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難見真情
⊙原文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論語·鄉黨》
○譯文
孔子的朋友死了,沒有親屬負責殮埋,孔子說:“喪事由我來辦吧。”朋友有饋送,除了祭肉,即使是車馬這樣的貴物,孔子受贈都不回拜。
人是有情感的高級動物,患難與共的手足之情、相濡以沫的同窗之情、舐犢情深的母子之情、生生不息的赤子之情,都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孔子的朋友因為得病死了,不知道是他根本沒有親戚,還是親戚們都不願意管,總之,他的後事沒有著落。在這緊要關頭,孔子說話了:喪事由我負責吧。眾所周知,辦喪事要花很多錢,尤其是在古代,而且孔子也沒富裕過。但是,在平常的時候,孔子的朋友送給孔子東西,哪怕是像車馬這樣的貴重禮物,孔子接受了,但卻不回拜。
這說明了什麼呢?簡單一句話:平常不言謝,患難見真情。平常你送我再重的禮物,我銘刻在心,卻沒必要假惺惺去回拜致謝,因為我把你當成真正的朋友,“君子大恩不言謝”。但作為我的朋友,當你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我即使再困難,傾家蕩產,也會對你伸出援助之手。正如孔子說的:“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才知道鬆柏是不凋落的。”
讓我們看看下麵這個經典的小故事,體味其中的深意吧!
兩個男人結伴穿越森林,突然,一隻大熊從叢林中跳出來。其中一個男人為了自己的安全爬上了一棵樹,另一個因無力同這頭熊搏鬥,便倒在地上一動不動地躺著,像是死了似的。
那頭熊隻在他頭上嗅了一嗅,便像對他是死的感到不滿似地走開了。爬到樹上的那個男人從樹上跳下來問:“那頭熊好像在你耳邊說了什麼,它告訴你什麼來著?”
躺在地上的男人回答道:“它說,和一個在危險時刻拋棄朋友的人做伴是愚蠢的。”
這個故事,幾乎人人皆知。人們常說患難見真情,這一點無須懷疑。如果一個人身處困境,他的朋友都來雪中送炭,那他的朋友都是可以信賴的。但當一個人遭遇難處,他的朋友卻如鳥獸散,那朋友之間的友情當然是不牢固的。人比動物更會偽裝自己,把自己的心藏得嚴嚴實實,不輕易流露出來。隻有在危難之時,才可以看清一個人的真麵孔。
東晉大將軍王敦因謀反被殺,他的兒子王應想去投奔江州刺史王彬,王應的父親王含想去投奔荊州刺史王舒。王含問王應:“大將軍以前和王彬關係怎麼樣?你竟然想去歸附他?”王應說:“這正是應當去的原因。王彬在人家強盛時,能夠提出不同意見,這不是常人能夠做到的。到了看見人家有難時,就一定會產生憐憫之情。荊州刺史王舒是個安分守己的人,從來不敢做出格的事,我看投奔他沒用。”
王含不聽從兒子的意見,於是兩人就一起投奔王舒,王舒果然把王含父子沉入長江。當初王彬聽說王應要來,已秘密地準備了船隻等待他們。他們最終沒能來,王彬深深引為憾事。看來,兒子比老子更會看人,隻是兒子屈從老子的意見,終於誤了自己。
古人說:“疾風知勁草。”在海拔很高的地方,大風來了,所有的草都倒下去隻有一種草還頑強地立著,它叫“勁草”,是一種有用的中草藥。交朋友也須交“勁草”類的朋友。
“多個朋友多條路”是人類的共識。在你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朋友當中你最先想到誰?這時候,能有一兩位伸出援助之手的朋友是一種莫大的幸福。在我們這個社會中,重義輕利把友誼看得極為神聖的大有人在,這也是整個社會構建道德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不能否認的是,還有另外一種人,僅僅把朋友當成可供利用的資源。一旦人家失勢找上他時,他立即換上另一幅麵孔。“但見錦上添花,從不雪中送炭。”
很多人曾經感歎:誌同道合、肝膽相照的真朋友何其少,而虛與委蛇,利益麵前經不住考驗的假朋友又何其多。對人認識不清就把他當做忠誠的朋友是很危險的:他在危難時刻不僅不幫助你,反而還會做一個落井下石的人。
藺相如曾是趙國宦官繆賢的一名舍人,繆賢曾因犯法獲罪,打算逃往燕國躲避。藺相如問他:“您為什麼選擇燕國呢?”
繆賢說:“我曾跟隨大王在邊境與燕王相會,燕王曾握著我的手,表示願意和我結為朋友。所以,我想燕王一定會接納我的。”
藺相如勸阻說:“我看未必啊。趙國比燕國強大,您當時又是趙王的紅人,所以燕王才願意和您結交。如今您在趙國獲罪,逃往燕國是為了躲避處罰。燕國懼怕趙國,勢必不敢收留,他甚至會把你抓起來送回趙國。你不如向趙王負荊請罪,也許能有幸獲免。”繆賢覺得有理,就按照藺相如所說的辦,向趙王請罪,果然得到趙王的赦免。
繆賢以為燕王是真的想和自己交朋友,他顯然沒有考慮自己背後的一些隱性因素,比如自己當時的地位、對燕王的價值等等。可是,現在他成了趙國的罪人,地位已經變了,交朋友的價值也就失去了,他貿然到燕國去當然很危險了。藺相如看問題可謂“一針見血”。
“成功可以招引朋友,挫敗可以考驗朋友。”唐代韓愈《柳子厚墓誌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晉國大夫文子流亡在外,經過一個縣城。隨從說:“此縣有一個嗇夫是你過去的朋友,何不在他的舍下休息片刻,順便等待後麵的車輛呢?”
文子說:“我曾經喜歡音樂,此人給我送來鳴琴;我愛好佩玉,此人給我送來玉環。他這樣迎合我的愛好,是為了得到我對他的好感。我怕他也會出賣我,以求得別人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