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人》reference_book_ids\":[718028188021267154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6,\"start_container_index\":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2},\"quote_content\":\"《孽子》reference_book_ids\":[7180280654720928823]}],\"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9,\"start_container_index\":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5},\"quote_content\":\"《孽子》reference_book_ids\":[718028065472092882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相較其他疾病,對於艾滋(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我們的理解太少,恐懼太多。八十年代初,艾滋迅雷不及掩耳在北美同性戀社群中爆發,人類免疫係統(HIV)病毒解除了宿主免疫係統武裝,繳械的感染者快速殞命,重演中世紀瘟疫大屠殺慘況,使艾滋搖身成為令人聞之色變的“世紀黑死病”。一九八四年年底,台灣地區發現首例外籍感染者;一九八六年,第一位本地艾滋病例讓防疫係統亮起紅燈。至一九八九年出現第一個一百例,近年更以三至四個月增加一百例的傳布速度激增。依據衛生部門官方統計資料,至一九九九年底,台灣感染者總計二六二九人;但由於社會對病患歧視以及篩檢管道令感染高危險群卻步,預估潛伏在社會各角落的真實感染數字,約在一萬三千至二萬六千人。艾滋躍居僅次肺結核的台灣地區第二大傳染病。
麵對聯合國宣布亞洲成為非洲之後的新艾滋疫區此一警訊,以《台北人》《孽子》等名著馳譽文壇的小說家白先勇,與發明雞尾酒療法為艾滋病人打開一線生機,獲選九六年《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的何大一,兩位華裔精英四月中聯袂抵台,呼籲台灣社會重視刻不容緩的艾滋防治工程。醫藥專業領域之外,人文關懷無疑也在與這個致命的世紀惡疾交手時,在背後扮演著絕佳的精神支柱角色,白先勇因而邀集知名小說家黃春明、李昂、朱天文,與出版《韓森的艾滋歲月》,記錄一位本土艾滋病人內心世界轉折的寫作者廖娟秀,借由“麵對艾滋:文學界的反應”座談會,表達文學人關懷艾滋的心聲,也希望文學能發揮“除魅”“去汙名化”作用,讓艾滋病人更多的需求與權利受到正視。李昂為替新書《自傳の小說》造勢,密集於媒體曝光,行程表密不透風,卻用行動參與表現她對防治艾滋的熱情;朱天文赴日本旅遊甫歸,也出席替關懷艾滋站台發言。
“寫給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裏,獨自彷徨街頭、無所依歸的孩子”,白先勇《孽子》卷首語,形容得如此神似艾滋陰影下活在恐懼與焦慮中的一群。白先勇首先說明,遍及美、歐、非、亞各洲的艾滋危機,已形成不容忽視的全球性議題。他飛回台灣之前,美國ABC電視公司新聞節目《夜線》,一連三晚報道艾滋肆虐非洲大陸慘況,一千五百萬人死於艾滋,感染者二千四百萬人,釀成無法收拾的大災難。節目焦點集中在中非小國津巴布韋,一千二百萬人口中,有勞動力的成人百分之四十染上艾滋,雙親死於艾滋的孤兒有八十多萬,畫麵上小孩滿街流浪,無所依歸。津巴布韋隻是冰山一隅的樣本,隨著災情加重,非洲大陸前途堪虞。反觀亞洲,印度、泰國已成淪陷災區,而中國的情況也並不樂觀。
艾滋肆虐中,白先勇指出文學一向有一種教育的功用,“喚起人的同情心”,不幸感染艾滋的病患,遭受的苦難非一般人能想象,社會歧視、家庭誤解、個人情感上的打擊,以及死亡的威脅,形成巨大壓力。如何向他們伸出義不容辭的援手,白先勇說:“文學界最感興趣的是人,在艾滋病底下還有一個‘人’字,艾滋病人的受苦可能更大,對他們的關懷自然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