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能夠懲惡揚善,就是因為它的“思想純正”。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孔子在教學過程中,把《詩經》作為不可或缺的教材,而且這個傳統被後來的儒者所繼承。三百篇的詩歌總集也成了儒家的一部經典文獻。
孔子一生都把“思想純正”作為治學的一個原則。《論語》中說,孔子也涉獵過《河圖》、《洛書》,但是,孔子沒有極力推崇這樣的書,就是因為在他看來那些思想太詭秘,不夠端正。《論語》中還說“子不語亂力怪神”。這幾乎成了中國文人君子的高雅標準。孔子為什麼不說“作亂、暴力、怪誕、神鬼”這些事情呢?就是擔心影響自己思想的“純正”。儒家是諸子百家的一家,後來為什麼被“獨尊”,這與他所追求的“思想純正”有密切關聯。
邪和正,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仁”。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史新編》裏說,這個標準是“非禮勿視,非禮勿叫,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還要加一個“非禮勿思”。實質也是“仁”,孔子說“克己複禮為仁”,這個“仁”要比這五個“禮”所規定的範圍要廣。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韓愈在《原道》裏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想要在道德人品上進行修煉的人,首先要純正自己的思想。人生需要時時拒絕邪惡的誘惑,讓自己的心靈回到聖潔純正的古道。
南宋理宗時期,賈似道等大臣把持朝政。在賈似道當政時,許多文人投入其門下成為其門客。在眾多門客中,有一位叫陳淳祖的人,此人正直而且很有豪氣,與別的門客大不一樣,因此門客們都想法排擠他,賈似道的家人也不喜歡他。
有一天,賈似道的諸姬爭寵,有人就把一位姬子的鞋子偷走,藏在了陳淳祖的床下,意欲借機陷害兩人。賈似道在陳淳祖的房間裏發現了自己愛妾的鞋子,但他沒有立刻發火下令把陳淳祖抓起來,而是不動聲色地退了出來。
當天夜裏,賈似道把愛妾叫到自己跟前,在她耳邊輕聲說了幾句,她麵色緋紅,站著不動。賈似道又湊其跟前說了幾句,她才膽戰心驚地朝外走去。她走到陳淳祖的房門前站住了,她抬起玉手,輕輕地叩了一下門。
陳淳祖正在燈下看書,聽見敲門聲,放下書問道:“是哪位?有何事?”
賈似道的小妾輕聲說道:“是小女子,今晚無事,想來先生處一坐,想必先生是願意的。”
陳淳祖是個正直的人,聽見是賈似道小妾的聲音,連忙回答道:“夫人,夜已晚,我已睡下,請回吧。”
她又用言語挑逗陳淳祖,陳淳祖一聲不吭,不予理會。雙方相持了一會兒,陳淳祖見她還不離開,就大怒道:“夫人,晚生為人正直,決不做偷雞摸狗之事,夫人請自重,不然,晚生明天就將此事稟告宰相大人。”
這女子輕聲笑了笑,就離開了。躲在暗處的賈似道見陳淳祖沒有他意,就解除了心中的疑團。第二天,他詢問了一位使女,得知內情後,就更加看重陳淳祖了。
賈似道在陳淳祖房間裏發現自己愛妾的鞋子後,為了進一步弄清事情的真相,了解陳淳祖的真實想法,就采取了“投石問路”的計策,派愛妾去試一試,終於弄清了陳淳祖的真實意圖。而陳淳祖自身正直,也就不怕任何方式的考驗,結果免去了一場災難。
誘惑禍人,不可小視,麵對誘惑,勇於拒絕才能保持自己的本色。一個人要有優秀的品質、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真、善、美”,是一個人精神世界和現實生活的準則。人的心靈,指引著人的行為,導向著人的趨勢。同時,在不斷實踐、不斷錘煉的經曆中,人的心靈也在不斷地淨化和升華。
讓我們成為一個心靈純正的人!
利益之上還有道義
⊙原文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裏仁》
○譯文
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隻知道小利。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是孔子學說中對後世影響較大的一句話,孔子認為,利要服從義,要重義輕利。所以,他把追求個人利益的人視為小人。
孔子還說過:“於利而行,多怨。”為追求利益而行動,就會招致更多的怨恨。他認為,作為高尚的君子,不會總是考慮個人利益的得與失,更不會一心追求個人利益,否則,就會招致來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責。
君子平時廉潔自持,克勤克儉,廉以持躬,各循分而自守,接物以公私分明,品德高潔,無愧於心。如果有不義之財物,也不貪不取,不失中道,以義為廉。小人做不到這些,他們的行為與貪有關,玷汙了德行。
聖人對於仁義道德,就像小人對於貨財金玉一樣。小人對於貨財金玉沒有一時能感到滿足的,聖人對仁義道德也是沒有一時能感到滿足的。所以文王、周公、孔子都是大聖人。文王視民如子,從早到晚忙得都沒吃飯的空閑;周公想兼有三王的長處而實施四件事,夜以繼日忙到天亮。聖人對於仁義道德的貪到了如此地步!如果用貪財物金玉的心而去貪仁義道德,那麼昏昧的可以變得明知,狂妄的可以變得明哲。
孔子指出:“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而不忘乎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這裏的“成人”是指道德完善的人。在孔子看來,一個道德完善的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見利思義”、“見得思義”。品行高尚的人,在個人利益麵前,首先要考慮這種利益是否符合全社會公眾的道德準則。
孔子讚賞“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這一行為準則。他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些話,說的就是“義然後取”或“取之有義”的行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