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中國古代兵書擷英(1 / 1)

第四節:中國古代兵書擷英

武經七書:中國古代兵書之精華

中國曆史上存在過的兵書數量眾多。其中以《武經七書》影響最大。所謂《武經七書》並不是一本書,而是七本書的合稱,它們包括:《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尉繚子》《司馬法》《六韜》《三略》《李衛公問對》。

《武經七書》共25卷,成書於北宋年間。是北宋朝廷作為官書頒行的兵法叢書,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軍事教科書。北宋政府頒行《武經七書》是鑒於當時的軍事環境和國防需求。宋神宗於熙寧五年(1072年)六月,繼宋仁宗之後重新開設“武學”(軍事學校)。《武經七書》就是這所學校的教材。宋神宗於元豐三年(1080年)命令當朝最高學府國子監司業朱服等人組織力量校定、彙編、出版上述七書。武學博士何去非參與了此項工作。校定這七部兵書,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到元豐六年(1083年)冬才完成了刊行的準備工作。

《武經七書》是從當時流行的340多部古代兵書中挑選出來的。可見,這七部兵書是何等重要。它是中國古代兵書的精華,奠定了中國古代軍事學的基礎,甚至對世界近、現代軍事科學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校定、頒行《武經七書》,是北宋朝廷在軍事理論建設上的一個貢獻。《武經七書》頒行後,成為宋朝以來軍事學校和考選武舉的基本教材。南宋規定,“武學”的學生,必須學習兵法。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命令兵部刻印《武經七書》發給有關官員和高級將領及其子孫學習。

《武經七書》頒行後,備受世人關注,因此注家蜂起,先後出現了幾十種注釋本。比如有宋朝施子美的《武經七書講義》,這是現存最早的注本,對以後的注家起了發凡啟例的作用;明朝劉寅的《武經七書直解》,因其“注疏詳明,引據切當”,最為後人重視。此外還有黃獻臣的《武經開宗》,清朝朱塘的《武經七書彙解》、丁洪章的《武經七書全解》等。這些注釋本,對研究、學習《武經七書》,起到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