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破畫欲出的淋漓元氣(3 / 3)

然而阿羅時期不幸以悲劇告終。梵高對人熱情而慷慨,常願與人推心置腹,甘苦相共,然而除了弟弟之外,難得有人以赤忱相報。他的愛情從不順利。在同性朋友,尤其是畫友之間,他一直渴望能交到知己。在巴黎的時候,他曾發起類似“畫家公社”的組織,好讓前衛畫友們住在一起,互相觀摩,售畫所得則眾人共享。這計劃當然沒能實現,可是梵高並不死心。他在阿羅定居之後,再三力邀高更從布列塔尼(Bretagne)南下,和他共住黃房子,同研畫藝。高更個性外傾,自負而專橫,善於縱橫議論,對梵高感性的藝術觀常加挖苦。梵高性情內向,不善言辭,雖然把高更當作見多識廣的師兄來請教,卻也堅持自己的信念,為之力爭。這樣不同的兩種個性,竟然在同一屋頂下共住了兩個月,怎麼能不爭吵?梵高的癲癇症醞釀已久,到此一觸即發。一天夜裏,他手執剃刀企圖追殺高更,繼又對鏡自照,割下右耳,送給一個妓女。

結果是高更回了巴黎,梵高進了醫院。這是1888年聖誕前後的事。弟弟從巴黎趕來善後,但不久癲狂又發了兩次,在鎮民的敵對壓力下,梵高同意搬到二十五千米外聖瑞米鎮的聖保羅修道院去療養。於是從1889年5月到次年5月,展開了梵高的聖瑞米(Saint Rémy)時期。

他在山間那座修道院療養了整整一年,其間發病七次,長者達兩個月,短者約僅一周。清醒的日子他仍努力作畫,題材包括病院內景、以柏樹為主的院外風景、自畫像等,並且臨摹了倫勃朗、德拉克洛瓦、米勒、杜米埃(Hoe; Daumier)等的三十幅作品。此時他創作不輟,固然是為繼續追求藝術,也是為了對抗病魔,借此自救。1890年1月,青年評論家奧裏埃(Albert Aurier)在《法國水星雜誌》(Mercure de France後更名為《法國信使》)上發表短文,稱頌梵高的寫實精神和對於自然與真理的熱愛。同時西奧生了一個男孩,並且追隨伯父,取名文森特。3月間,梵高在阿羅所作的畫《紅葡萄園》在布魯塞爾的“二十人畫展”中售得四百法郎,這些好消息都令梵高振奮。同年5月,他北上巴黎。經西奧的安排,他去巴黎西北郊外三十千米的小鎮奧維(Auvers sur Oi)接受嘉舍大夫(Dr. Paul Fernand Gachet)的看顧。

奧維時期從1890年5月21日到7月29日,充滿了回聲、尾聲。梵高仍然打起精神勉力作畫,但是昔日在普羅旺斯的衝動已不再:畫麵鬆了下來,色彩與線條都不再奮昂掙紮了。餘勢依然可見—《嘉舍大夫》《奧維教堂》《麥田群鴉》三幅為本期代表作,也都是公認的傑作。7月1日他曾去巴黎小住,探看弟弟、弟媳和侄兒文森特,並會見老友勞特累克與為他寫畫評的奧裏埃。回到奧維,他的無奈和憂傷有增無減,隻覺得心中的畫已經畫完,癲癇卻依然威脅著餘生,活下去隻有更拖累弟弟。7月27日下午,他在麥田裏舉槍自殺,彈入腰部,事後一路顛躓回到拉霧酒店。嘉舍大夫無法取出子彈。次日西奧聞耗趕來,守在哥哥的床邊。文森特並未顯得怎麼劇痛,反而靜靜抽他的煙鬥。第三天淩晨,他才死去。臨終的一句話,一說是“人間的苦難永無止境”,一說是“但願我現在能回家去”。

文森特·梵高是死了,但是兩兄弟的故事尚未完結。文森特死後,西奧悲傷過度,百事皆廢。他唯一關心的是如何宣揚哥哥的藝術,便去找奧裏埃,請他為文森特寫傳。奧裏埃欣然答應,尚未動筆,兩年後卻生傷寒夭亡,才二十七歲。西奧為了文森特的回顧展到處奔走,事情未成,卻和古伯畫店的雇主發生爭吵,憤然辭職。突然,他也神經失常起來。開始還隻是糊塗,後來瘋得厲害,不得不加囚禁。其間他一度清醒,太太帶他回去荷蘭,他又陷入深沉的抑鬱,不再恢複。1891年1月25日,哥哥死後還未滿半年,弟弟也隨之而去,葬於荷蘭,年才三十三歲。又過了二十三年,遺孀約翰娜(Johna)讀《聖經》,看到這麼一句:“死時兩人也不分離”,乃將丈夫的屍體運去奧維,跟他哥哥葬在一起。

在現實生活上,西奧這一生全被哥哥連累,最後的十年,除了得按月寄一百五十法郎的津貼給哥哥之外,還不時要供應畫具、顏料及刊物之類。文森特寄給他的畫,都得保存、整理,並且求售。文森特對自己的信心,大半靠他的鼓舞來支持。文森特每次出事,也隻有等他迢迢奔去,善後一切。甚至在婚後加重了家累,也是如此。可是他受而甘之,從無怨言,甚至在哥哥身後,仍念念不忘為這位埋沒的天才傳後,這樣的弟弟啊,哪裏去找?天生梵高,把生命獻給藝術,又生西奧,把生命獻給哥哥。否則世上縱有梵高其人,必無梵高其畫,今日麵對《向日葵》和《星光夜》的神奇燦亮,全世界感動的觀眾,都要領西奧的一份情。

梵高的書信

梵高留給後世的兩樣東西,一是畫,二是信。他的畫不消說,早經公認為現代藝術的神品。他的信傳後的也有七百多封,傳記家可以從中發掘資料,考證日期,評論家可以探討思想和技巧的發展,一般讀者也可以從中摸到一顆敏感而體貼的熱心,像這麼親切的自白,在文藝史上成為重要文獻的,在梵高之前還有德拉克洛瓦的日記,之後則有勞倫斯的信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