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神秘的天火(3 / 3)

就在大家把一朵朵白花放到墨日根所長的遺像前時,一位突然出現的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

老人看上去八九十歲了,白須白發,穿著一件滿式長袍,手中提著一根馬鞭子,當大家把花送到祭台上時,老人沒有放花,從懷中掏出一個羊皮酒壺,酒壺的樣式和墨日根所長的一模一樣,老人把酒灑到祭台前,自己也喝了一口,開口道,夥計,你就這樣走了,以後誰還陪我喝酒說話?走了也好,你就在那邊等著我吧,我過幾天就追你去。老人說完,眼淚濕潤了眼眶。我上前扶住老人,把老人扶到椅子上坐下,問道,老人家,您也是墨日根所長的朋友?

老人道,我們是多年的朋友了。

我問,老人家貴姓?

老人說出了一個讓我震驚的名字:阿力瑪純陽。

難道老人就是墨日根所長敬奉的阿力瑪純陽大薩滿?墨日根所長說,阿力瑪純陽住在昭烏蘇盟,離我們這裏有上千裏地,他是怎麼知道的,又是怎麼來的呢?

聽我詢問,阿力瑪純陽道,是阿骨打給我送的信兒,我騎著馬兒奔來的。

阿骨打送的信兒?

阿力瑪純陽說,他在草原遛馬,聽到“阿骨——阿骨——”的叫聲,朝天一看,見一隻海東青朝他飛來。他認識,知道這是墨日根所長的鳥兒阿骨打。當時他以為墨日根所長也去了呢,等了一會兒,並不見墨日根,阿骨打卻落在了他的肩上,用嘴咬他的耳朵,看著阿骨打焦急的神情,他知道墨日根所長一定是出事兒了,於是騎上馬,讓阿骨打帶路,阿骨打在天上飛飛停停,等著他,他卻是拚了老命在奔跑,就這樣,阿骨打一路把他引到我們研究所,他這才知道,墨日根所長去世了。

大家祭奠完墨日根所長,紛紛散去了,阿力瑪純陽也要走,被我叫住,我告訴他,讓他晚些走,我還有事要和他商量。

我當時想,墨日根所長走了,關於薩滿的問題,也隻有向阿力瑪純陽請教了。

我把一些事情交給老彭去辦理,把阿力瑪純陽請到研究所後麵的一片老榆樹林中,這片榆樹年齡都很大了,據說還是偽滿洲國年間栽下的,東倒西歪,虯須橫生,不過,卻也綠陰如蓋,篩下片片陽光。阿力瑪純陽不知道我把他領到這裏幹什麼,不過,他也沒問,手扶著樹幹,臉上現出欣慰的表情。

我問道,你知道尼瑪女神麼?

聽到尼瑪女神的名字,阿力瑪純陽臉上霍然變色道,你們找到了尼瑪女神墓?

我說,還不確定。

阿力瑪純陽道,怎麼個不確定?

我告訴他,我們找到了一張圖,上麵畫有尼瑪女神墓,具體在哪裏,我們一時還說不清,而且,圖也被燒了,我隻能根據記憶大概畫出來。我話題一轉道,墨日根生前和我商量,準備尋找這座尼瑪墓,但研究所中,除了墨日根所長,其他的人對薩滿一無所知,我們想請一位有薩滿知識的人陪我們一起去尋找。

阿力瑪純陽聽我如此說,想都沒想,道,我就是薩滿,我陪你們一起去。

我說,我等的就是你這句話。

一直以來,一係列的巧合和神秘,搞得我蒙頭轉向,我不相信,又不能不相信,但是墨日根所長的死,讓我下定了決心,無論是從考古的角度也好,還是從薩滿教的角度也好,我都要把這一錘子敲到底,找到尼瑪女神墓,挖掘出來,除了告慰墨日根所長的在天之靈,更是為了解開我心頭的迷茫。

我將研究所的人召集到一起,如實講了我幾天的奇遇,告訴大家,尋找並挖掘尼瑪女神墓,是墨日根所長的遺願,也是我們研究所的近期工作。然後,我一個個點兵,其中我叫了郅華、老彭、黃亮還有洪喜,再加我和阿力瑪純陽以及孟溪,組成了一個七人小組。叫這些人,我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郅華是炭痕跡分析專家,在國內,也是僅有的幾個這方麵的專家之一,挖出一具屍體,他說是漢代的就是漢代的,他說是秦朝的就是秦朝的,當然不是信口雌黃,有炭痕跡分析驗定。郅華除了炭分析外,更拿手的還有攝影,他拍的一些片子,得過幾次國家大獎,為他爭得了榮譽。最近郅華情緒一直不好,情緒不好主要是因為媳婦,郅華的媳婦是一家醫院的護士,長得像李冰冰似的,是大家公認的美人兒,但最近卻搞起了婚外戀,愛上了一個在大家看來一無是處的小混混,還要離婚。郅華考慮到孩子,不離婚,她老婆翻出郅華給別人拍的寫真,送到法院,說郅華道德敗壞。寫真這東西,亦正亦邪,藝術家可以說成是藝術,法官也可以判成是淫穢照片,結果,法院判郅華和他老婆離了婚……郅華一直沒從離婚的陰影中走出來,這次點將第一個點到他,也是為了帶他出去散散心;點到老彭,除了挖掘時需要屍體防腐,一些社會上的事兒,也需要他出麵溝通、跑腿;帶上黃亮,主要是為了發揮他電腦方麵的特長,看看能不能出現他說的那種奇跡,用電腦技術把古人的生活複原出來;還有洪喜,一是他駕駛技術好,另外,大家一起出門,也需要他跑前跑後;阿力瑪純陽和孟溪,就不用說了,一個是薩滿專業人士,另外一個總做和尼瑪女神有關的夢,就是不帶她,她也會追去的……

定好人員後,我讓大家準備了兩天。

我通過記憶畫了那張地圖,讓黃亮和衛星地圖加以比對,最後,黃亮通過電腦分析,認為是在科爾沁草原一帶。科爾沁草原是契丹的故地,如果曆史上真有過尼瑪女神和耶律阿保機相戀的故事,她的墓很可能在這裏。

確定了大致方位,我們開著兩輛車,帶著考古工具和一應生活用品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