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他沒有停留,匆匆離去。結果,那個人果然扣留了文子後麵的兩輛車馬,把他們獻給自己的國君。
王舒、燕王、嗇夫在友與利的選擇上都看重後者。在他們眼裏、情義二字不值分文,而且會成為自己的障礙。此一時彼一時,此時的他們必欲除友而後快。一個人是不是可以相交成為朋友,不可以等到大事當前再去判斷,而應在平常小事中就注意觀察,這樣可以防患未然。
忠誠的朋友給你帶來的是穩定的信任,你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向他發出求救的信號。將朋友看得很重的人,自身具有一顆善良、正直、無私的心,能將朋友的苦難作為自己的苦難,與朋友同生死、共患難。我們的身邊朋友很多,我們不能祈盼有什麼苦難來考驗我們的朋友。可一旦你有危難,你身邊的朋友肯定會有離你而去的。在困難麵前,很多人喪失了對朋友的忠誠,拋棄了友誼。如果你自己或者別人有這樣的經曆,你可要遠離這種人。
世上的人有千百種,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成為我們的朋友,真正的朋友就看關鍵時刻在利益麵前的表現。因此,考察一個人(也可以是你自己)在困境裏的友情,就可以獲得被認知者的真實信息,再通過客觀的評價確定是否值得與之交友。
交益友不交損友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論語·季氏》
○譯文
孔子說:“對自己有益的朋友有三種,對自己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守信用的人交友,同見多識廣的人交友,對自己有益。同諂媚的人交友,同當麵奉承背後使壞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語的人交友,對自己有害。”
通常人們以“有緣”來解釋自己所交的朋友,但其中又隱含了被動與無奈的心情,尤其在“求一知己而不可得”、“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死而無憾”的時候更是如此。每一個人都在有意無意及主動被動中結交了不少朋友,那麼要如何與他們和平相處呢?
孔子的建議是:先分辨益友與損友,再決定親近或疏遠。分辨的原則很清楚。“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這是益友。簡單說來,應該具備“正直、信實、多聞”三項條件。
引申而言,“直”是指朋友對自己直言不諱,像鏡子一般,使自己經常得到警惕,不敢胡作非為。這是畏友。如果一生沒有畏友,那麼自己可能驕矜自滿、故步自封,無法善度人生。所謂“以友輔仁”,即是此意。“諒”可以引申為體諒,當天下人都誤解我的時候,朋友依然信任我,了解我的苦心,明白我的抱負。正所謂“知我者,為我心憂”,即使我不慎犯錯,他也將寬容待我,鼓勵我繼續努力。“多聞”並不指學問高低,而是指濃厚的求知興趣,並且對許多事都有特定的看法,談起話來互相啟發。多聞則視野開闊,心境提升,常以新奇眼光看待一切,平添人生許多快樂。
讓我們來看看齊國名相管仲和好朋友鮑叔牙之間的友情故事。
鮑叔牙年輕時與管仲交往,彼此奠定了深厚的友情。兩人一起去做買賣,管仲常常分得四分之三的利潤。因為管仲窮困,鮑叔牙認為這是應該的。又有一次,管仲為鮑叔牙做了一件事情反而使鮑叔牙陷入窘境。然而,鮑叔牙並沒有怨恨管仲。
他們年輕時,曾秘密約定輔佐齊國君王建立霸業。管仲當公子糾的師傅時,鮑叔牙當公子小白的師傅。管仲對鮑叔牙說:“齊國必定是由糾或小白當上君主,其他公子不配繼承。很幸運,我們在這兩個優秀的公子身旁當師傅。不管誰繼承王位,我們都要合力輔助君主。”
齊國的君主僖公死後,諸位王子相互爭奪王位,到最後就隻剩下小白與王兄公子糾爭奪。管仲為了替公子糾爭王位,還曾用箭射傷公子小白。最終還是小白回到齊國繼承了王位,這就是齊桓公。
幫助客居魯國的公子糾爭王位的魯國在與齊國交戰中大敗,隻得求和。桓公要求魯國處死公子糾並交出管仲。消息傳出後,大家都同情管仲,被遣送回齊國,他無疑會被折磨致死。於是,有人說:“管仲啊!與其厚著臉皮被送到敵方,不如自己先自殺。”
管仲一笑了之。他說:“如果小白要殺我,當初我就該和主君一起被殺了。既然還找我去,就不會殺我。”就這樣,管仲被押回齊國。出人意料的是,桓公馬上任用管仲為宰相,這連管仲也沒有想到。
管仲之所以能夠當上齊國宰相,這與好友鮑叔牙有很大關係。鮑叔牙救了他的命,並且推薦他為宰相,遵守了彼此的約定。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之下,齊桓公平定亂世,成為開創霸業的先驅。
管仲曾經深有感觸地說:“當初我貧窮時,曾與鮑叔牙一起做買賣。分財利時,我常常多占,鮑叔牙卻不認為我貪,因為他知道我家貧。我曾經為鮑叔牙謀事,結果卻使他更窘迫,鮑叔牙不認為我這個人很愚蠢,因為他知道時機有時有利有時不利。我曾經幾次出仕,屢次被國君罷免,鮑叔牙不認為我無能,因為他知道我沒有遇到好時機。我曾幾次帶兵打仗,不僅屢戰屢敗,而且還做過逃兵,鮑叔牙不認為我這個人膽小,因為他知道我家有老母需要供養。公子糾與小白爭位失敗後,我被囚禁起來,忍受侮辱,鮑叔牙不認為我這個人不知羞恥,因為他知道我不以小事為恥,而隻恥功名不顯揚於天下。所以說,生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鮑叔牙。”於是,天下人常常稱道鮑叔牙有知人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