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漫漫,時空迢迢。現實生活中,分寸不易把握,但需要把握的分寸又很多,許多人感慨:做事易,做人難;學做事一時,學做人一世。孔子說“過猶不及”,也是這麼一個道理:人們說話辦事如果達不到一定要求,那是不夠標準;如果做過了頭,則是超過了標準。超過標準與不夠標準一樣,都是偏差,都是毛病,一定要掌握好分寸的藝術。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既要善待他人,也要善待自己,雙方的權利和尊嚴都是平等的。要想把自我的權利和尊嚴都照顧到,就必須說話有分寸,做事講尺寸,言行進退有度。一個有分寸感的人,就是一個做事得體、說話微妙的人,在張弛之間透出一種力量感和智慧感。這樣的人,在成功的路上必定會走得順風順水。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經常看到:一個老是被人欺侮的軟弱者,也會有發怒的一天,將那個比他厲害、比他強壯的人打得鼻青臉腫。一個患有嚴重“妻管嚴”的丈夫,在妻子的監視下不敢對自己的父母表示一點點孝心。可忍耐到了極限以後,有一天,他也會站起來反抗,對妻子咆哮一通,結果把妻子嚇得不知所措。
由此我們得出一個觀點:凡事都不可做得太過分,否則就會招致不利於自己的結果。在與人交往中,凡事不要把人逼得太緊而不留下一點回旋的餘地,應盡量保持相對自由的空間,為日後的交往埋下伏筆。
所以,做事要掌握分寸,把持尺度,杜絕不顧分寸盲目亂幹的行為。人生變故猶如流水,事盛則衰,物極必反,恰到好處則是不偏不倚的中和。
圓滿的人生境界,要像擊劍選手一樣,有進有退。怎樣進攻?何時退讓?其中大有學問。我們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智能,才能真正體會“進退有道”的奧妙所在和無窮妙用。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原文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衛靈公》
○譯文
子貢問:“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在《論語》二十篇中,《顏淵》、《衛靈公》主要講述了孔子對“仁”和“恕”的解釋。在《論語·顏淵》裏,當仲弓問孔子什麼是仁時,孔子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向仲弓推薦。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孔子作為終身奉行的座右銘,推薦給他的高材生子貢。
人們遇事常說“將心比心”,又說“人心都是肉長的”。這實際上正是在推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問題在於,世道人心,每每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般人恰好是自己不想做的事就想讓別人去做,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就巴不得賣給別人。相反,自己想做的事,自己鍾愛的東西,就不那麼願意與別人分享了。所以,不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是“己所不欲,千方百計施於人”、“己所欲,勿施於人”。之所以會如此,基本原因在於凡事都很少為他人著想,而是處處為自己著想,說到底還是一個私字在作怪。
人生漫漫,時空迢迢。現實生活中,分寸不易把握,但需要把握的分寸又很多,許多人感慨:做事易,做人難;學做事一時,學做人一世。孔子說“過猶不及”,也是這麼一個道理:人們說話辦事如果達不到一定要求,那是不夠標準;如果做過了頭,則是超過了標準。超過標準與不夠標準一樣,都是偏差,都是毛病,一定要掌握好分寸的藝術。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既要善待他人,也要善待自己,雙方的權利和尊嚴都是平等的。要想把自我的權利和尊嚴都照顧到,就必須說話有分寸,做事講尺寸,言行進退有度。一個有分寸感的人,就是一個做事得體、說話微妙的人,在張弛之間透出一種力量感和智慧感。這樣的人,在成功的路上必定會走得順風順水。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經常看到:一個老是被人欺侮的軟弱者,也會有發怒的一天,將那個比他厲害、比他強壯的人打得鼻青臉腫。一個患有嚴重“妻管嚴”的丈夫,在妻子的監視下不敢對自己的父母表示一點點孝心。可忍耐到了極限以後,有一天,他也會站起來反抗,對妻子咆哮一通,結果把妻子嚇得不知所措。
由此我們得出一個觀點:凡事都不可做得太過分,否則就會招致不利於自己的結果。在與人交往中,凡事不要把人逼得太緊而不留下一點回旋的餘地,應盡量保持相對自由的空間,為日後的交往埋下伏筆。
所以,做事要掌握分寸,把持尺度,杜絕不顧分寸盲目亂幹的行為。人生變故猶如流水,事盛則衰,物極必反,恰到好處則是不偏不倚的中和。
圓滿的人生境界,要像擊劍選手一樣,有進有退。怎樣進攻?何時退讓?其中大有學問。我們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智能,才能真正體會“進退有道”的奧妙所在和無窮妙用。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原文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衛靈公》
○譯文
子貢問:“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在《論語》二十篇中,《顏淵》、《衛靈公》主要講述了孔子對“仁”和“恕”的解釋。在《論語·顏淵》裏,當仲弓問孔子什麼是仁時,孔子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向仲弓推薦。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孔子作為終身奉行的座右銘,推薦給他的高材生子貢。
人們遇事常說“將心比心”,又說“人心都是肉長的”。這實際上正是在推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問題在於,世道人心,每每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般人恰好是自己不想做的事就想讓別人去做,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就巴不得賣給別人。相反,自己想做的事,自己鍾愛的東西,就不那麼願意與別人分享了。所以,不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是“己所不欲,千方百計施於人”、“己所欲,勿施於人”。之所以會如此,基本原因在於凡事都很少為他人著想,而是處處為自己著想,說到底還是一個私字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