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信用——金融市場的基石(2 / 3)

銀行對貸款部門或個人進行嚴格的審批,降低了銀行收回貸款的風險,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夠保證儲戶存款的安全。試想,如果銀行放鬆了對貸款的審批,人們不管是買房還是買車,隻要向銀行申請就能貸到款,但貸款人卻沒有能力去償還銀行的貸款,長期下去,銀行所麵臨的將不僅是儲戶的存款不保,甚至還有可能倒閉。

馬先生看中一套價值400萬的房子,按照首付四成的比例,他需要拿出160萬的首付款。雖說馬先生夫婦年收入不算低,但他表示最近股市比較好,不太想動用股市裏的錢支付首付款,而是想通過抵押自己現有住房去支付首付款,然後再辦理住房按揭貸款。也就是說,400萬元的房款全部通過銀行貸款方式支付。

馬先生這一算盤打得不錯。但他向建行、招行、工商銀行等銀行工作人員谘詢了一圈下來,發現銀行根本無法滿足他的要求。所有銀行均表示抵押貸款不能作為購買房子的首付款,也有銀行直接告知,房屋抵押率最多隻能做到7成左右。有的銀行還表示利率上浮10%。

銀行的一位工作人員說,隻要是用於購房、買車、裝修、旅遊等消費,均可以申請辦理個人抵押貸款,但是必須出具貸款用途證明。例如,抵押貸款用於購房,客戶需要提供購房合同、首付款收據等。為了降低經營風險和控製放貸規模,一些銀行已經開始停辦個人貸款業務,雖然有些銀行仍然可以辦理個人貸款,但對貸款的用途審查得更加嚴格。

銀行的安全性在於其對風險的防範,同時也在於國家信用對銀行的支持,這使得銀行信用要高於企業信用、商業信用等其他一些信用形式。

銀行信用是間接信用,是存貸款人的中介。但銀行作為中介人與一般商業經紀人、證券經紀人不同,存款人除按期取得利息外,對銀行如何運用存入資金無權過問,正因如此,銀行在資本主義經濟中由簡單的中介人逐步發展成“萬能的壟斷者”。在資本主義社會,銀行信用是主體,但商業信用是整個信用製度的基礎。因為銀行貸款一般是針對商業票據進行抵押或貼現,銀行直接對企業發放的不要任何擔保品的信用貸款隻占一定比重。從直接信用和間接信用的關係來看,直接信用是基礎,間接信用是後盾。沒有銀行信用的支持,商業票據就不能轉化為銀行信用,商業信用等直接信用的運用和發展就會受到極大削弱。

一般來說,銀行信用具有以下特點:

1.銀行信用是以貨幣形態提供的。銀行貸放出去的已不是在產業資本循環過程中的商品資本,而是從產業資本循環過程中分離出來的暫時閑置的貨幣資本,它克服了商業信用在數量規模上的局限性。

2.銀行信用的借貸雙方是貨幣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由於提供信用的形式是貨幣,這就克服了商業信用在使用方向上的局限性。

3.在產業周期的各個階段上,銀行信用的動態與產業資本的動態往往不相一致。

在社會信用體係中,銀行信用是支柱和主體信用,是連接國家信用和企業信用、個人信用的橋梁,在整個社會信用體係的建設中,具有先導和推動作用。一旦銀行信用缺失,會在很大程度上破壞金融市場的有序性、公正性和競爭性,給金融發展環境造成諸多不利影響。可以說,銀行信用是整個社會信用健全完善的重要標誌,也是構築社會金融體係的基石。

國家信用——國債熱銷背後的重要因素

20世紀80年代,為平衡財政預算,財政部開始恢複發行國債,發行對象是企業、政府機關、團體、部隊、事業單位和個人,到2000年國債已連續發行了19年。在這期間,國債逐漸為老百姓所接受並喜愛,以至經常出現排隊爭購國債的現象。

後來,隨著股票、基金等新型理財工具進入投資市場,人們購買國債的熱情大減。但是,當2009年經曆了股市震蕩和基金縮水的慘痛後,老百姓對國債重拾熱情,國債依舊魅力不減,有的營業網點甚至重現了排隊購買國債的景象。

金融危機影響市場的金融機構,資金縮水,投資市場遇到“冰凍”期,可就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選擇購買國債,甚至是大批購買。這是為什麼呢?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國家信用。

國債,又稱國家公債,是由國家發行的為籌集財政資金而發行的一種政府債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資者出具的,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通俗地說,國債就是由國家擔保的債務,隻要國家還在,國債就不會像股票一樣出現“退市”的情況。所以它具有最高信用度,代表的是國家信用,被公認為是最安全的投資工具。

國家信用是以國家為主體進行的一種信用活動。國家按照信用原則以發行債券等方式,從國內外貨幣持有者手中借入貨幣資金,說白了,國家信用其實是一種國家負債。國家信用既是國家為彌補收支不平衡、建設資金不足的一種籌集資金方式,同時也是實施財政政策、進行宏觀調控的一種措施與手段。

2009年11月27日,備受國內關注的200億元50年期國債正式招標,這意味著中國迄今為止發行期限最長的國債啟航。之所以在當前這個時點出來,有相當一部分原因在於,當前存款利率和CPI均較低,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僅為2.25%,CPI則為負值。從財政學角度來看,在市場利率高的時候,政府傾向於發行短期國債;而在市場利率較低時,則傾向於發行長期國債,以便減少負債成本。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財政係主任朱青說,2009年初,中國財政預算赤字一再修改,最終由財政部提出的2800億元調整為95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赤字為7500億元,要彌補如此大的赤字,中央政府必須發行國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