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車戰(1 / 1)

第三節:車戰

古代戰爭的主要形式:車戰

車戰,也稱“車陣戰”,在古代曾一度盛行,持續時間長達數千年之久。

車戰的演變

夏朝已有戰車和小規模的車戰。此後一直到春秋時期,車戰都是主要的作戰方式。在車戰的起始階段,使用戰車的數量較少。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兼並戰爭的加劇,戰車數量有了明顯增加。一些如晉國和楚國這樣的諸侯國,戰車的數量可達4000乘以上。到了戰國初期,由於鐵兵器的采用和弩的改進,使步兵得以在寬大正麵上,有效地遏止密集、整齊的車陣進攻。於是,擁有大量步兵的新型軍隊開始形成,而戰車則逐漸被取代。但是,這一作戰方式的演變過程是極其緩慢的,直到戰國末期,各諸侯國的戰車數量仍相當可觀,大規模的車戰還時有發生。直到秦末漢初的戰爭中,車戰仍然對戰爭發揮著一定的影響。大約到了漢武帝年間,漢王朝的軍隊為了與匈奴進行持續的戰爭,發展了大量騎兵部隊,此後車戰便徹底衰落了。

戰車的結構

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實物來看,商周時期戰車的形製基本相同,均為獨轅、兩輪、長轂;橫寬豎短的長方形車廂(輿),車廂門開在後方;車轅後端壓置在車廂與車軸之間,轅尾稍露出廂後,轅前端橫置車衡,衡上縛兩軛用以駕馬。商朝戰車輪徑較大,約在130~140厘米之間,春秋時期縮小為124厘米左右;車廂寬度一般在 130~160厘米之間,進深80~100厘米。由於輪徑大,車廂寬而進深短,而且又是單轅,為了加大穩定性及保護輿側不被敵車迫近,戰車的車轂一般均遠比民用車的車轂長。

戰車為木質結構,一般在重要部位裝有青銅件,通稱車器,用以加固和裝飾。戰國時期已開始在軸轂之間裝置鐵鐧,以減少軸轂的摩擦。鐵鐧為半筒形瓦狀,每輪4塊,均以鐵釘固定在軸杆上。飾是包在車輪輞上的銅片,縱斷麵呈U形,固定在輪輞上的接縫處。輪輞為雙層結構,每層均由兩個半圓形木圈拚成,裏外兩麵的接縫錯開,互成直角,造成每一輪輞有4個接縫處,用4個飾加以緊固。

戰車每車駕2匹或4匹馬。4匹駕馬中間的2匹稱“兩服”,用縛在衡上的軛架在車轅兩側。左右的2匹稱“兩驂”,以皮條係在車前,合稱為“駟”。馬具有銅製的馬銜和馬籠嘴,這是禦馬的關鍵用具。馬體亦有銅飾,主要有馬鑣、當廬、馬冠、月題、馬脊背飾、馬鞍飾、環、鈴等。

戰車的乘員和裝備

戰車上一般有3名乘員,也稱甲士,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車之首,稱“車左”又稱“甲首”;右方甲士執戈,主擊刺,並有為戰車排除障礙之責,稱“車右”,又稱“參乘”;中為駕馭戰車的“禦者”,隻隨身佩帶短劍之類的自衛兵器。這種乘法可以追溯到商朝,西周和春秋時期的乘法也與此相同。除上述的武器之外,車上還備有若幹有柄的格鬥兵器,這些兵器是戈、殳、戟、酋矛、夷矛,合稱“車之五兵”,這些兵器插放在戰車輿側,供乘員在作戰中使用。為了減少傷亡,乘員和戰馬都有很好的防護裝備,常用青銅、皮革等材質做成甲胄。如上所述,由於備製戰車的花費昂貴,所以隻有少數人才能充當戰車乘員,而且乘員的培養也非常不容易。在孔子倡導的“六藝”—作為“士”所必修的科目中就有“射”、“禦”兩項是用在戰車上的。

每乘戰車除車上的3名乘員以外,還隸屬有固定數目的徒兵,稱之為“卒”。這些徒兵和每乘戰車編在一起,再加上相應的後勤車輛與徒役,便構成當時軍隊的一個基本編製單位,稱為“一乘”。這一情況反映出當時的軍隊以戰車為中心的編製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