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乾坤再造,重新定義我們的生活 三、低碳是未來的主流
2009年底,一個新的詞語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那就是“低碳”。低碳的英文為lowcarbon,意指較低或者更低的溫室氣體排放。
隨著世界工業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劇增、人類欲望的無限上升和生產生活方式的無節製,世界氣候麵臨越來越嚴重的問題。二氧化碳排放量愈來愈大,地球臭氧層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機,全球災難性氣候變化屢屢出現,已經嚴重危害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類曾經引以為豪的高速增長或膨脹的GDP也因為環境汙染、氣候變化而“大打折扣”。
氣候變化這場國際鬥爭包含了政治、經濟、環境、技術、法律、道義等多方麵的角逐,但究其根本還是一個經濟發展空間的問題,即排放權直接關係著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空間。而在這種情況下,誰掌握了最新的低碳技術,發展了低碳產業,誰就有可能在今後擁有更大的發展優勢與發展空間。
放下身價,與地球握手言和“低碳經濟”最早見諸於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驅和資源並不豐富的島國,英國充分意識到了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威脅,它正從自給自足的能源供應走向主要依靠進口的時代。按目前的消費模式,預計2020年英國80%的能源都必須進口。同時,氣候變化已經迫在眉睫。
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牽頭做出的《斯特恩報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將來每年GDP5%至20%的損失,呼籲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
有專家稱,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的理想形態是充分發展“陽光經濟”、“風能經濟”、“氫能經濟”、“生物質能經濟”。它的實質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製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丹麥的低碳計劃
以人為本和與環境親善友好的原則,是丹麥城市規劃的理念。在首都哥本哈根,根本沒有什麼高聳華麗的摩天大樓,最吸引人的是處處讓人產生安徒生童話般聯想的建築物。商業、辦公和住宅樓一般都不超過六層,最高的建築物還是很多世紀前的教堂塔尖。在美麗的海濱,看不到高檔飯店和賓館。
在2009年8月正式出台的《哥本哈根氣候規劃2009》提出了分兩個階段實施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
2005至2015年為第一階段減少碳排放20%,第二階段到2025年,使哥本哈根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二氧化碳零排放城市和全球氣候之都。
在新製定的城市《規劃》中,對未來的城市設計提出了嚴格的低碳標準,要求一切按照低碳原則進行設計。
使住宅盡量靠近車站、學校、工作單位和購物中心,在日常生活中盡量減少能源的消耗,減少對交通的依賴。
在道路和公共設施設計上,盡量朝著便利於自行車出行的方向發展。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減排潛力主要存在於工業(電力行業等高耗能產業)領域。但實際上,工業一般僅占減排量的45%,而建築業一直是耗能的大戶、碳排放的大戶,這卻容易被人忽略。
丹麥人在房屋建築設計中,引入了可持續發展的建築理念,提出被動式建築設計,通過係統的建築物優化設計、采用隔熱建築材料,在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通風、朝向,適度運用太陽光等節能環保舉措,使建築物本身具備保溫隔熱等功能,從而大大降低了供熱和製冷的能耗,減低了碳排放。
目前,一批“低碳住宅”已在哥本哈根市以南的Herfolge小鎮問世。這些房屋外表普通,采用了先進的夾層材料、通風設計、三層玻璃窗和高效采暖裝置,房屋能耗水平隻是普通住宅的一半。同時,這些技術在房屋造價上占比很小,住宅售價與普通房屋一樣。
冬季,取暖所耗費的能源極大,這也是很多國家冬季成為產生溫室氣體大戶的原因。丹麥在住宅供熱設備上采取了一個新的節能框架,通過立法,製訂強製性措施采用這項先進技術,最終實現了每平方米節約熱能50%的明顯成效,同時也保證了辦公和住宅內的舒適度。
新節能體係讓丹麥隻需過去一半的能量用於建築供熱。
卡遜在《寂靜的春天》中說:“地球上生命的曆史,一直是生物及其周圍環境互相作用的曆史。生命要調整它原有的平衡所需要的時間不是以年代計,而是以千年計。新情況產生的速度和變化之快已反映出人們激烈而輕率的步伐勝過了大自然的從容步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