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更健康更持久
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後經濟危機時代各國謀篇布局的首選,大家都在按照低碳經濟來調整各自的結構,轉變各自的發展方式。低碳生活代表著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它也是一種低成本、低代價的生活方式。低碳不僅是企業行為,也是一項符合時代潮流的生活方式。對於國家和企業是這樣,對於我們每個人更是如此。個人在生活中的一小步,是整個世界邁入低碳經濟的一大步。
生活中的許多小細節既可以減少碳的排放,又能降低生活成本。在購買電器的時候記得選購節能型的;夏天使用空調的時候可以試著將溫度提高一度,對人體來說感覺不到太大的變化,但是卻可以節省不少的用電量;看電視的時候將屏幕調暗一點,這樣對眼睛的刺激會降低,關電視的時候你也許會發現眼睛不像平時那麼地幹澀了;用完電器的時候記得把插頭拔掉,否則長時間處於通電狀態會減少電器的壽命,這樣做同時可以降低發生火災的風險。
2010年的“3·15”晚會中曝光的一次性方便筷加工過程,應該令許多人記憶深刻。方便筷既不衛生又不環保,為什麼還要使用它呢。其實在那次晚會之後,一種便捷餐具迅速流行起來了。這種餐具的外形很小巧,有鋼筆那麼長,兩管口紅那麼粗。裏麵有伸縮筷子、湯匙、叉子,都是不鏽鋼質地。外出的時候把這個餐具帶在身邊,用著放心、洗著方便,裝著也輕巧。
駕車也有許多省油的技巧:駕車保持合理車速;避免冷車啟動;減少怠速時間;盡量避免突然變速;選擇合適檔位,避免低檔跑高速;用黏度最低的潤滑油;定期更換機油;高速駕駛時不要開窗;輪胎氣壓要適當,氣量過低或過足都會增加油耗;如果堵車的隊伍太長,不如先熄了火,盡量少去洗車房,自己洗車就當時鍛煉身體,而且洗同樣一輛車,用桶盛水擦洗隻是用水龍頭衝洗用水量的1/8。
如果要去的地方交通還算方便,建議坐公交或者地鐵。考慮到這樣為世界環境作的貢獻,至少可以抵消一部分開私家車帶來的優越感吧。
辦公的時候盡量多用電子郵件、MSN、QQ等即時通訊工具,少用打印機和傳真機。
在午餐休息時和下班後關閉電腦及顯示器,這樣做除省電外還可以將這些電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三分之一。
在辦公室內種植一些淨化空氣的植物,如吊蘭、非洲菊、無花觀賞樺等。這些植物主要可吸收甲醛,也能分解複印機、打印機排放出的苯,如果辦公室裏不幸有喜歡抽煙的人,這些植物還能吸收一部分尼古丁。
垃圾分類,從我做起
關於垃圾分類,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處理方法。
日本人對於垃圾分類的認識已經滲入到了生活的每一個細胞當中。孩子從上學開始就會接受相關教育,每個居民大廈樓下也都貼有詳細到令人驚訝的分類說明書,圖文並茂地說明怎樣分、星期幾收哪一類的垃圾。
巴西為解決城市垃圾回收問題,成立了一個名叫“塞普利”的再生利用協會組織。這個模式跟世界上其他國家處理方式的最大不同點,是將分散的拾荒者組織起來,成立“拾荒者合作社”組織。該組織不但解決了城市的垃圾回收問題,也解決了令城市管理者頭痛的問題,拾荒者不再是麻煩製造者。由政府與企業提供場地,向合作社提供培訓服務,並提供壓縮打包機、分揀工具等專業機械設備。除此之外,政府還在稅收、貸款等方麵給予充分的護持。在合作社裏,原先的拾荒者變成了熟練的工人,變成了壓縮操作工或流水線分揀工,把每天環衛部門收集的垃圾進行分揀,然後賣給回收廠家。現在合作社為巴西創造了50萬個就業崗位,每名拾荒者月平均工資達到270美元(約合人民幣2000元),相當於巴西最低工資的兩倍。
選擇低碳的生活方式,是有環保責任心的體現。能有效減少碳的排放,同時又可以降低生活成本,何樂而不為呢?
人類是這個時代的主人,我們可以選擇健康地在地球上生活下去,也可以選擇放縱自己的欲望,讓地球不再適合人類生存。不管怎樣,最終承受這一切的還是人類自己。一直以來我們都以為自己是地球的主人,但事實上我們隻是寄居在這裏而已。
人與自然需要的是和諧的關係,不僅如此,我們與自己的內心、與家人、朋友同樣需要和諧的關係。用一顆感恩的心看待這個世界,感謝我們被贈予的一切。
保護地球就是在保護人類的未來,低碳是一個國家的目標,更是每一個人的義務。低碳生活,是健康的生活,是持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