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馬上問:“朱文公是什麼時候的人?”
老師回答他說:“宋朝人。”
戴震追問:“孔子、曾子是什麼時候的人?”
老師回答:“周朝人。”
戴震又問:“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
老師說:“差不多兩千年了。”
戴震問:“既然這樣,朱文公怎麼知道這些?”
老師無法回答,說:“你是一個不尋常的孩子。”
戴震不僅好問,而且能在提問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敢於懷疑先賢,懷疑課本,而不是一味地聽從權威的解釋,最終成長為清代有名的文學家、哲學家。這也說明了“學而不思則罔”的重要性。
我國的一些學生到美國去念大學或研究生,學習總是格外地用功,上課認真記筆記,下課認真對筆記,考試前認真背筆記。考試的時候,老師講了六個方麵,我們的學生絕不會寫五個或七個,保證將老師講的內容全部還給老師。在中國,這樣的卷子表明老師講的內容學生全都掌握了,自然是滿分。可在美國,最多隻能得個B等,通常隻能得C等。而一些學生隻答了一兩個方麵,但有創見,是他自己思考出來的,是從其他資料獲取的,這樣的卷子都能得A等。我們有些學生不理解,去詢問老師:“我們六個方麵都答出來了,為什麼隻能得C等,而他們隻答了一兩個方麵,卻得A等?”老師的回答也是值得回味的:“你們答了六個方麵不錯,可是這六點我都已經講過了,你還說它幹什麼呢?我講了六點,那是我思考的,是已有的六種可能性,或解決問題的六種方法。他們隻講了一點或兩點,但那是他們自己的。我講課的目的,就在於啟發大家,通過我講的六點,形成你們自己的思考,得到你們自己的答案。”這也說明,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都提倡“學而思”,反對“學而不思”。
中國的孩子放學回家後,家長們通常問孩子的第一句話就是:“今天的作業做完了嗎?”家長們關心的是學校既定的任務完成了沒有。在以色列,當孩子們放學回家後,家長們問他們的第一句話就是:“你今天在學校向老師提問題了嗎?”如果孩子得意地說:“我今天向老師提了一個問題,老師沒有回答出來!”那家長會像孩子一樣喜形於色。可是,如果中國孩子對家長說他提了一個問題把老師難住了,絕大多數家長會感到尷尬和為難,甚至會斥責孩子:“你逞什麼能!”這就打擊了孩子們“學而思”的積極性,從而扼殺了孩子們的靈性。
我們已經從各個方麵證實了“學而不思則罔”,那“思而不學則殆”又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它告訴我們,無論讀書,還是做事,隻一味地冒進急進,思考得不對,或者說是胡思亂想,成了“滿腦子不切實際”的空想家,結果往往會使人疑惑甚至危害一生。
讀書學習,一不能讀死書,二不能死讀書。學思結合,方有成效。書是前人經驗的總結,讀書是汲取前人經驗的過程,但不能囫圇吞棗。書籍和經驗也是前人智慧的結晶,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一味蠻幹。
隻讀書而不思考是讀死書的書呆子,隻空想而不讀書是陷入玄虛的空想家。書呆子迂腐而無所作為,空想家浮躁不安而脫離實際,都是很危險的。我們不能做書呆子,但也不能做空想家。隻要按照孔子所提倡的,多學習,多思考,腳踏實地,草根也是可以長成大樹的。
做通才還是專才
⊙原文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
——《論語·子罕》
○譯文
達巷這個地方有人說:“孔子真偉大啊,他學問淵博,故而不能以某一方麵的專長來稱讚他。”孔子聽說了,對他的學生說:“我要專長於哪個方麵呢?駕車呢還是射箭呢?我還是駕車吧。”
通才與專才,哪一個好?這種辯論在社會上從來沒有間斷過。事實上,通才也好,專才也罷,都是社會不可或缺的人才。
目前,社會出現“一專多能”型人才更利於發展的局麵。所謂“一專多能人才”,是指具有一兩門專業知識而又知識廣博、基礎紮實的人才。這種人才,在就業、創業方麵擁有更多的優勢。美國曾針對1311位科學家的論文、成果、晉級等方麵作了5年調查,發現其中大多數人多是以“博學專才”取勝的。
在《論語·為政篇》裏,孔子曾經說過“君子不器”的話。孔子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君子不像器具那樣,隻有某一方麵的用途。“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樣樣懂。“不器”就是不成為某一個定型的人。一個為政的人,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麵的才幹,不能隻局限於某個方麵。所以,“君子不器”被放在《論語·為政》篇中。
孔子的話曾經引發後人廣泛的爭論。這裏牽涉到博與專的問題,這個問題仔細考究起來並不那麼簡單。實際上,博與專不可能清楚地割裂開而讓人選擇。尤其是進入現代社會後,一方麵是分工越來越細,因而更加需要專門的人才;另一方麵是專業人才越來越需要具備各個方麵的知識和技能才能“專”得起來。所以,一方麵的確如孔子所說,不要像一個器皿一樣,隻能派一種用場,裝醬油就裝醬油,裝醋就裝醋;或者如孔子聽到達巷人的話後所說的那樣,駕車就駕車,射箭就射箭,而是除了駕車射箭,還要使自己成為一個博學而多才多藝的人。但是,另一方麵,如果沒有哪一方麵的專長,或者說沒有一技之長,在今天的社會裏也是寸步難行。弄不好,就會成為人們所挖苦的“樣樣懂,門門瘟”,恐怕連一個稱心如意的工作都找不到,那就隻有失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