕而久拂其願的文人。一有機會,十之八九都想走山濤與王戎的路 ——這與文人們的普遍道德關係不大,實乃社會形態所決定。若古代文人可像近代的文人一樣,當不成官還可當教授、作家、編輯家、出版家,所謂“竹林七賢”當時也就不存在了。即或存在,也不構成一個曆史話題了——那還有什麼值得論道的呢?
嵇康的死,隻有一點仍具有現實社會啟示性 ——一個好社會,應如尊重人的隱私一樣,尊重人的立場選擇。進言之,在中國,文化知識分子對嵇康們的同情文章少了些,肯定意味著政治開明了些;對李白的熱捧文章少了些,意味著政治又開明了些;對杜甫的崇敬文章少了些,則不但意味著政治開明,而且意味著社會祥和了;而文化知識分子都帶頭學陶潛了,則不但意味著社會祥和了,還證明鄉村生活比城市生活更美好了 ——斯時,中國夢大致成真也。
嵇康也罷,陶淵明、李白也罷,都是當時後來文人們“層累地造出”的神話。文人階層需要此種神話,如民間需要俠的傳奇。
嵇康、陶淵明們的人生,從來不曾真的是古代文人的理想。恰恰相反,山濤與王戎的人生,才真的是古代文人們的夙願。凡那作詩賦詞撰文頌揚嵇康的文人,大抵是想入仕而久拂其願的文人。一有機會,十之八九都想走山濤與王戎的路 ——這與文人們的普遍道德關係不大,實乃社會形態所決定。若古代文人可像近代的文人一樣,當不成官還可當教授、作家、編輯家、出版家,所謂“竹林七賢”當時也就不存在了。即或存在,也不構成一個曆史話題了——那還有什麼值得論道的呢?
嵇康的死,隻有一點仍具有現實社會啟示性 ——一個好社會,應如尊重人的隱私一樣,尊重人的立場選擇。進言之,在中國,文化知識分子對嵇康們的同情文章少了些,肯定意味著政治開明了些;對李白的熱捧文章少了些,意味著政治又開明了些;對杜甫的崇敬文章少了些,則不但意味著政治開明,而且意味著社會祥和了;而文化知識分子都帶頭學陶潛了,則不但意味著社會祥和了,還證明鄉村生活比城市生活更美好了 ——斯時,中國夢大致成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