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乾坤再造,重新定義我們的生活 二、和諧是世界的主題(1 / 3)

第五章乾坤再造,重新定義我們的生活 二、和諧是世界的主題

毫無疑問,和諧已經成為這個世界的主題,與自己和諧相處、與他人和諧相處、與自然和諧相處。

內心的矛盾往往是痛苦的開始,關注內心,傾聽自己的需要,是幫助自己身心合一的最好方法。與他人相處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顆感恩的心,一顆善意的心,感謝所有人為自己做的一切,感謝自然對人類的給予。

善待他人、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關注內心,傾聽自己的聲音

季羨林說:“有個問題我考慮很久,我們講和諧,不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心和諧。”關於和諧的內涵,季羨林提出了一個新概念:注重人的內心和諧。人的內心和諧是和諧社會的一個高境界,是和諧社會的新層次,即精神麵貌和諧、道德和諧。

據衛生部提供的資料顯示,精神障礙在中國發病率已由20世紀50年代的2.7%上升到20世紀90年代的13.47%,病人總數達1600萬人。《生活日報》曾以《中國都市人群抑鬱症患者偏高》為題進行報道。報道指出:

最近我們對535位都市人進行了健康調查,其中60%左右的市民在接受調查時表示“最近有點煩”,124人表現出明顯的抑鬱症症狀,約占23.2%。可見,不少人的內心並不和諧。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強調人的內心和諧,實際上就是以人為本思想的體現。

人的內心和諧和社會和諧之間的關係是一個硬幣的兩麵。人的內心和諧離不開整個社會的和諧。人的內心和諧,是由社會和諧所決定的。沒有整個社會的和諧,就沒有個人的內心和諧。如果社會分配不公、社會治安不好、失業問題嚴重、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看病難、看病貴、亂收費等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人們的內心怎麼和諧得起來?

但是,問題的另一方麵也不容忽視:隻有人的內心和諧了,和諧社會才達到了一個較高的境界。隻有公民內心和諧,才會有社會的終極和諧。追求人的內心和諧,不僅是對個人的要求,也是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整體要求。內心和諧,首先要心態健康平和,對人對事都能坦然麵對,不要焦慮不安,更不要憂心忡忡。

逃離工作

什麼時候開始,謀生取代了真正的生活?

謀生的條件越來越高,使得每個人為了金錢都在長時間工作,以致沒有閑暇和機會跳出金錢怪圈在家過一點自己的生活。工作成了一切,而我們因為需要買本來可以自己生產的東西而被捆綁在工作上。我們被鏈條鎖在工作上,就像劃船的奴隸被鎖在槳上。

工作之外,別無生活,除了轉眼即逝的度假和過眼雲煙般的奢侈品。我們把積蓄花在這些東西上麵,本來積蓄是可以最終給我們買一點自由的。

當你感到被工作壓得喘不過來氣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這兩個問題:

一,對於我付出的生活精力,我獲得了同等程度的滿足感和價值感嗎?

二,我們所付出的生活精力,和我們的價值觀、生活目標相一致嗎?

當然,個人的意願需要整個社會的配合,美國的“簡單生活論壇”曾發起過一項名叫“奪回時間”的全國性活動,它提出了六點有關工作時間的立法建議:

1.保證父母的有薪產假。

2.保證所有員工能享有一周的帶薪病假。

3.保證所有員工每年能享有三個星期的帶薪年假。

4.限製雇主可利用的強製加班量,使員工享有拒絕加班工作的權力。

5.把選舉日定為全國性假期,美國人需要時間來履行自己的公民和政治義務。

6.讓美國人能更輕鬆地選擇兼職工作。為兼職員工提供等值小時工資,保障他們的晉升,按比例分派津貼。

工作隻是生活的一部分,絕不能讓它成為你生活的全部。從工作裏分出的一部分時間與精力足夠你完成許多以前想做卻沒有做的事。請把更多的時間給自己、給朋友、給家人、給真正的生活。

回歸家庭

這些事情在現在的社會中看來也許是非常普遍的:

父母因為工作忙,請保姆來看孩子或者將小孩送進幼兒園;工作回來後父母太疲憊,寧願小孩自己安靜地看電視也別來煩他們;父母退休後整天呆在家裏想念自己孩子,而孩子在外忙著自己的事情很少回家;當父母年邁無法照顧自己的生活的時候,孩子請保姆來看護或者將父母送進養老院。

為了忙自己“重要的事”,我們把孩子和老人留在家裏或者請陌生人看管,最後自己也難以逃脫這樣的噩夢。

我們“重要的事”到底有多重要?無非就是工作和賺錢吧。為了工作和賺錢我們被剝奪了最親密的人際關係,被剝奪了自己的家庭生活。

我們的孩子在陌生人的照顧下長大,我們的父母在陌生人當中死去。這些事情對我們來說重不重要呢?我們將孩子和父母都托付出去是希望自己可以了無牽掛地忙“正事”,但是一個真正完整的人生的核心,其實就是牽掛。好的生活就是人和人互相有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