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昆侖出 後記
在本書付梓之前,想寫幾句話。
一、本書的成因,事出文學名刊《十月》約稿,該刊副主編、著名散文家周曉楓女士熱情安排了具體的采訪行程,使我很快對中國南極考察這一涉及科學和諸多國際政治環節的命題深感興趣。
二、本書的寫作承蒙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特別是高空大氣物理學家、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博士,為我的采訪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使得密集的采訪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完成。他還在本書主要內容的寫作方麵,提出了有益的建議。可以說,沒有楊惠根先生的幫助,本書的寫作計劃很難實現。楊惠根先生認真嚴謹、講求效率、處事果斷、追求卓越、充滿激情的工作作風,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本書在采訪過程中,得到主管南極考察事務的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先生的支持和幫助,他在百忙之中不僅耐心地接受了長達幾小時的采訪,對南極考察鮮為人知的決策環節進行了透徹清晰、生動簡明的講述,還暢談了自己對南極考察事業作為國家意誌的精深解讀以及切身感受。陳連增先生邏輯縝密、思維敏捷、勤勉嚴謹、樸實敦厚的形象令人難忘,尤其是他注重事實依據、追求完美、勇於決斷的科學精神和行事風格令人敬佩。
四、本書在采訪過程中,得到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朱建鋼先生的諸多幫助,他熱情、細心、周到、高效的采訪安排,使我很快完成了采訪任務和資料收集工作。朱建鋼先生誠懇、謙遜、耐心、溫和、敦厚,讓我深受感動。
五、本書寫作基本完成之後,原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現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黨委副書記秦為稼先生,首任昆侖站站長、冰川學家李院生先生等,提出很多寶貴的修改意見。尤其是老一代科學家董兆乾先生,對原稿部分篇章逐字逐句進行了推敲,其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和負責精神,令我感動。我的同事張衛平先生對書稿進行了認真校對,糾正了其中的許多筆誤和錯訛之處。
六、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為本書提供了精美的南極考察現場攝影圖片,我相信,這些圖片會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體會文字所不能表述的內容。它使本書圖文並茂,錦上添花,更顯旨趣高潔,品質典雅。
七、我的朋友杭海路先生、唐晉先生為本書的出版籌劃,竭誠相助,頗費心力,友情篤摯,可窺一斑。
在此,一並深表謝忱!
作者
2010年6月
太原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