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觀於事無補,請你樂觀向前(1 / 2)

“後來,兩條道上尋找快樂的人都到了天堂裏,經過上帝的點撥,他們才明白,其實他們尋求的快樂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這個名字叫‘希望’。”

這段話詮釋了一個哲理,從悲觀走向樂觀之間有一個中介詞彙——希望。它告誡那些來哈佛學習的人,如果在學習中不抱任何大的希望,甚至連自己也看不到任何希望,覺得學習隻是為了混到一紙文憑,工作的最終目標不過是養家糊口,聊以度日,隻要出現一個小小的不如意,你立即就會陷入悲觀,因為你為自己設計得退路太短了,甚至已經沒有了退路,稍退一步,就會墜入失望的深淵。

世上的任何問題都有一種最佳地解決辦法,麵對悲觀,哈佛大學給出了幾種走出的方法:

1.意識認知法

全麵地、辯證地分析一下你麵臨的狀況和所處的環境。首先說認識。一個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熟悉每一個領域的事情,而要達到終極的目標都會有一個複雜,坎坷的過程,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難免有這樣或那樣的偏頗與失誤,所以就不能追求整個過程的全部完美,對自己的弱項或遇到的挫折要從意識上保持理智的態度,既不自欺欺人,也不將其視為無可救藥,天塌地陷的事情,而應用積極的方式和樂觀的思維麵對現實,這樣便會消除悲觀感。

2.心理補償法

可以立即著手啟動另一件事情,通過自己的努力,以某一方麵的成績來補償生理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悲觀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有了悲觀感覺就是已經認識到了自己某些方麵的弱點,有時強烈自卑感還有促使人在其它方麵有超常的發現。因為這時的心理和思維狀態常是,我在之方麵不如你。但在那方麵一定能超過你。這在心理學上稱為“代償作用”,即是通過以己之長,克己之短的方式,把悲觀轉化成自強的推動力量。

3.興趣轉移法

將興趣轉移到最能體現自身價值的活動中去,可通過你熱衷的文藝、體育、旅遊等等社會活動,淡薄縮小弱項引發得悲觀陰影,緩解心理壓力和緊張。

4.知識作業法

悲觀的產生、自信心的喪失,很大的程度上取決你某項知識的儲備不足,但這不是說你發揮了你知識的全部的量,你完全還可以有把握去做你的長項,用你的知識,你的能力策劃、計劃、實施一個新的目標。

5.充分施展了自己的長項

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可以在一個時期內避免失敗和挫折,自信心也會逐步提高和鞏固,你如果成功了,一定會有人說,噢,原來你也很傑出!這時,你還能悲觀嗎?

6.精神領悟法

通過自由的聯想或對早期經曆的追憶,在現實的狀況下分析導致悲觀的深層原因,在精神的鼓勵中,幻想可以實現的美好未來,把現實與未來很好地結合起來,領悟到現實的情況雖然很糟糕,但都是暫時的,未來是美好的,輝煌的。

不論是哈佛高材生還是一般人,隻有走出了悲觀,才能很好的把握了自己,通向傑出的路才會展現在腳下。

“後來,兩條道上尋找快樂的人都到了天堂裏,經過上帝的點撥,他們才明白,其實他們尋求的快樂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這個名字叫‘希望’。”