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未滿20歲即繼承父兄基業爭雄江東,但他並不滿足於占有東南半壁江山。盡管他對陣的是擁有“臥龍”諸葛孔明、五虎上將的劉備,麾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的曹操,他也敢於去拚、敢於去奪。他始終牢記少年時的誌向:“須知少日拿雲誌,曾許人間第一流。”這就是他貫徹一生的“誌”,他追求的是“劍在手,問天下誰是英雄”。最終使得一代梟雄曹操也不能不讚歎道:“生子當如孫仲謀!”
諸葛亮也說:“誌當存高遠。”成大事者需先立大誌,因為人的行動總是被意誌、理想所決定和支配。意誌一旦樹立,就會變成行動的方向和動力。
戰國末期,李斯從一介布衣崛起為大秦決定性人物,助秦王間六國、削重臣、奪軍權、震宗室,何其輝煌。但改變了李斯一生,改變了中國曆史進程的,卻是一件偶然的小事,或者說應該是李斯不甘平庸的誌向。
李斯青年時曾為郡中小吏,主管鄉中文書事宜。常常在廁所中見到老鼠辛辛苦苦地覓食,但得到的仍是汙穢不堪的可憐的一點點食物,饑寒交迫,且又常受人和狗的驚擾,惶惶不可終日。再看糧倉中的老鼠,吃的是人囤積的好糧穀,住的是“高屋大廈”,而且沒有人和狗的幹擾,飽食終日,無憂無慮。於是,李斯感歎說:“一個人有無出息就像這老鼠,在於能不能給自己找到一個優越的環境。”李斯由此覺悟,這對他的一生取向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後來,他投到當時大儒家荀卿名下,學習帝王之術。學成之後,他看到楚王胸無大誌,不足與之為謀;又看到六國日漸衰弱,無從建立號令天下之奇功。隻有秦國,經曆了秦孝公以來的六世,特別是秦昭王以後,已經奠定了雄踞七國之首、可對諸侯國頤指氣使、發號施令的政治、軍事、經濟基礎,可望代替已名存實亡的周室而一統天下。於是,李斯對荀卿說:“秦王想吞並諸侯,一統天下,成就帝王大業,這是智謀之士奔走效力、建功成名的大好時機。處於卑賤的地位而不思有所作為去改變這種境遇的人與禽獸無異,人的恥辱莫大於卑賤,悲哀莫甚於窮困。我將西行入秦,為秦王出謀劃策,建功立業。”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去世,太子子楚繼位,就是秦莊襄王。呂不韋當上丞相,被封為文信侯。秦王繼位時年齡尚小,大權握在太後趙姬與丞相呂不韋手中。李斯投到呂不韋門下,一直勤勉謹慎,殫精竭慮,終於得到呂的青睞,被任為郎,從此參與政事。
後來,李斯有機會與秦王會麵,得到秦王的賞識。他軟硬兼施,遠交近攻,以武力為後盾,用金錢開路、執“連橫”妙計,勸誘六國中止同別國的“合縱”。不消幾年,戰果累累,李斯也被秦王稱為“客卿”,進入秦國領導集團的核心。
一個人的誌向決定了他個人的發展方向,他會沿著誌向指定的方向做出自己的努力。誌向是成功的向導,是生命奇跡的源泉,誌向遠大的人最容易成功。
當年,秦始皇南巡,儀仗萬千威風凜凜。年輕的劉邦和項羽見到後,分別發出了“大丈夫生當如此”和“彼可取而代之”的慨歎。劉、項二人後來果然成就了楚漢霸業。秦末,陳勝在田間歇息的時候悵然歎息:“苟富貴,勿相忘。”此話遭到了同伴的譏笑,陳勝卻說:“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後來,陳勝成為抗擊秦二世暴政的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年輕的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時,曾自比於管仲、樂毅,後來出山輔助劉氏,最終實現了三分天下匡複漢室的理想。
時勢造英雄固然不假,但英雄年輕時肯定有超越常人的宏偉誌向。偉大的目標造就偉大的人物,誌向渺小的人注定會走平庸的人生之路。胸無大誌,焉能鑄造輝煌的人生?
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這句話強調的正是立誌和守誌的重要性。守誌就是必須堅持對所立之誌的一貫性和持久性,不可朝三暮四,一日三誌,要持之以恒。守誌雖然重要,但立誌是守誌的前提,是守誌的基礎。立下大誌,不一定可以成大事,但成大事的人,肯定都立過大誌。
人要有誌向,不能庸庸碌碌、渾渾噩噩,讓青春年華在瑣屑而繁忙的生活中漸漸逝去,讓意誌在平淡無奇的日子裏悄悄消磨。在這方麵,讓我們謹遵先賢們的警言:欲成大事,先立大誌,立誌守誌,方能成大事!
學習更要思考
⊙原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譯文
孔子說:“隻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迷然無所知;隻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有危險。”
諺語說:“讀書不知義,等於嚼樹皮。讀書不想,隔靴搔癢。”一個人隻知道讀書,從來不動腦子,不思考問題,也不發問,就會成為書呆子。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提倡多讀書、多思考,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既不希望大家隻學習而不會思考,或者不想思考,做個書呆子,也不希望大家隻會思考、隻想思考,而不會學習,或者說是懶於學習,做個空想家。學是入書,思是出書;出入有道,學業可成。
戴震是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考據學家,“乾嘉學派”的代表人物,乾隆年間為《四庫全書》纂修官。他出生於貧寒之家,幼讀私塾,以過目不忘和善思好問著稱。
有一次,老師教授《大學章句》。戴震愈聽愈覺得可疑,於是向老師發問:“這話憑什麼知道是孔子的話而由曾子記述?又怎麼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由學生記下來的呢?”
老師難以回答這個問題,便抬出朱熹這一權威:“這是朱文公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