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開戰之前就預計能夠取勝的,是因為籌劃周密,勝利條件充分;開戰之前就預計不能取勝的,是因為籌劃不周,勝利條件不足。籌劃周密、條件充分就能取勝;籌劃疏漏、條件不足就會失敗,更何況不作籌劃、毫無條件呢?我們根據這些來觀察,誰勝誰負也就顯而易見了。
1.兵者,國之大事:戰爭是關乎國家命運的大事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上麵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孫子告訴我們戰爭是國家大事,它關係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認真考察研究的。孫子在這本書一開始就強調軍事的重要性,是想讓我們知道,打仗不是兒戲,而是關乎國家人民命運的大事情。
“兵”,本義是指兵器,引申義為兵卒、戎事、軍旅之事或軍事等。
“國之大事”。古人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其中的“戎”就是“兵”。 國家大事有兩件,一件是祭祀,一件是軍事。祭祀,是為了延續種族,與生命有關。軍事是為了國家安全,也和生命有關。孔子說,軍旅之事他沒學過,但他的弟子子貢問政,他講3條:足食、足兵、取信於民,其中就有兵。可見“兵者”對一個國家來說確是十分重要的。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仍,國家沒有軍事力量,那是難以想象的。戰國末年更殘酷,光是秦、趙之間的長平一戰,秦軍就屠殺了40萬趙兵。所以《鶴冠子·近迭》中說,天地人,天地遠,人道近,三者之中,人最重要,人道又以兵最重要,叫“人道先兵”。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這段話很清楚,即“兵”是關係到士兵生死、國家存亡的大事。“死生之地”,就是“死地”和“生地”的合稱。“死生之地”實際上就是戰場、戰地。戰場上的死生,關係到國家的存亡,軍事的背後是政治。這是生死存亡的大事,當然要重視,即“不可不察也”。在《孫子兵法》中,一再反複地強調,三軍的將帥是決定人們生死的關鍵,即“司命”。《孫子兵法》開宗明義,第一篇就著重強調軍事對於國家的重要性,是對用兵者的警告。《孫子兵法》中,到處都是警告的話,這是其一大特點。
2.經之以五事:決定戰爭勝負的5個因素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孫子認為用兵作戰前,首先要比較敵我雙方的客觀條件,這樣就會做出正確的判斷,製定正確的謀略,才能取得勝利。為此,孫子首先提出了“經之以五事”的比較內容與比較標準。孫子“經之以五事”的具體內容是: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開戰之前就預計能夠取勝的,是因為籌劃周密,勝利條件充分;開戰之前就預計不能取勝的,是因為籌劃不周,勝利條件不足。籌劃周密、條件充分就能取勝;籌劃疏漏、條件不足就會失敗,更何況不作籌劃、毫無條件呢?我們根據這些來觀察,誰勝誰負也就顯而易見了。
1.兵者,國之大事:戰爭是關乎國家命運的大事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上麵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孫子告訴我們戰爭是國家大事,它關係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認真考察研究的。孫子在這本書一開始就強調軍事的重要性,是想讓我們知道,打仗不是兒戲,而是關乎國家人民命運的大事情。
“兵”,本義是指兵器,引申義為兵卒、戎事、軍旅之事或軍事等。
“國之大事”。古人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其中的“戎”就是“兵”。 國家大事有兩件,一件是祭祀,一件是軍事。祭祀,是為了延續種族,與生命有關。軍事是為了國家安全,也和生命有關。孔子說,軍旅之事他沒學過,但他的弟子子貢問政,他講3條:足食、足兵、取信於民,其中就有兵。可見“兵者”對一個國家來說確是十分重要的。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仍,國家沒有軍事力量,那是難以想象的。戰國末年更殘酷,光是秦、趙之間的長平一戰,秦軍就屠殺了40萬趙兵。所以《鶴冠子·近迭》中說,天地人,天地遠,人道近,三者之中,人最重要,人道又以兵最重要,叫“人道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