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還看到,在《論語·公冶長》篇裏,子貢自己曾經說過:“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意思是:我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別人,也不希望別人把他的意願強加給自己。這正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孔子就說:“子貢啊,這不是你做得了的。”可這裏又要子貢終身這樣做。這一方麵說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很重要,另一方麵又說明它的確很難做到,就連孔子的高足之一子貢也如此。
下麵來看兩個小故事,試著從中體悟點道理。
三國時,呂布當初同劉備很要好,後來發生了矛盾。呂布就讓名士袁渙寫信去罵劉備,袁渙不屑於幹這種差事。呂布幾次要求他都沒有用,便用刀架在袁渙的脖子上說,再不寫就殺了他。袁渙坦然而笑道:“我隻聽說以德羞人的,沒有聽說以辱罵折磨人的。如果說劉備是君子,就不會由於將軍的辱罵而感到羞恥;如果他是小人,就一定會用同樣的辦法來回報你,辱罵就會落到你頭上。而且,我說不準哪一天也會為劉備效力,也會像今天給將軍效力一樣。假若我一離開將軍,就來辱罵你,行不行呢?”呂布聽了這一通話後,想想就罷休了。
以上說的是呂布不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而碰壁。下麵說的故事的主角雖然隻是一個縣令,卻是深深領悟這8字真言,活學活用。
戰國時,梁國與楚國交界,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也都在各自的地界裏種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極好。楚亭的亭卒懶惰,對瓜事很少過問,瓜秧又瘦又弱,與對麵瓜田的長勢簡直不能相比。楚人死要麵子,在一個無月之夜,偷跑過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給扯斷了。梁亭的人第二天發現後,氣憤難平,報告縣令宋就說,我們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好了。宋就聽了以後,對梁亭的人說:“楚亭的人這樣做當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們明明不願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為什麼再反過去扯斷人家的瓜秧?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你們聽我的話,從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得好,而且,你們這樣做,一定不可以讓他們知道。”
梁亭的人聽了宋就的話後覺得有道理,於是就照辦了。楚亭的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好似一天,仔細觀察,發現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澆過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裏悄悄為他們澆的。楚國的邊縣縣令聽到亭卒們的報告後,感到非常慚愧又非常敬佩,於是把這事報告給楚王。楚王聽說後,也感於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梁王,既以示自責,也以示酬謝。結果,這一對敵國成了友鄰。
呂布雖然勇猛善戰,號稱“三國武將第一人”,但他的個人修養和道德水平甚至還不如一個小小的縣令,最後落得個身首異處的結果。這就是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慘痛教訓。
現實的情況告訴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個基本態度,它講的是一個普遍的價值觀。我們都不喜歡朋友利用我們,那我們也不要去利用朋友;我們都討厭別人說謊,那我們也不要說謊;我們不喜歡別人批評我們,我們也不要妄自批評人家;我們不喜歡朋友看輕我們,我們也不要看輕朋友……
可是,在這樣一個普遍價值觀之後,還有許許多多的細節才是造成人與人產生摩擦的真正原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仁恕之道推及他人,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可以使人擁有寬廣的胸懷,容忍別人的過失。同時,也可以不因別人合理的指責自己而遷怒別人,達到人際關係的和諧。
堅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才能與人和睦相處,才不致在不對的時間、不對的場合,表錯情、會錯意,用心對待每個人,用心了解每位朋友的想法和喜好,才能避免犯錯,贏得真誠友誼。
有原則還要靈活
⊙原文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論語·陽貨》
○譯文
陽貨想見孔子,孔子不見,他便贈孔子一隻熟小豬。孔子打聽到陽貨不在家時,往他家拜謝,卻在半路上遇見了。陽貨對孔子說:“來,我有話要跟你說。”他接著說:“把自己的本領藏起來而聽任國家迷亂,這能叫仁嗎?”孔子說:“不能。”陽貨說:“喜歡參與政事而又屢次錯過機會,這能叫智嗎?”孔子說:“不能。”陽貨說:“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年歲不等人啊。”孔子說:“好吧,我將要去做官了。”
讀《論語》不能不體味孔子的通權達變思想,這一思想體現在求仕、官祿、事君主、奉父母、待友朋諸方麵,以及政治製度改良、曆史人物之評判等領域。研究孔子的通權達變思想,對於正確把握孔子思想具有重要意義。
陽貨是魯國權臣季氏的家臣,能左右季氏的決定,是當時炙手可熱的人物。公元前535年,孔子17歲,季氏大擺筵席宴請士人。剛辦完母親喪事、腰上還係著孝麻的孔子,為了證明自己士人的身份,戴孝前往參加季氏的宴會。令人很不愉快的是,當時陽貨把守住宴會大門,看到孔子竟然也想參加宴會,便哼一聲,陰陽怪氣地說:“季氏宴請的是士人,可沒宴請你呀!”孔子吃了個閉門羹,非常鬱悶,但也沒辦法,隻好回家去了。回家之後,孔子更加發奮學習,很快就成了學識淵博、聞名遐邇的名人。在大家都開始敬重他的時候,陽貨又厚著臉皮跑過來巴結。
孔子根本就不理他這一套。於是,陽貨送給孔子一隻烤乳豬。根據當時的禮節,大夫送東西給士人,如果士人沒有親自在家領受,就得回拜還禮。孔子也很聰明,想趁著陽貨不在家的時候回拜,這樣既守了“禮”,也沒得罪陽貨。可惜計劃趕不上變化,他們倆不巧在路上碰到了。陽貨自問自答,要孔子出來做官,其實就是想要利用孔子的名望。孔子如果當麵拒絕了,肯定是給陽貨難堪,或許還要麵臨殺身之禍。於是,孔子就敷衍了他一句:“好吧,我準備做官了。”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孔子並沒有做陽貨的官,而是早早離開魯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