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篇 親情孝道(1 / 3)

老婆婆聽了,搖搖頭說:“你怎麼會這樣想呢!我隻是煮了一碗餛飩給你吃,你就這麼感激我.你媽給你煮了十多年的餛飩,從小到大照顧你,你怎麼不感激她呢?為什麼還要跟她吵架呢?”燕文聽了這話愣住了,腦海中浮現出許多兒時母親疼愛自己的畫麵。餛飩吃完,她謝別老人,朝家走去。走到自家胡同口時,她看到媽媽正焦急地左右張望……

《康熙大帝》裏有一個情節:皇十四子頂撞了父親,老康熙氣得急火攻心,拔劍要砍殺這個忤逆的兒子。這時候,大臣張廷玉抱住了康熙,對皇十四子喊道:“你還不快跑?”皇十四子聽了,一溜煙趕緊跑了……

“跑”,在這個時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至孝。在這樣的非常環境下,還有別的選擇比“跑”更具有智慧、更符合人情的嗎?在父親失去理智的時候,“跑”能夠讓父親避免犯更大的錯誤,也顯示出一種退讓之道的大智慧,更是“孝”的真諦。

有一次,曾參的父親覺得他有過失,就拿著手上的杖打他的頭。結果一打,大概是打中要害,曾參就昏迷了。

孔子針對這一件事情說,這是曾子的錯。為什麼不跑呢?你昏迷了,萬一你死了,你不是害父親背上殺人罪名嗎?

現在,一些在“糖罐”中成長的孩子,卻忘了自己“糖罐”是從何而來,更忘了父母也會有年邁需要照顧的一天,似乎自己得到一切都天經地義,一切都應讓父母來照料。

孝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是其他美德的基礎,所謂“百善孝為先”,“烏鴉反哺,羔羊跪乳,不孝父母,禽獸不如”。在贍養父母這個問題上,多想想當初父母是如何含辛茹苦地把你拉扯成人的,再想想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後怎麼對待你。要牢記孔子說的話:“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感謝父母給了我們生命

⊙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論語·裏仁》

○譯文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時時記在心上。一方麵因父母壽高而高興,一方麵又因他們壽高而有所憂懼。”

在《論語》裏麵,有很多關於親情的具體而入微的論述,因為孔子本身就是一個非常重親情、講孝道的人。

孔子3歲喪父,因其母非明媒正娶,族人葬其父時,不讓孔子母親參加。孔子後隨母遷居曲阜。孔子20多歲時,母親逝世。依照當時的禮俗,夫婦死後應葬在一起。但孔子不知父親葬在何處,便將母親棺柩有意停放在“五父”這個地方的交叉路口,以引起人們注意,自己好打聽父親的葬處。後來,從一位拉車人母親的口中知道了父親的葬處,才將母親棺柩移過去,將父母合葬一起。

按古時的風俗,葬人不能堆土起墳。孔子卻破例在父母合葬處堆了高墳。他說:“我孔丘命運不定,是四處漂泊之人,不可以不在父母葬處做個標誌。”合葬後,孔子回到家中,聽後來的家仆說,暴雨傾盆,墳塌了。孔子不禁淚流滿麵,歎道:“我聽說,古代是不修墳的啊!”……

老婆婆聽了,搖搖頭說:“你怎麼會這樣想呢!我隻是煮了一碗餛飩給你吃,你就這麼感激我.你媽給你煮了十多年的餛飩,從小到大照顧你,你怎麼不感激她呢?為什麼還要跟她吵架呢?”燕文聽了這話愣住了,腦海中浮現出許多兒時母親疼愛自己的畫麵。餛飩吃完,她謝別老人,朝家走去。走到自家胡同口時,她看到媽媽正焦急地左右張望……

《康熙大帝》裏有一個情節:皇十四子頂撞了父親,老康熙氣得急火攻心,拔劍要砍殺這個忤逆的兒子。這時候,大臣張廷玉抱住了康熙,對皇十四子喊道:“你還不快跑?”皇十四子聽了,一溜煙趕緊跑了……

“跑”,在這個時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至孝。在這樣的非常環境下,還有別的選擇比“跑”更具有智慧、更符合人情的嗎?在父親失去理智的時候,“跑”能夠讓父親避免犯更大的錯誤,也顯示出一種退讓之道的大智慧,更是“孝”的真諦。

有一次,曾參的父親覺得他有過失,就拿著手上的杖打他的頭。結果一打,大概是打中要害,曾參就昏迷了。

孔子針對這一件事情說,這是曾子的錯。為什麼不跑呢?你昏迷了,萬一你死了,你不是害父親背上殺人罪名嗎?

現在,一些在“糖罐”中成長的孩子,卻忘了自己“糖罐”是從何而來,更忘了父母也會有年邁需要照顧的一天,似乎自己得到一切都天經地義,一切都應讓父母來照料。

孝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是其他美德的基礎,所謂“百善孝為先”,“烏鴉反哺,羔羊跪乳,不孝父母,禽獸不如”。在贍養父母這個問題上,多想想當初父母是如何含辛茹苦地把你拉扯成人的,再想想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後怎麼對待你。要牢記孔子說的話:“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感謝父母給了我們生命

⊙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論語·裏仁》

○譯文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時時記在心上。一方麵因父母壽高而高興,一方麵又因他們壽高而有所憂懼。”

在《論語》裏麵,有很多關於親情的具體而入微的論述,因為孔子本身就是一個非常重親情、講孝道的人。

孔子3歲喪父,因其母非明媒正娶,族人葬其父時,不讓孔子母親參加。孔子後隨母遷居曲阜。孔子20多歲時,母親逝世。依照當時的禮俗,夫婦死後應葬在一起。但孔子不知父親葬在何處,便將母親棺柩有意停放在“五父”這個地方的交叉路口,以引起人們注意,自己好打聽父親的葬處。後來,從一位拉車人母親的口中知道了父親的葬處,才將母親棺柩移過去,將父母合葬一起。

按古時的風俗,葬人不能堆土起墳。孔子卻破例在父母合葬處堆了高墳。他說:“我孔丘命運不定,是四處漂泊之人,不可以不在父母葬處做個標誌。”合葬後,孔子回到家中,聽後來的家仆說,暴雨傾盆,墳塌了。孔子不禁淚流滿麵,歎道:“我聽說,古代是不修墳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