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現在呢,我們整日都和陌生人打交道,很少回家看看父母;我們關心的是老板和同事的八卦、明星的緋聞,卻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最近在想些什麼;我們一有時間就坐在電視機和電腦前,卻忘了和身邊的人好好交流。
也許是時候分一點注意力給我們的家庭了。逃避家庭義務的人永遠也找不到自己的位子,因為他們的根斷了,所以即使賺的錢再多、職位再高,生活也不過是一輩子枯萎的過程。
隻有在家庭中才能找到真正純粹的愛。什麼是純粹的愛,就是無條件的愛、不功利的愛。不管對方怎樣,永遠接納他、愛他。這種純粹的愛是人建立自尊並且能夠愛他人的前提條件。但是有的人一輩子都沒有體會過這種無條件的愛。小的時候他覺得要聽話才能得到愛;上學了他覺得成績好才能得到愛;年輕時他覺得要足夠優秀才能得到愛……這樣的人渴望愛,所以一直都在努力讓自己滿足他人的條件,一直在奮鬥、一直在拚命,卻錯過了真正的愛的源泉——家庭。
我帶著6歲的兒子艾利和他的朋友朱利安一起去劃獨木舟。我們計劃沿著雅士維拉河劃兩英裏,一個成人隻需劃一小時。結果,我們逗留了四五個小時。我們從河底撈出了上遊高爾夫球場飛出來的高爾夫球。我們觀察樹蔭裏的小蟲,淺水裏的遊魚。我們在支流口停下打野食,並在沼澤地裏找了好長時間。跟著海狸留下的蹤跡,我們沿著倒下的樹幹小心翼翼地往前走,穿過沼澤的時候連鞋也沒弄濕。我們看到了春天的野花,我們試著捕蛇,我們迷路了,最終又找到了出口。用孩子緩慢的步調生活,真棒啊!
(摘自大衛·賽波爾《衝破懼家症》)
有人把我們對自然的隔絕叫成“懼家症”——一種聞不到花香、不會種花,甚至根本不知道鮮花為何物的病症。懼家症是對石油泄漏的恐懼、對雨林毀滅的恐懼、對捕殺鯨魚的恐懼、對關節炎的恐懼。實際上就是害怕到戶外去。
害怕微生物、害怕閃電、害怕蜘蛛、害怕塵土,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疏遠了與自然的關係,失去了生物平衡感。我們疏遠了自己唯一的家園,變得無家可歸。
野外協會的領導人羅伯特·格林威常年行走在郊外的小路上,他一直保留著自己內心的孩子氣。上千名參加野外旅行的人都認為,大自然的確有著特殊的魔力:
90%的參與者形容自己比從前更活潑、更健康、精力更充沛。
77%的參與者形容自己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人際關係上、在工作問題上、在房子問題上、或是在生活方式上)。
60%的男性和20%的女性指出,旅行的主要目標是克服恐懼、挑戰自我、突破極限。
90%的參與者戒了煙癮、巧克力癮或汽水癮。
57%的女性和27%的男性認為,旅行的主要目標是“回到大自然之家”。
76%的受訪者報告說,在野外生活72小時之後,他們做夢的數量、鮮明程度和內容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當我們用鼻子、皮膚、肺和大腦體驗大自然之後,我們會覺得強迫性的工作和時間期限所造成的壓力和可笑。膨脹的自我逐漸融入一些更宏大的東西。我們把自己看做是生物圈中的完整一員,我們不再光想著人類、錢、車、房,我們終於可以理解我們是誰,我們在哪裏。
用感恩的心重新看待世界
一杯熱牛奶的感動
一個生活貧困的男孩為了積攢學費,挨家挨戶地推銷商品。他的推銷進行得很不順利,傍晚時他疲憊萬分,饑餓難耐,絕望地想放棄一切。走投無路的他敲開一扇門,希望主人能給他一杯水。開門的是一位美麗的年輕女子,她笑著遞給了他一杯濃濃的熱牛奶。
男孩和著眼淚把它喝了下去,從此對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氣。許多年後,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
一天,一位病情嚴重的婦女被轉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醫院。大夫順利地為婦女做完手術,救了她的命。無意中,大夫發現那位婦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饑寒交迫時給過他那杯熱牛奶的年輕女子!他決定悄悄地為她做點什麼。
一直為昂貴的手術費發愁的那位婦女硬著頭皮辦理出院手續時,在手術費用單上看到的是這樣七個字:“手術費:一杯牛奶。”
感恩者說,他們沒去想獲取什麼。但他們確實得到了一樣東西,就是心靈的營養。我們如果承認人有心靈,就等於承認心靈是一個活體,有生長也有死亡。心靈生長需要水和營養素,感恩就是最好的營養素,它來源於身體內部,無需外求。就像善良是澆灌心靈的水,感恩者因為感恩而潔淨,心靈由此飽滿與生長。這個回報大不大?很大,他們逐漸變為富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