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謙卑,是因為他在心裏劃出一個很高很大的位置,放置他所敬重的事物。敬重自然、敬重父母、敬重友情。被敬者放置高位,敬者自甘卑下。像泉水源源不斷流向低處,卑下者出於感恩而得到歡喜心,點點滴滴彙成水潭。人們把這個水潭叫“感恩的心”。水潭上麵倒映出圖畫的映象,是他們所感激的人和事。
感恩是心靈的一種習慣。感恩一人一事算不上習慣。
“恩”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曆史與文化。現代人所獲得的便利與保障,根植於曆史(譬如青黴素的發明),根植於文化,讓人們獲得基本的對善惡的識別、對藝術與美的普遍認知。“恩”的範疇還包括無數你根本不認識、永遠見不到麵的人對你生活的幹預,如糧食、藥品、信息與交通。
更大的恩是覆蓋全球的,譬如減少碳排放量。感恩不能窄化,對感恩的表達不是唱歌跳舞感謝電視機前所有的觀眾,是在心中形成一個懂得珍惜的機製。機製就是習慣,人在這個習慣中懂得美和欣賞美,懂得節製和尊重,生出寧靜之中的歡喜心。
人的一生中,小而言之,從小時候起,就領受了父母的養育之恩,等到上學,有老師的教育之恩;工作以後,又有領導、同事的關懷、幫助之恩;年紀大了之後,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輩的贍養、照顧之恩。大而言之,作為單個的社會成員,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多層次的社會大環境之中,都首先從這個大環境裏獲得了一定的生存條件和發展機會,也就是說,社會這個大環境是有恩於我們每個人的。感恩,說明一個人對自己與他人和社會的關係有著正確的認識;報恩,則是在這種正確認識之下產生的一種責任感。沒有社會成員的感恩和報恩,很難想象一個社會能夠正常發展下去。在感恩的空氣中,人們對許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靜氣;在感恩的空氣中,人們可以認真、務實地從最細小的一件事做起;在感恩的空氣中,人們自發地真正做到嚴於律已、寬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氣中,人們正視錯誤、互相幫助;在感恩的空氣中,人們將不會感到自己的孤獨……
善待他人、善待生活
有句話說得好:“幸福並不取決於財富、權利和容貌,而是取決於你和周圍人的相處。”你想做個幸福快樂的人嗎?那麼就從善待他人開始吧。
在19世紀中葉的一個冬季裏,有一個少年流浪到了美國南加州的沃爾森小鎮,在那裏,善良的傑克遜鎮長收留了這個少年。
冬季的小鎮雨雪交加,鎮長傑克遜家花圃旁的那條小道變得泥濘不堪,行人紛紛改道穿花圃而過,弄得裏麵一片狼藉。看到這些,被鎮長收留下的少年心裏很不忍,因此他便冒著雨雪看護花圃,讓行人仍從那條泥濘的小路上走過。此時,鎮長挑來了一擔爐渣,將那條小路鋪好了,於是行人就不再從花圃中穿行了。鎮長對少年說:
“關照別人不就是關照自己麼!”
“關照別人不就是關照自己麼!”這雖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話,卻讓少年的心靈受到很大震撼和啟迪。他就此悟出:關照別人雖然也需要付出,但同樣能得到收獲。
鎮長的一句話,成為這個少年終生享用不盡的巨大財富,他後來成了石油大王,他就是哈默。
生活中常是這樣:對人多一份理解和寬容,其實就是支持和幫助自己,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正如那句廣為人知的諺語:授人玫瑰,手留餘香。
可見,善待他人是人們在尋求成功的過程中應該遵守的一條基本準則。在當今這樣一個需要合作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更是一種互動的關係。隻有我們先去善待別人,善意地幫助別人,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從而獲得他人的愉快合作。
孟子曾經說過:“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那些慷慨付出、不求回報的人,往往容易獲得成功;那些自私吝嗇、斤斤計較的人,不僅找不到合作夥伴,甚至有可能成為孤家寡人。有的朋友會問:怎樣才算與人為善呢?與人為善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包括相當廣泛的內容。如:關心他人,當朋友遇到困難的時候主動伸出友誼之手;尊重他人,不去探究他人的隱私,不在背後議論他人;善於和別人溝通、交流,善於和那些與自己興趣、性格不同的人交往;承認別人的價值,負起自己該負的責任……總的說來,善待他人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凡事要從對方的角度來考慮,遵從這個原則,你將獲得許多好朋友、好夥伴。
有人說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單單是行動上做出來的,更是從心底裏“流”出來的。這句話很有哲理性,它告訴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以誠待人,用“心”和他人交往。有的人非常渴望友誼,但他們卻不肯向別人敞開自己的心扉。
隻有你真誠地對待別人,別人才會與你真誠地相處。
請記住這句話: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就是善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