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卷 天火同人(十五)(2 / 3)

生育:門主一口,生貴子。春、夏火蛇,占之當望。生女,秋夏占則生男。申、子、辰日占,九五動,主有損傷。

婚姻:用一口字人為媒,久方成;其婦年長克夫,若再嫁,易可為之。先難後易,有二人說合,男婦為同年生。愛情不專一,犯桃花煞。

行人:應辰、亥日可見。有二人陪在途中,若無口舌,亦有虛驚。宜二人同行,急無功,宜緩,必有口舌是非,不利北方。

求財:宜口字及木字人同求可得。不可獨發,宜二人同求。

遺失:此是妻失不出戶,或因外婦色上有失,在他人家中。在西南方失物在相識人處。失物在竹林牆河邊,或在箱櫃,或穴內。

疾病:頭痛腹痛,血氣聚心,飲食不進,四肢沉重,頭暈眼黑,往東北方求醫。腹足風疾,氣蠱血毒,心腹疾痛,宜往西南方求醫。

文書:不遂,議不統一。文書印信遂心,應酉、亥、日時。

詞訟:不久將和,上九動為他侵我,九二動變,我傷他。宜和。

田蠶:欠收。大熟。

求官貴:二人相助必遂。一人虛,木字、口字姓及同姓人相利濟。未遂,先難後易,逢酉、亥、月、日有文書印信。

捕盜:辰、亥、日時可捉。在西北方墳墓處,或近廟,卯、酉日見。

求事:用二人謀可成,但自有疑,無妨。宜急不宜遲,逢酉、亥日文書印信方動。

總運勢:逢羊、猴、雞、狗、豬、鼠、牛年升官發財,春風得意。逢兔年犯小人,破財,官非口舌。有血光之災,防傷殘。肝部有疾,四肢麻木,關節疼痛。

旺運方:以卜筮地往西南方、西方、西北方、東北方是升學、事業、經商的旺運方。

問子女:二男一女。

問壽:42歲生死關,行善積德,87歲壽終正寢。

第1530卦 天火同人變兌為澤

天火同人(乾上離下 屬火歸魂 內卦出現)

子孫戌土———應

妻財申金———

兄弟午火———

官鬼亥水———世

子孫醜土— —

父母卯木———

伏神 飛神

戊午火 己亥火

圖解:一人捧書,文有心字,心專名利;一人張弓射向山上,主高中;一鹿飲水,主順溪,爵祿源源而來;一溪,主前程遠大。浮魚從水之卦,二人分金之象。

朱熹曰:與人同獵,於野,古人享禮。筮遇此卦,涉大川,順利,有利於君子占。

評解:集結,和同。下卦離為火,上卦乾為天,火光向上升,與天相同,此卦為劉文龍在外求官卜得之卦,後果衣錦榮歸。

兌為澤(兌上兌下 屬金八純 內外出現)

父母未土— —世

兄弟酉金———

子孫亥水———

父母醜土— —應

妻財卯木———

官鬼巳火———

伏神 飛神

丙寅木 丁未土

圖解:坐看一擔,因勞苦而息;月在天邊,乃團圓之意;一秀才登梯,為步入蟾宮之意;一女子立於盒子邊,主娶和合;文字上箭,鄰薦之義。江湖養物之卦,天降雨澤之象。

朱熹曰:古代舉行享祀,堅守正道,喜悅亨通,筮遇此卦,記之為亨,所占者利,故曰利貞。

評解:兌,為喜悅,又為澤,澤中之水可以滋潤萬物。此卦為唐三藏去西天取經卜得之卦,乃知必能成功。

六甲旬斷:

子旬,福德空,本宮無氣。

戌旬,兄弟空,求財吉。

申旬,父母世空,求財無利。

午旬,鬼空,身吉,病訟不利。

辰旬,財空,求財費力。

寅旬,印空,事業反複。

日六神斷:

八純上爻未士父母持世。

甲乙玄武持世,財合身,主陰私財物。

丙丁青龍持世,鬼合身,舉事主有先後得。

戊己朱雀持世,遷升,有婚姻、文書之喜。

庚辛螣蛇持世,憂恐。

壬癸白虎持世,外親屬病。

十天幹斷:

甲、丙、戊、庚、壬日卜,暫時之平靜,後必有塞。

乙、丁、己、辛、癸日卜,能功成名就,但有口舌之憂。春吉、夏凶、秋吉、冬疾病。

十月卦。

此卦唐三藏去西天取經,卜得之,乃知必歸唐國。

判曰:“兌者,兌也。澤潤萬物,恩惠兆民,居上愛下,悅而忻忻,利有攸往,無不利貞。

原義:兌:亨,利貞。

含義:兌為喜悅,和悅。和悅相處之道。

同人變兌原文:比目四翼,來安吾國。齎福上堂,與我同床。

注釋:離為目,故比目。巽為床,伏乾為上,為福。

譯文:比目四翼,成雙成對來我國安居,幸福與吉祥一齊入堂,與我同床共眠。

《彖》曰:兌,說也。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說之大,民勸矣哉!

譯文:兌者說也,意思就是悅,陽剛居中而柔和處外,足以使人和悅相處,並利於持守正道,上順於天理之正,而不應於人心之公。

剛中而柔外,陽剛居中,有忠心誠實不虛偽之象,陰柔在外又象征對外待人接物柔和遜順而不相遇。這肯定給人帶來喜悅,大家和悅相處,故無所不利,無所不亨。

剛中誠信則順乎天理,柔外和順則應乎人心。孔子在這裏非常精辟地闡述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相處的原則,統治者若能平等待人,做人民的公仆,與百姓和悅相處,則百姓忘勞忘死,無悔無怨。如淩駕於人民頭上,甚至魚肉人民,欺公罔法,那就悅失其道,不正大光明。

說以天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說之大,民勸矣哉。

說以天民是高層領導與民眾和悅相處的精神來引導民眾前進,那麼即使勞苦之事民眾也能任勞任怨而忘其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