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明怨恨曲中論

然而,命運猶感覺王昭君所受的苦難還不足不夠,於是再次輕輕撥弄,王昭君最後一絲平凡卑微的願望,也化作一朵落英,輕輕的一個轉身,便已凋零成空。

十一年後,漢成帝鴻嘉元年(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也離開了她,王昭君自此寡居。

就在同一年裏,這個美麗的女子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年僅三十五歲。

當時,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與妹妹見麵,王昭君的兩個女兒曾到長安皇宮侍候過太皇太後,這位太皇太後即漢元帝的皇後王政君,她有個著名的侄子王莽,先謙躬下士博取虛名,後玩了一套所謂堯、舜、禹時代的“禪讓製”,奪取西漢政權,建立“新朝”。但匈奴單於死死咬住“非劉氏子孫,何以可為中國皇帝”這一發難理由,於是邊疆迭起戰事,禍亂無窮。

遠遠的,不知是誰吹起胡笳,一聲聲,一拍拍,抵進王昭君幹陷的眼窩,牽扯出她經年不曾有過的淚,讓她想起,再也無法回去的過往。當公元前二十年,雕陶莫皋又染疾病而亡,王昭君再一次精神重創。這時王莽推行新朝篡漢,天下大亂。胡人以外姓為何可奪劉漢江山為由,唇槍舌劍,刀光劍影,危機四伏。絕代佳人王昭君,眼看自己為之獻身而創造的和平局麵即將毀於一旦,化為烏有,她整日以淚洗麵,仰天長歎,悲憤成疾。多年來太深太深的積怨,無法排遣,在幽怨淒清絕望中,她服毒而死。

三十五歲的她,終於香消玉殞,一命黃泉。

王昭君死後,葬在大黑河南岸,匈奴族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葬禮,當時的漢哀帝也派使者前去參加。可見,漢匈兩族對王昭君的重視程度。終王昭君所為,她溝通漢朝和匈奴兩國關係,以和親重任為己任,不斷地做民族和解的工作。同時,她還帶去了很多農業生產的技術,教匈奴人自食其力,不必掠奪別人的糧食也可以生活。她還教授給匈奴人文化禮儀,減少了他們的好戰之心,促進邊疆居民友好往來。王昭君出塞,為穩定邊疆、漢匈友好作了積極的貢獻,意義遠大。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王昭君留下的永遠是一個背影!“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王昭君留給人們的還有悲苦!“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王昭君帶給人們的還有欣慰!

在四大美人中,以王昭君的故事最為坎坷,她因“昭君出塞”而聞名,做出了自願和番,出塞匈奴的義舉,為民族友好和邊境安寧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她的大義之舉使得她的地位,遠在其他三人之上,受到人們的尊重與深深的懷念。王昭君的曆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五十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與她的子女後孫以及姻親們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她得到曆史的好評。

昭君的墓碑上刻有:“一身歸朔漠,數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論,幾與衛霍同。”把昭君比作名將衛青、霍去病,這是中國男人的看法,客觀的評價,昭君比衛霍有過之而無不及。戰爭解決問題,需要付出巨大人力、物力,昭君則憑借一已之力,挽狂瀾於即倒,試問天下有幾人可為之敵?這就是昭君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