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4 大聲拒絕,讓你不失人緣的N種拒絕方法(3 / 3)

安·巴克絲達說“不”技巧一點也不次於在銀幕上的演技。

本來,“傷腦筋”“該如何是好呢”等的語句裏,就有一種在自我的周圍架設心理牆壁的作用。因此,對方被這一道無形的牆阻隔住了,不易進來,每次交談就連續不斷地說出這些句子,則這道牆壁越發堅固,對方終於要依附在我方的自我,主動放棄說服。

而且,由於不說出“傷腦筋”“該如何是好呢”的緣由,所以,對方也不知道為了引出我方的“是”而必須破除哪些障礙?因此,能進一步給對方錯覺,我方之所以不肯點頭稱“是”,原因是對方並沒有想方設法將障礙破除掉。最後,弄得對方反而要向你說“抱歉”。

就算是對方要追根究底地盤問你“傷腦筋的緣由”,你也大可繼續說“你這麼一再要問我傷腦筋的緣由,我也回答不出來呀,真是傷腦筋”,隻管一遍一遍提及“傷腦筋”“該如何是好呢”就是了。


利用俗語直截了當地拒絕

有一位姓孫的女士因公出差,在火車上與一位看起來很有涵養的男子坐在一起。這位男子主動和她搭訕,孫女士覺得一個人坐著也挺乏味的,於是就和他攀談起來。

開始時這位男子還算規矩,和孫女士隻是談談乘車難的感受以及交流交流對當今社會上一些不合理現象的看法。可不知怎的,談著談著,這位男子竟然話題一轉,問了孫女士一句:“你結婚了嗎?”孫女士一聽頓生厭惡,於是她態度平和地對那位男子說:“先生,我聽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前半句是‘對男人不能問收入’,所以我才沒有問你的收入;後半句是‘對女人不能問婚否’,所以你這個問題我是不能回答了!請原諒。”

那位男子聽孫女士這麼一說,也覺得有點突兀,尷尬地笑了笑,不再說話了。

孫女士利用俗語直截了當地傳達了“不”的意思。我們不能不佩服孫女士說“不”的能力。寥寥數語,既表達了對對方失禮的不滿,又沒有讓對方下不了台,可謂一舉兩得。

日本有一位教育界的前輩,每當學生來向他借書時,不問借書的理由為何,一律采取拒絕的態度。經了解得知,那些被拒絕的學生們平時表現都不錯,但是這位教育界的前輩一度借書給他們,卻沒想到這些學生們從來沒有歸還過。他為了消除研究工作上的不便,所以不得不這麼做,以便求得“自我保護”。他拒絕學生的說詞,顛來倒去總是這麼幾句:“本來很想借給你,可是你不知有句俗語說:‘借書給人者,傻瓜。還書者,傻瓜麼?’所以,我隻能說很抱歉。我真的不能借給你。”幾乎所有的學生聽完這番話後,都會怏怏而歸,俗語的威力由此可見一斑。

俗語可以說是人類的智慧累積,是經過長久的曆史千錘百煉出來的,故含有對方和自己所共有的已經了解的一些真理。已經具有無法輕易否定的分量,而且表達方式簡潔,不必思考就能憑直觀了解,不須提示“因為如何所以才如何”式的推測或想法,就直接說出結論,也是俗語的強處。

由以上說明看來,與其花費千言萬語來做“不”的借口,倒不如使用一句恰當的俗語更能漂亮地表達我方的心意。而且,是彼此已經了解的“共有財富”才這麼說,所以不致給被拒者感覺不愉快,很是便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妨也準備一些俗語來拒絕對方。比如,當朋友向你借錢時:“親兄弟還明算賬呢。”

不要生硬地拒絕對方的求助,應該讓對方意識到你是為了他的“利益”而拒絕的。你可以這樣說:“我呢,從內心裏非常同情您,也非常想幫助您,但對這件事我並不在行,一旦幹壞了,既耽誤你的時間,又浪費你的財物,影響也不好。我還費力不討好。您不如找一個更穩妥的人辦吧。要拜托我處理這件事,我真的很擔心最終落得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慘淡結局啊。”

在表示拒絕之意的話語中,添加一些俗語,你將收到滿意地說“不”效果。


運用含糊回避法傳達“不”

清初,有位詩賦名家叫周宛雲,當時慕名請教他的人絡繹不絕,都以能見他一麵、聆聽他的教誨而深以為幸。

剛開始時,周宛雲見別人千裏迢迢向他求教,格外盡心,是非曲直,好壞褒貶,一點也不隱瞞,以為隻有這樣,這些求教於自己的人才會有所收獲。誰知這些人拿著詩稿都是興衝衝而來,經他批評一番之後,一個個垂頭喪氣而去。時間一長,外麵議論周宛雲老先生的話便多了起來:有人說他狂傲,有人說他自以為是,有人說他浪得虛名,有人說他黑白不分等,不一而足。

周宛雲老先生十分後悔,對朋友訴苦說:“我既不想招來別人的怨恨,更不想把他們狗屁不通的詩說成是天下絕作,這樣該如何是好呢?”朋友淡然一笑,撫慰他說:“你呀!既不說他詩好,又不說不好,隻說一句‘真不容易’不就結了?”

周宛雲老先生豁然開朗,對朋友這一妙招點頭稱是。

這一天,又有老頭騎著毛驢帶著上百卷詩稿前來向他求教,他改變以前的做法,和顏悅色地問老頭:“您做詩到如今有多少年頭了?”老頭頗為自豪地說:“快40年啦!”周宛雲老先生用手拍拍詩稿:“在40年裏,竟能做出一百多卷詩來,真不容易呀!”老頭連連說:“哪裏哪裏!”心滿意足而去。

從此以後,向周宛雲請教的人都高興而來,滿意而歸。他們回去都向別人說:“宛雲老先生說我的詩不容易,真是有眼光!”

在現實生活中,誰都不喜歡被否定,被拒絕,但有時候我們又必須去拒絕他人,這時,我們可以用含糊回避法。上述故事中的周宛雲“真不容易”便無形中運用了此法。“真不容易”有很多種意思。可以理解為寫得好不容易,也可以理解為你的水平能寫出這種詩也就很不容易了,還可以說能把詩寫得如此糟糕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