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利率——金融市場的晴雨表(3 / 3)

5.物價水平

一般,貸款利率要高於存款利率,否則國家就無法回籠社會資金。但是,利率更應該高於通貨膨脹。倘若貸款利率低於通貨膨脹了,那麼銀行就要遭受本金損失,貸出去的款越多虧損越大,正常業務難以為繼。相反,貸款企業卻可以因此減輕債務負擔,並且從貸款利率與通貨膨脹率之差中獲得額外收益,誘導企業千方百計擴大貸款數額,從而加劇資金供應緊張局麵。

6.國際利率水平

銀行利率調整還必須考慮國際利率水平高低。如果國內的銀行利率高於國際水平,國外資本就會大量湧入,導致銀行體係流動性增強,銀行利率下降;相反,如果國內銀行利率低於國際水平,資本就會流至國外,減少銀行體係的流動性,促使銀行利率上升。

總之,利率調整應尊重價值規律,要對市場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主要在調節社會資金總供求關係、調節貨幣供應量等重要方麵考慮,最終達到穩定金融市場的目的。

利率不斷調整的原因——利率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是指利率的數量結構、期限結構、風險結構都由交易雙方自主確定,中央銀行隻是通過調控基準利率來間接影響市場利率,而市場利率又是金融機構調節利率水平的“風向標”,所以說,國家可以間接地實現調整貨幣政策的目標。利率市場化是價值規律的結果。

從全球範圍來看,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過去都認為國家一定要掌握著經濟命脈,利率一定要實行嚴格的管製。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尤其是金融工具的變化多端、層出不窮,利率管製也越來越“不聽話”,不但不順應市場的需求,甚至還阻礙經濟發展。於是,利率市場化的端倪就漸漸顯露了出來。而有些國家也發現了這種細小的變動,並看到這一變動的良好反應,便放鬆利率管製。金融機構從此開始逐步掙脫利率管製的束縛。

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國際金融市場上利率市場化已成大勢所趨。譬如,在英國、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於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完成了存貸款利率市場化進程。美國於1986年開始階段性地取消存款利率上限,並且在1986年1月取消了定期儲蓄存款利率上限,成功地實現了利率市場化。同時,加拿大、法國、德國等歐美國家也完成了利率市場化。1994年10月,日本也基本取消了貸款、存款利率限製,完成了利率市場化。

鑒於此,我國也逐步邁出了利率市場化的步伐,從1996年的放開銀行之間的拆借市場利率和國債的市場利率,到2000年的放開外幣貸款利率,再到2004年放開商業銀行貸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上限,最後到2005年實現大幅度降低超額準備金利率,可以說,我國真正完全放開了對金融機構存款利率的限製。

利率是一個重要的經濟變量,幾乎所有的金融現象、金融資產均與利率有著或多或少的聯係。利率的高低,能反映一國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狀況,利率的變動,又將影響所有宏觀經濟變量,如國民生產總值、物價水平、就業水平、國際收支、經濟增長率、消費與投資等。顯然,利率作為重要的經濟杠杆,對宏觀經濟運行與微觀經濟活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調節作用。當經濟過熱或有通貨膨脹時,各國中央銀行便提高利率、收緊信貸;當經濟過熱的勢頭和通貨膨脹得到控製時,各國中央銀行便會把利率適當地調低。當前,各國中央銀行十分重視並頻繁運用利率杠杆的調節作用,依據宏觀經濟目標和要求,調節貨幣供求,實施宏觀調控。利率政策在各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現在,很多國家都把利率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工具之一。

1.通過利率變動改變資金的供求關係

利率水平的變動對資金供給者的讓渡行為有重要影響,它對資金供給者持有資金的機會成本大小起決定性作用。當利率提高時,意味著人們借款的成本增加,資金短缺者的負擔則越重,他們的借款需求會受到一定的製約。股市、樓市對資金的需求較大,因而對利率的變動十分敏感。利率上調對股市、樓市往往是利空因素,通常情況下是市場發生波動的重大因素。

2.通過利率調節影響宏觀經濟的走向

居民的全部收入可分為消費和儲蓄兩個部分,即儲蓄=收入-消費。

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況下,儲蓄的多少取決於消費傾向。假如居民的消費傾向高,則新增收入中用於消費的部分大,儲蓄就少。居民的消費傾向除了與目前的收入水平、未來的收入預期、物價水平及消費觀念等有關外,還受利率水平的影響。當利率上升時,會抑製人們的消費欲望。從廠商投資來看,投資代表著社會資金需要。提高利率會使廠商投資成本增加。在經濟蕭條時期,降低利率,可以擴大貨幣供應,刺激經濟發展。在經濟發展過熱時期,提高利率,可以減少貨幣供應,抑製經濟過快發展。從宏觀角度來看,當利率水平提高時,一方麵減少消費、增加儲蓄,使社會資金供給擴大,從而有可能使社會產出擴大;另一方麵又可能使投資受到抑製,從而使社會產出減少。

3.通過利率變動改變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

當一個國家緊縮信貸、上調利率時,在國際市場上形成利率差異,這將引起短期資金在國際移動。資本一般總是從利率低的國家流向利率高的國家。這樣,如果一國的利率水平高於其他國家,就會吸引大量的資本流入,本國資金流出減少,導致國際市場上搶購這種貨幣;同時資本賬戶收支得到改善,本國貨幣彙價得到提高。反之,如果一國鬆動信貸,利率下降,導致利率水平低於其他國家,則會造成資本大量流出,外國資本流入減少,資本賬戶收支惡化,同時外彙交易市場上就會拋售這種貨幣,引起其彙率下跌。當一國國際收支發生嚴重的逆差時,可將本國短期利率提高,以吸引外國的短期資本流入,減少或消除逆差;當發生過大的順差時,可將本國利率水平調低,以限製外國資本流入,減少或消除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