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指出:“君子義以為上”,這裏的“上”是崇尚、尊貴的意思,“上義”也就是重義。如果先講利而後講義,或者重利而輕義,人們的貪欲就永遠也不能滿足。
我們都需要利益,但我們更需要道義。中國人曆來對欲望采取了十分謹慎的態度。儒家講修身,主張適度欲望,將其引向道德仁義。修身養性,是為了更好地控製自己的欲望。生命要不斷完善,就要不斷地修養,並在漸漸地探索、磨礪中走向真實。古來的聖哲們都盡畢生的精思與修養來挖掘生命中的珍貴的智性與德性,以擴充人生的真實價值,使國土更為莊嚴,生活更加美滿。
人是不能沒有欲望的,但欲望不能發展為貪。當一個人的欲望成了貪婪的工具,那麼就離毀滅不遠了。比如賭、嫖,都是因貪而起。賭,貪的是金錢,想的是一夜暴富;嫖,貪的是色,逞的是一時痛快。又比如做官,貪官沒有官德,心中裝滿貪念,深陷在權、錢、色貪欲裏不能自撥,最終毀在一個貪字中,玷汙了清白。因此,做官要戒貪。
子罕是春秋時宋國的宰相,任司城,掌管土地、水利和工程建設。他一向廉潔奉公,勤政愛民,為官清正無私,深受當地老百姓的愛戴。
公元前557年(宋平公十九年)秋天的一天,子罕辦完公事回到內衙休息,一個衣著樸素的中年人登門拜訪,子罕熱情地接待了他。中年人從懷中掏出一塊半青半白的璞玉,恭恭敬敬地放在子罕麵前的桌子上,然後說道:“大人為官清正,德被蒼生,老百姓得到很多的好處和實惠。小人前兩天在山上采石,發現了這塊璞玉,特獻給大人,以表示敬慕之誠。”
子罕婉言謝道:“我不需要它。你得之不易,還是拿回你家去吧!”說完,把璞玉推到中年人麵前。中年人以為子罕不懂得璞玉的價值,特別鄭重地解釋說:“大人,你不要看這塊璞玉外貌不揚,其實它真是一塊寶貝。我曾經拿著它給玉匠看過,玉匠認為這是一塊價值千金的寶玉,所以我才敢獻給你,請相國一定收下。”
子罕正色地說:“你把玉石當做寶物,我一向把不貪當做寶物,如果你把寶玉給我,豈不是我們兩人都失去了自己的珍寶。相反,我不收你的寶玉,我們兩人也都保留了自己的珍寶。”
中年獻寶人見他堅決不收,聽了子罕這段話以後也非常感動,禁不住著急起來,對子罕行下跪叩首之禮,坦率說明自己獻玉的原因:“我是一個普通的百姓,突然得到這樣貴重得寶玉,並非特意向您行賄,隻是現在家中有事要趕回家鄉,怕身帶寶玉路上不安全遭強盜殺害,所以才想把它獻給您,一則表示敬意,二則可免殺身之禍,請大人恕罪務必笑納。”說完,又把璞玉推到子罕麵前。
子罕明白了中年人的苦衷後,便安排他先住在驛館,然後命人將寶玉送往冶玉作坊,讓玉匠把這塊璞玉雕琢打磨成器,果然是色質晶瑩、價值千金的寶玉,子罕命人把這塊寶玉拿到街上賣了一大筆錢,然後命人把中年人找來。
子罕指著桌子上的一大堆金子對中年人說:“你的寶玉我已經找人賣了,這些金子就是你的寶玉的價值,你可以拿回去安家立業,我派兩個人路上為你護送,我還寫有一封信你帶給你們當地的父母官,要他們加強緝盜,保證百姓的安寧,你回去就再不會有什麼危險了。”
中年人見子罕不但不要寶玉,還替自己考慮得這麼周到,感動的熱淚盈眶,連連叩頭致謝,然後滿懷感激之情,出門而去。
子罕不收寶玉,還幫獻寶人賣玉致富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全國,老百姓都讚揚子罕是廉潔正直、關心百姓的好官。宋國一些年高德劭的人對此評論說:“子罕並非沒有寶物,隻是他所珍視的與常人不同罷了。”
何以為寶?人們對此看法各異,許多人以金銀珠玉為寶,也有人以氣節情操為寶。孔子常言: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珠寶確實是好東西,以手中的權力去貪圖不義之財,就是仁人君子所不恥的了。
欲望無處不在,人就是生活在欲海裏沉浮,但必須經得住各種誘惑,控製得住自己的心魔,這樣才不至於一失足成千古恨。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泛濫。節欲戒貪是修身做人的第一原則。平時要常思貪欲之災,常棄非分之想,在任何情況下,穩住心神,管住身手,抗住誘惑,保持高尚的情操和人格力量。
當今社會是一個欲望燃燒的年代,金錢、地位、名望成了越來越多人的追求,道德的光芒開始暗淡。在這個越來越容易迷失的時代,想放縱的人越來越多,越來越無法克製。在道德和欲望的戰爭中,欲望一度戰勝了道德,於是悲劇一幕幕上演。
欲望是人類心靈中本能的騷動,是不可滅絕的人性。我們應該善於利用自己的欲望,往好的方向引導。做人要清白其身而不貪其欲,節製欲望關鍵在於把握欲望。不當物質的奴求,不當金錢的俘虜,追求恰如其分的物質生活,享受恰到好處的生活質量,以便保持人與自然生活的平衡。
和而不同,和而不流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論語·為政》
○譯文
孔子說:君子普遍團結人而不隻是和少數幾個人親近,小人隻和少數幾個人親近而不普遍團結人。
這裏孔子講的是如何與人交往,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問題。“周”和“比”都有與他人親近交往的意思,二者的區別在於,“周”有廣泛、普遍的意思,“比”有親密、狹小的意思;“周”是以一種大公無私之心進行交往,“比”是以一種結黨營私之心進行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