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角度講,這種人陷入一種盲目的自我表現的狂欲和發泄欲之中,偏偏又要自我標榜地把這曲解為所謂的真誠率直。殊不知講真誠率直也是要有本錢的,那就是要有起碼的道德是非觀念。沒有文化教養內涵的自我表現即便是真實而誠懇的,也很容易淪落為野蠻、膚淺和偏執,根本談不上真誠、淳樸和率直。
另一種極端是:有些人過於講究文化修飾,乃至虛偽做作。這實在讓人萬分的不舒服。比如一些所謂的歌星,其真正的歌未必唱得好,卻總是要在台上扭捏作態,弄出許多額外的花樣,或者自作多情般地呈現痛苦狀,或者冷漠擺酷,再或者神經質般地熱情似火,不弄得人起一身雞皮疙瘩絕不罷手。這種人,正是因為自己的本事不夠,才用其“出格”的行為來吸引別人的眼球——做得好不好,無所謂,起碼你把注意力投向我了,這就成了。
像報紙經常炒作的“明星走光”事件,明星們明明可以避免“走光”的,卻偏要抓住機會“暴露一下”,沒有機會,哪怕創造機會也要“春光乍泄”。其實,各種炒作無非是為了吸引記者和觀眾的注意,以便為自己新出的唱片做宣傳,如此而已。
不僅僅隻有文藝界如此,學術界也存在類似的問題——許多假大空的官樣文章和報告在各種場合和刊物上肆意泛濫。毫無疑問,他們都戕害了為人的基本誠信準則。凡此種種都顯示:這多半出自於一些人對文化教養的偏執認識,隻重視外在儀式的包裝,卻沒有內在真實誠信的展露。其結果必然導致種種醜惡現象的產生,如前一段時候出現的學術界論文集體造假事件。
真誠淳樸和文化教養是做人的必備要求。用孔子的話說,就是“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一個人既要有文化教養的培養以避免幼稚無知、防止欲望的無限膨脹,又要堅持誠信質樸的良好品格以避免虛偽做作,由此他才能充滿人性的善良和靈性的清澈。試問這個世界上誰願意和一個無知的傻子或者自大的瘋子,抑或巧妙偽裝的騙子相處呢?
做人要思想純正
⊙原文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論語·為政》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孔子時代,可供學生閱讀的書還不很多,《詩經》經過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後,被用作教材。孔子對《詩經》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無邪”來概括它。《論語》中解釋《詩經》的話都是按照“思無邪”的原則提出的。
孔子認為《詩經》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思想純正”。詩歌都是直抒胸臆的,古代人們把對美好事物的讚美,對邪惡現象的批判,都以詩歌的形式表達出來了。學習《詩經》不僅僅是得到了文學素養的熏陶,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從中體驗到了真善美,更知曉了生活中的假惡醜。
從這個角度講,這種人陷入一種盲目的自我表現的狂欲和發泄欲之中,偏偏又要自我標榜地把這曲解為所謂的真誠率直。殊不知講真誠率直也是要有本錢的,那就是要有起碼的道德是非觀念。沒有文化教養內涵的自我表現即便是真實而誠懇的,也很容易淪落為野蠻、膚淺和偏執,根本談不上真誠、淳樸和率直。
另一種極端是:有些人過於講究文化修飾,乃至虛偽做作。這實在讓人萬分的不舒服。比如一些所謂的歌星,其真正的歌未必唱得好,卻總是要在台上扭捏作態,弄出許多額外的花樣,或者自作多情般地呈現痛苦狀,或者冷漠擺酷,再或者神經質般地熱情似火,不弄得人起一身雞皮疙瘩絕不罷手。這種人,正是因為自己的本事不夠,才用其“出格”的行為來吸引別人的眼球——做得好不好,無所謂,起碼你把注意力投向我了,這就成了。
像報紙經常炒作的“明星走光”事件,明星們明明可以避免“走光”的,卻偏要抓住機會“暴露一下”,沒有機會,哪怕創造機會也要“春光乍泄”。其實,各種炒作無非是為了吸引記者和觀眾的注意,以便為自己新出的唱片做宣傳,如此而已。
不僅僅隻有文藝界如此,學術界也存在類似的問題——許多假大空的官樣文章和報告在各種場合和刊物上肆意泛濫。毫無疑問,他們都戕害了為人的基本誠信準則。凡此種種都顯示:這多半出自於一些人對文化教養的偏執認識,隻重視外在儀式的包裝,卻沒有內在真實誠信的展露。其結果必然導致種種醜惡現象的產生,如前一段時候出現的學術界論文集體造假事件。
真誠淳樸和文化教養是做人的必備要求。用孔子的話說,就是“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一個人既要有文化教養的培養以避免幼稚無知、防止欲望的無限膨脹,又要堅持誠信質樸的良好品格以避免虛偽做作,由此他才能充滿人性的善良和靈性的清澈。試問這個世界上誰願意和一個無知的傻子或者自大的瘋子,抑或巧妙偽裝的騙子相處呢?
做人要思想純正
⊙原文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論語·為政》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孔子時代,可供學生閱讀的書還不很多,《詩經》經過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後,被用作教材。孔子對《詩經》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無邪”來概括它。《論語》中解釋《詩經》的話都是按照“思無邪”的原則提出的。
孔子認為《詩經》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思想純正”。詩歌都是直抒胸臆的,古代人們把對美好事物的讚美,對邪惡現象的批判,都以詩歌的形式表達出來了。學習《詩經》不僅僅是得到了文學素養的熏陶,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從中體驗到了真善美,更知曉了生活中的假惡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