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人口。作者引用了聯合國2008年《世界人口展望》的數據,到2050年全世界人口將達到90億,中國的人口將比2010年僅增加5%,為14.1億。與此同時,日本的人口不但不增加還要下降20%,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東歐則要下降18%,西歐下降2%。另一方麵,非洲的人口要增加93%,包括土耳其在內的中東人口要增加60%,印度增加33%,北美增加28%。未來人口結構如此大的變化,會嚴重影響世界格局。作者對中國老齡化的人口結構也有比較悲觀的預測。以撫養比為例,2010年中國的撫養比已經低於50%(即0~14歲及65歲以上的人口之和已經大於15~60歲有生產能力的人口)。到2050年,這個撫養比要高達80%。也就是說,屆時我國20%有勞動能力的人口要撫養80%的人口。這些數字應該引起我們極大的警惕。從現在起就要開始規劃,盡早采取從加大養老金投入、延長退休年齡,到切實提高人口教育質量、大力發展智能機器人等切實有效的措施。

再看經濟總量,作者預計到2050年全世界GDP的產出為2010年的400%,達264萬億美元。屆時中國的經濟規模是多少,作者沒有直接給出答案,但他指出新興市場國家年增長率比現在高4~6倍。作為最大最重要的新興市場國家,按2010年的不變價計算,2050年中國的GDP將達到30萬~36萬億美元,比當時美國的GDP要高出25%。這當然是一個比較保守的估計。更多的經濟學家預測,2030年以前,中國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高盛公司更預測,到2050年中國GDP將接近美國的2倍。但是,我們都知道,經濟總量大並不能說明一個國家就是真正強大的。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迪森的研究數據表明,在過去2 000年的世界曆史中,中國的經濟總量一直居於世界前列,甚至直到193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還位居世界第二。落後是要挨打的。1840年,當我們的GDP還是世界第一的時候我們就被幾艘英國炮艦轟開了大門。曆史再次印證了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一定要從大國向強國轉變。

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我更關心的是知識領域和科技領域長期發展的大趨勢。盡管在每一個具體的科技領域裏,前瞻性的研究著作已經是汗牛充棟了。但對知識作為總量發展進行研究的書籍還不多。為此,我對作者對知識發展的長期判斷很感興趣。作者認為,全球的知識工作者人數每15年翻一番。由於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營養,加上全球化的趨勢,由不同地方和種族的人通婚而產生的“雜交優勢”,使人類的平均智力每年增長0.3%。也就是說,人類知識的綜合年增長率為10%左右。以此類推,到2050年,人類知識將增加45倍,遠遠超過經濟領域4倍的增長率。

我完全同意作者的看法,人類正在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科技高速發展的新階段。在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這些震撼世界的新科技日益發展的同時,人類的生產生活環境將麵臨史無前例的大變化。牛津大學和花旗銀行的一份研究報告預測,中國目前77%的工作崗位未來都有可能會被智能機器人替代。各個行業、各年齡段的人對新科技帶來的變化都有著強烈的焦慮感。雖然在過去的蒸汽機革命、電氣革命以及迄今為止的計算機革命中,人類一次又一次地戰勝了機器,可是過去機器替代的是人的手腳,而現在人工智能卻直指人類最核心的競爭力——大腦。按牛津大學的尼克·波斯特洛姆教授的預測,超級智能將在包括科學創造、普通智慧和社會技能在內的每一方麵都比最有智慧的人類頭腦還要聰明。日本軟件銀行集團董事長孫正義更是驚人地預測,在未來30年內,人工智能的智商將達到10 000。這是什麼意思?現在人類的平均智商隻有100。即使是像本書作者所說,目前全球智商最高記錄是一個韓國的叫金雄鎔的年青人,他4歲時能閱讀韓、日、德、英四種文字的書籍,3~6歲在漢陽大學學習物理,4歲時就能解高階隨機微分方程,但他的智商也隻有210。如果孫正義的預測真的能實現的話,哪怕再晚上幾十年,我們的後代又如何與超級智能機器人競爭呢?

未來趨勢到底如何變化?我們又應該如何掌控與應對?還是來看看這本書吧!

湯敏

2019年10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